APP下载

《日蚀》中的预设

2015-12-10王琼

关键词:主题隐喻

王琼

摘 要:本文以《日蚀》为标本,解读杨昭中篇小说《日蚀》的深层意蕴,预设可以简单的被理解为前提、先设和前设,它在逻辑学和语言学中都有各自的定义,此处所指的预设主要是指语言学中的预设。预设作为一种动态的、不稳定的、复杂的语言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到,作者常常用预设的不确定性、主观性与隐蔽性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中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日蚀》;杨昭;主题;隐喻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88-02

杨昭的中篇小说《日蚀》主要讲述民国后期发生在偏远地区永康镇的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通过一场自然界的日食,隐喻了一场昏天黑地的“社会日全食”,作者巧妙运用预设推动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一、预设概述

预设是1892年,著名的逻辑学家弗雷格首先提出来,近年来开始被引入语言学的。因为预设提出了语义学中带有较为根本性的问题,因此,预设成为文学中语义和语用研究的基础课题。就当前对语言学的预设研究来看,预设有两层含义分别是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语用预设是交流双方提供的预先信息。语义预设指的是一个句子一旦生成,句子本身都寓于预设之意。

语义预设的根本特征是句子本身及其预设是基本恒定的。语义预设的概念建立在句子的真假基础之上,它与句子本来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语义预设受到人们普遍的逻辑规律的限制,是指对句子或命题的语义预设分析。此外,语义预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语义预设因受到单个句子的焦点上的影响,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语用预设是指对语境较为敏感,与说话人和说话对象的学识、信仰、态度和意图有着前提关系,语言学家对于语用预设的界定是针对说话人而言的,语用预设因为具有相对敏感性,因此对语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共同性作为语用预设能够被理解的基础,因而,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在交往过程中会不断得到调整和扩大。

二、作品中文本的预设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把不便于直白表现出来的信息,用预设的形式表现出来,内蕴化为所要表现的现实,常常起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杨昭的《日蚀》也毫不例外地运用了预设。

(一)用预设展开故事情节

大多数评论者都认为《日蚀》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动人的故事情节,作为一部社会批判小说,我们感受不到鲁迅式的批判,但是在杨昭平铺直叙的话语中我们也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作者创造的内涵。乍一看,《日蚀》语言较为粗俗,但细读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可以了解到作品中语言背后的内涵。杨昭在文中巧妙的运用预设,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第二章写小媳妇背着装满红糖的背箩过溜索,小媳妇用花围腰兜了崽崽,用牙咬在两个角的并拢出处,腾下来双手过溜索,遭到了永康镇的么儿的调戏,情急之下,小媳妇在恼怒中松开了牙齿,把孩子掉到江里去了,小媳妇嚎啕大哭之后也掉进江里去了,看客们接二连三的也跳下江去,但是他们跳下去的目的不是就娃娃和小媳妇,而是为了捞小媳妇的碗和红糖,从这段描写中王孝子看到了隐隐的失望,而罗老爹就看得比较远。在这平铺直叙的文字中,通过小媳妇的事件,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杨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运用该情节来表现永康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永康人内心的黑暗,虽然没有一句谴责,但是我们看到的黑暗社会中日渐麻木的内心,人们只是看到了被调侃小媳妇身外之物,没有看到两条生命的陨落。此处预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此处的歪三斜四的横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横江,作者通过预设把它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该横江是封建黑暗社会的侩子手,它要了小媳妇和她孩子的命,要了水妹子的命。横江是永康镇所有不正当人死的最终归宿,这些人都是在罗老爹家门前的横江被淹死,预设着罗老爹和横江一样,都是黑暗社会的杀人不偿命的魔鬼。

(二)用预设塑造人物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要用有限的时空通过对白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典型形象的塑造来说,单纯的文字语言是不可能塑造出文学的典型形象。杨昭则在作品中另辟蹊径利用对话的预设来为人们塑造人物。

文章中,安斗先生在雅聚内给罗老爹讲述有关日蚀的常识,从什么是日食开始讲起,“‘日,太阳;食,亏缺,遮蔽”,并用手指沾着酒在桌上边写边说:“地球上同一个地点平均要三百六十年才能看到一次日全食!人又不可能活得那么久……”。并告诉罗老爹他们之所以因为日蚀太难见得,所以他们才会跋山涉水到最适宜观测的地方去观测日蚀,并且还给当地乡民讲到日蚀出现的时间和观看日蚀的注意事项。但是这些看似较为简单的日蚀知识却被永康人理解变了味道。此时,语言的预设便在此起到了作用,倘若语言的语义固定无任何异议,那么就不会有永康人对日蚀的错误理解。安斗先生一段通俗易懂的科普,在罗老爹那已经完全变了味,他们这些人唯恐世道不乱,对日蚀掐头去尾、添油加醋的进行篡改,不仅与事实大庭相径,成为骇人听闻的邪说,而那些无中生有、蓄意篡改出来的东西一切都显得证据确凿。

