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12-08刘慧敏

黑河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

刘慧敏

[内容摘要]本文探究了导学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导学式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自学求知,特点是“导”:引导、诱导、疏导、开导,导听、导说、导读、导练、导结。导学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能力智力、提升教学质量,导学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教研中的应用对于开发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小学;数学;学生

导学法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单一地向学生转述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学求知。主要体现在三个转移:教师的职能重心由“授”转移到“导”,教师教学重心由“教”转移到“学”,教学目标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能力和智力的开发。“导”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性学习和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我讲你听”课堂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方法不灵活,学习氛围太紧绷;强调书本灌输,忽视能力培养;追求教学形式,淡化教学本质;缺乏数学意识,窒息想象灵魂;课堂缺乏活力,课后缺失反思。而教师真正要做的,是尊重儿童生活的特点,把学习的空间、权利、快乐、自由还给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导学式教学的特点

运用导学式教学法,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引导、诱导、疏导、开导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以导思为主线,通过导听、导说、导读、导练和导结等环节实现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的过程。导学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同于以往的一般模式,应引发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质疑、激励发现问题、揭示矛盾、开启学生心扉、创设条件、诱导举一反三。导学式教学以思维训练为基础,常用的两种具体模式是:初识→认识→熟识“三段式”,或者叫预习→研讨→检测“三环扣”;教师演示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讲述、动笔演算或动手实验。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在情境创设后立即引导学生进入一节课的主要活动:活动一,运用数方格等方法计算面积;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索面积公式;活动三,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问题引领,小组成员总是充满活力,或动手操作、或表达观点、或补充展示,每名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融入了课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现,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

二、导学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要真正热衷于一件事,必然会把它做好,这就是导学式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教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恰当进行课堂引导,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导学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主动权,能够自主接触知识,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恰当的提示,使学生在顿悟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提高主动探索的能力,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

2.有助于提高能力和智力

小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中之重,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导学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小学生是各方面感知最敏锐的时期,长期的引导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导学式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不只是局限于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还能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带有生活情景的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题里的生活情景,利用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认识掌握分析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比一比、摸一摸等形式,用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索解题方法,使学生感到生活中真实存在数学问题。

3.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式教学提倡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所以教师在给学生出题目时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以下题目:

(1)小明上学路上步行7分钟,走了560米,小丽跑步一分钟200米,请问小明一分钟走多少米?小丽跑步速度是小明步行速度的几倍?

(2)李娟拿钱去买苹果,苹果每斤3元,李娟买了5斤苹果还剩10块钱,请问李娟一共带了多少钱?

通过这样的题目不仅能让学生回顾之前学到的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掌握的知识必将印象更加深刻,这正是我们教师希望看到的。

三、导学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实例

1.在算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在遇到问题时都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方法,而是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果学生还是没有想到解决办法,教师则会加以指点。

例如,在学生刚学习乘法解决“2×3”这个问题时,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拿6支铅笔摆成2堆,每堆3支,然后问学生一共多少支铅笔,大家都回答是6支,然后教师会告诉学生“2×3”里面的2和3分别指什么,这样学生便会轻松理解乘法的含义了。

2.在图形教学中的应用

(1)长度教学

教师应事先准备好相应长度的绳子,提问:为什么同样是绳子,却要用不同的度量单位来限定?引导学生发现之所以用不同的度量单位,是因为绳子的长度不同,然后教师再讲解厘米、分米、米等度量单位,使学生对度量单位有更深刻的认识。

(2)圆锥的体积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场景:一天,一只小狗在冷饮专柜买了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冷饮专柜里买了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圆柱形和圆锥形雪糕是等底等高的)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的问:“小狗,用我手中的雪糕和你换怎么样?”

问题二:狐狸手中又多了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这时候它们换你感觉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小狗,狐狸手中有几个圆锥形雪糕你才和它换?

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大家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用来实验的圆锥和圆柱的特点,引导学生用水或沙子分别将其注满,得出结论。导学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己的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效果显著。

总之,导学式教学应立足于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教学概念混淆点和内容归纳总结点。导学问题应着眼价值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质疑能力和释疑能力、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数学学习充满了活力,是思维的舞蹈,教师应把握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炎.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2]李树清.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刘昌奎.探析小学数学体验式问题导向教学[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5,(04):54.

[4]侯君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性思考[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3,(10):23-25.

[5]徐冬梅.“翻转课堂”视野下小学高年段数学导学策略的优化与实施[J].辽宁教育,2014,(21):43-45.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学生
学生写话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