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班主任视角思考高校学生资助宣传

2015-12-10陈广锐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生资助高校

摘要:高校班主任工作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配合学校完成学生资助工作。可以说班主任既是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更是学生享受资助的直接分配人。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以生为本”,并将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最终起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的目的。

关键词:班主任视角 高校 学生资助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93

高校班主任工作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配合学校完成学生资助工作,可以说班主既是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更是学生享受资助的直接分配人。通过宣传可以展现资助工作的成效、优势,让国家、社会和学校给予的温暖更多地传递出去。本文从高校班主任视角思考此项工作,希望可以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提供新参考。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宣传现状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宣传目前以校内宣传为主,各校每年在评选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办理助学贷款时会集中进行学生资助政策宣传。相对于校外媒体来说,校内媒体宣传相对具有可操作性,但内容大都停留于政策公布,工作布置等方面,内容相对单一,方式简单。校外媒体的报道一直是各高校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地市级以上媒体报道的次数相对较少,工作开展相对比较棘手。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原因造成此现状。

(一)受助学生不愿接受报道

有些受助学生主观认为接受资助就是上了一道“紧箍咒”,言行举止都要暴露在他人监视之下,不能吃好穿好,女孩子不能打扮,否则会被指责为装穷装可怜,不能使用好一点的手机,玩电脑,否则会被认为玩物丧志,没有将国家的资助用到实处,浪费资源。有的学校将此类活动当作一般学生社团工作,交给学生干部负责,让受助学生更加觉得自己得不到重视。同时他们也担心被宣传报道之后,家里人及周围人会很快知道他们的情况,可能会让父母受到他人白眼及嘲笑,因此,他们会极力反对对外宣传报道时出现自己。

(二)媒体宣传业务素养不足

此项工作宣传会涉及部分学生的隐私,考虑到现实环境,不能像高校其他活动具有可读性、娱乐性,校外媒体一般不愿意采用此类稿件。尽管大多数媒体宣传的初衷是为了展示资助工作的成果,但是由于专业素养的缺乏使得宣传手段单一,有的媒体宣传片面强调受助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生活状况,要求学生面对镜头发表受助感言,没有有效沟通,没有完全利用多样形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使得学生很是反感。同时对宣传内容上存在专业敏感度弱,在素材收集上没有亮点和深度挖掘,使得内容过于平淡。或是弄虚作假,夸大虚假,为了宣传效果,不顾事实,失真、失实、失效,毫不顾忌当事人感受,给受访学生造成巨大心理压力,也使得此类宣传报道在学生中失去信任,引发大家的排斥和反感。

二、班主任视角下学生资助工作宣传的开展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媒体宣传的现状,提升宣传报道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助推作用。笔者从班主任视角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充分保护受助学生隐私

学生资助工作媒体宣传时候要与被报道人充分沟通,尊重学生的尊严和隐私,对于提出不刊登图片的要求要予以满足,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与校外媒体进行联系时,要明确告知被报道人媒体性质及辐射范围,争得被访者同意,提前组织被访学生、教师与相关媒体沟通,避免为了吸引眼球、一味追求新闻效应而伤害到当事人及其家庭,毕竟地方媒体的受众容易遇到事件当事人。在内容编排上,应该注重挖掘励志先进事迹、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实效等方面的亮点,少一些窥探他人隐私的安排,淡化其家庭背景情况。在学生隐私权的保护上需要仔细斟酌,既要真实、积极引导,又要爱护学生、满足宣传的需求。

(二)加强对宣传工作的引导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资助宣传工作的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内宣传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当前宣传媒介工具的利用。学生资助工作宣传主要是由负责学生资助的辅导员教师开展。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媒体宣传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培养他们的媒体宣传专业的敏感度。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对辅导员集中培训。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主要媒介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与手机资讯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传统方式。如果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不高度重视、不善于运用,就会陷入被动,更谈不上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学生资助工作媒体宣传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途径达到宣传资助工作的目的。

(三)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学生资助工作的宣传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展现资助工作的成效、优势,让受助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与学校给予的温暖,感受真情、美德,通过宣传报道有利于让这份温暖更多地传递出去,有利于将一些好的做法推广出去,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资助政策。当你接受资助时,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来推动这项事业发展下去,传递更多爱,而不是因个人问题而拒绝配合。因此,需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心理教育,强化他们的抗挫力训练,帮助他们平和心态,积极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自强不息的品格,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社会竞争力,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此外,要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教育。学校应有效引导,加强贫困生群体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交流联系,鼓励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树立典型,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优秀品质去感染他人,通过给大家带来“正能量”来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自卑感。

三、小结

班主任是学生与学校沟通交流的桥梁,一方面他们知晓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又能准确把握学校相关政策。因此,从班主任视角思考,更有利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以生为本”,将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最终达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磊,陈海鹏.关于改进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媒体宣传的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季枫.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3]何婕,陈治.改革开放以来媒体宣传观的变迁[J].延边党校学报,2010(8).

作者简介:陈广锐(1988— ),男,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学生资助高校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研究
新媒体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中职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体会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