预设在此时被用到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身上,如五个外乡佬在谈论关于日蚀方面的专业问题,被雅聚内的人听到的全部是一些荤话,什么“日死”,“能见肚”,还有“日全尸”,紧接着罗老爹把望远镜当成小钢炮,安斗先生打开望远镜让他看天上的星星,罗大爹吓得半死,“日他个鬼,这种法器实在是太凶了”。在这样的愚昧无知面前,作者通过预设及其生动传神的刻画了永康镇这样一类人,罗老爹在永康镇应该是权威,他们都尊敬罗老爹,但是罗老爹并没有开阔的眼光,也是同永康镇的人们一样,终日沉溺于酒色,并且整日口出荤话。作者用这样的语言预设,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作品中称谓的预设

称谓可以简单的被理解为表明身份,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言语行为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称谓格外的丰富。杨昭《日蚀》中的人物形象的称谓从深层次的意蕴中体现出明显的预设。

(一)称谓中语义的预设

语义预设作为“语言内部语义关系的一种本质的属性,它是一个句子的先决条件,句子无论发生任何改变,句子的先决条件是保持不变的,并且对于任何一个命题来说,命题中部间都会存在一个语义预设。预设的有所指即真实性决定了句子有无价值意义。在《日蚀》中王孝子作为一个固定称谓,甚至到文章结尾处,我们才从县长的报告中知道王孝子的名字王继宗,作者把称谓的语义预设用到王孝子身上可谓颇有深意,在众人看来,王孝子应该是个德才兼备的青年,人们给予他孝子的称号不仅因为他孝顺母亲,而且还包括他人格与人品,在这样的预设前提下,人们已经认定了王孝子的为人,都对他报以敬仰的态度,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王孝子背后,他从背后做小动作陷吴老颠失去了性命,他一身重孝去强行要在水妹子身上做上王家的记号,王孝子一刀割下陈耀祖的东西,随手丢给了狗,这些在文中的描写,似乎都与王孝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大庭相径。语义的称谓预设从始至终并没有改变,正是基于此,才更能深层次的揭露当时麻木不仁的吃人社会,它纵容人们泯灭人性与良知。

(二)称谓中语用的预设

语用性预设不同于语义性预设,在称谓中的语用性预设作用是从语用的角度入手去分析预设,其合适性和共知性是最为重要的。语用的合适性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语境内,说话人和句子之间相合适的一种关系。而成为的选择与语境有密切的关系,如在《日蚀》中:

“狗日的!”

“哎!”王孝子忙从躺椅上欠起身子,笑嘻嘻地答了一声。

“我不是喊你。”

王孝子就有些失望,将半个屁股搁回竹躺椅,躺椅难听地叫了一声,他马上又站起来,讪讪地笑着说:“力气使猛了,嘿嘿。”

在罗老爹与王孝子的对话中,王孝子甘心接受“狗日的”称谓,在此时,与当时的语境有较大的关系,罗老爹在永康镇德高望重,王孝子为了谄媚也甘心情愿的“狗日”的称谓,也觉得罗老爹对自己的称谓合适,不然急忙欠起身子迎合。若换做他人,王孝子肯定不会让被人这样唤他。

由此可见称谓预设能够体现出深层次人物情感的微妙关系,并能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有进一步深层次的理解。

四、作品中主题的预设

作品中对人们啼笑皆非的故事背后还暗含着更深层次的意蕴。从该中篇小说发表后,人们都在探究其主题意蕴,都在深挖语言背后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故事内蕴。该中篇小说的历史背景是民国末期,文章作品的类型从表面看来类似于鲁迅的手法,都在批判落后麻木的中国人,他们的无知、愚昧与罪恶害死了众多无辜的人。但是对现代社会来讲,民国黑暗的社会语境已经过时,为何杨昭依旧在“寻根”、“先锋”中超现实的写照中触及那个已经终结的社会背景,该现象值得深究。

关于预设在作品中体现的较为含蓄,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那个社会的黑暗与麻木,在主题的预设中我们能从深层的意蕴中更好的理解文章。预设利用主题向读者传递更为重要的信息,正是由于语言的不确定性,才使得主题的内涵变得扑朔迷离,因此,主题意蕴也正因为预设更显神秘。

综上所述:预设作为句子或者话语中隐含的信息和命题,因其多维性、主观性和隐蔽性在文学中受到作家的青睐。对于作品故事情节来说,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能够巧妙地避重就轻去推动故事的发展,对作品的人物来说,用人物间的对话可以让读者巧妙的理解到字面意义之下的内容。对作品的主题来说,正是因为预设的存在,主题才显得更加深邃,才能激起更多读者的阅读。

参考文献:

〔1〕曾宇钧.文学作品中语用预设策略之管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2〕温锁林.此时无声胜有声——文学作品中预设的妙用[J].修辞学习,2002(01).

〔3〕刘毓容.预设与变异在文学作品中的实现途径[J].语文建设,2013(29).

〔4〕唐光国.一个深刻的隐喻—杨昭小说《日蚀》的主题分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5〕黄凤玲.向死而生的狂欢——对杨昭中篇小说《日蚀》的深度解读[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主题隐喻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