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化”建设为着力点 构建向善文化 彰显育人本色

2015-12-08

黑河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三化师生校园

孙吴县第二中学创建于1977年,校园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90平方米、硬化面积3.1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600平方米,现有28个教学班、在校生1560人、教职工140人。近年来,我们注重从文化的角度考量学校的发展,扎实开展以硬化、绿化、美化“三化”建设为着力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全力构建向善文化,培养善秀少年,极大提升了校园品位,使文化育人这一教育理念得到良好体现。

一、找准出发点,科学规划,确立“三化”建设发展目标

统筹安排,规划先行。为进一步营造优美整洁、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提高师生素养,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我校遵循“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整合课程资源,确立了校园“三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建立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具体负责的三化建设领导组织。在广泛征求和集中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我校制定了《2013——2018年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确立了校园文化建设五年发展目标,即:学校文化建设以向善教育为核心,以“三化”建设为着力点,一年见起色,三年成特色,五年创品牌。其中,硬化建设在两年内完成,绿化建设三年内完成,美化建设不断创新(环境美、行动美、精神美等)。在“三化”建设过程中,统筹规划格外重要。首先,通过广泛动员,我们建立了学校党政领导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师生员工全员参与的“三化”建设工作体系,引领全校师生明晰人人都是“三化”工作的建设者、利用者和维护者。其次,实施项目管理,按照项目需要,划分为硬化组、绿化组、美化组、课程资源研发组、社团活动组等。各小组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制定本组工作《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如:图版设计形式、内容、色彩等各有专人负责。通过每月的主题例会,各组反馈意见,学校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难题,并部署落实下步工作,以提高“三化”建设工作的执行力。

(二)确立办学理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教育目标,特别是面对当今社会诚信、感恩、法治等方面的缺失,校园呼唤人性向善的教育。为此,我校站在时代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角度思考和谋划,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结合,坚持“为育人而教书”之真谛,通过总结、反思、提炼,确立“打造向善教育,培养善秀少年”的办学理念、“向善、启智”的校训等,引导师生明晰向善就是善待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激励每一位师生以知善为荣、行善为美、扬善为品。同时,确立“依托团队学习,构建向善校园”的共同愿景,以共同愿景为向心力,凝聚全校师生和家长将办学理念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意识,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从而打造一种文化、引领一种精神、造就一代新人。

二、明确落脚点,狠抓落实,有序推进“三化”建设工作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为此,我校以优化环境为切入点,以营造高品位的向善文化氛围为突破口,以育人为宗旨,积极构建师生和家长全员全程参与,合力对校园进行合理规划和全面建设的良好格局。

(一)完善基础设施,做好校园硬化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教体局全力指导基层学校,各级领导真诚帮助,我们赶上了教育发展的春天。自2011年以来,县政府先后为我校投入资金近2300万元,使我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这其中包括,650万元新建了3600平方米的北教学楼,375万元对5400平方米的南教学楼进行了全面维修,720万元新建了15000平方米的运动场,包括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和3000平方米的篮球场、排球场,一直延伸到1200平方米的健身区,90万元重建了存在安全隐患的200米西围墙和600平方米的停车场,60万元建设了心语小屋、图书区、茶话间等功能教室,并完善了南北两个教学楼的监控系统,33万元更新师生桌椅1700套,180万元为全校28个教学班配置了班班通设备及师生用的200台计算机。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完善、教学环境的优化,为学校优质教育的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植树栽花育草,做好校园绿化

自2013年以来,学校坚持不懈绿化校园,共投入资金60万元,换沙填土种植近30种3600棵树苗及700延长米榆树墙,购置300盆楼层花卉,用以提高学校整体环境质量。走进校门,会看到一块指示牌,这是采纳了一位美术老师的建议,体现学校管理的人性化。正对大门,建设了一条宽阔的疏散人流的甬道,孙吴二中的学子们将在这条道路上走过人生最重要的三年,为启示学生磨砺意志、勤奋学习,集中了学生的智慧而赋名为“励志路”。路两侧建设了两条由高低错落的云杉和榆树墙组成的1100平方米绿化带。励志路的东侧建设了由八个池子和一个健身区组成的2400平方米的“聚善园”(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留下了许多他们关心学校发展的身影,为了让广大师生知善恩、感善举,我们把这里赋名为“聚善园”)。园林中栽种浸润了师生、家长心血与汗水的近三十种三千多棵小兴安岭植物,并配置花圃草地。其中,高的有樟松、美国竹柳、柞树等;矮的有接骨木、花楸、红瑞木等;丛生的有桃红、野玫瑰、万寿菊等。春天到来,满园春色,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聚善园的北侧,种植了十四棵挺拔的松树,树下设有休闲台椅,突出阴凉、安闲、舒适,是师生、家长读书、休闲的场所。校园的西北角建成了一个600平方米的“爱心园”。称其为“爱心园”,是因为我校罗彥水等老师和范博等同学将自已家的果树捐赠给学校,每一棵树都表达了他们对学校的一份深情、一份爱。“爱心园”里栽种着山梨、山丁子、李子树,果园周围丛生着迎春花、锦带等。春天,白色梨花与下面的黄色迎春花、红色锦带相互映衬,格外美丽。校园西侧的白色围墙下,栽种着一排丁香树,一团团紫色的花球在风中自由的舞动,散发着淡淡的花香,弥漫整个校园。教学楼的窗台上,摆放了一层一品种的盆花卉,点缀着整个楼廊。楼外鸟语花香,楼内书声朗朗,校园真正成了学生成长的百花园、学习的乐园。

(三)装点字图器物,做好校园美化

美化在学校里的最深刻体现便是校园文化,它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用心经营的教育氛围。近年来,我校先后投资100万元,在校园内构建了七大系列学生教育专题文化,形成了以向善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我校将这些教育专题用文字、图画、器物的形式在校园内显现出来,不仅注重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和实用性,同时在内容、色彩和字体的选用、物品的摆放上也注重了其内涵意义的挖掘,使之合理地分布在楼内外主要设施上,用以装点校园,美化校园环境。在美化建设方面,所有的创意思路、动手制作、安置摆放都是由师生乃至家长共同完成,他们见证了学校在建设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大家充分感受到学校是在潜心地挖掘教育资源,把对人的爱和尊重体现在校园的角角落落。

一是以“打造向善教育,培养善秀少年”为主题的理念教育,主要分布在校园大门门廊和善石上。大门门廊西侧宣传窗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以此引领广大师生为实现学校向善教育目标而努力。宣传窗边一道虚掩的“善门”,启示进出校园的每一个人:推开这扇门,我校的师生便进入充满爱、向善的乐园;走出这扇门,便把学校的爱和友善带向了社会。“聚善园”东南,赋“善”字于实物,一个方正鲜红的“善”字刻于巨石上,这是采纳了承包该责任区初三年组的建议,由一位家长捐赠。巨大的“善”字提醒每一个学生:心中有善,爱在身边。“善”字选用了庄重严肃、规范大方的隶书,意含全校师生应规范言行,严格遵守,不懈追求。“善”字和东围墙的“礼、义、仁、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相呼应,体现中华美德的传承;鲜艳的红色与楼内的红色教育相对应,引导教育学生用一颗红心爱学校、爱家乡、爱袓国、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二是以“秉承传统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传统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学校东侧围墙上和校园南楼大厅中。南楼大厅是以体现双百人物为核心、以培养强国的中国少年为落点的红色教育文化。三是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南教学楼的楼层、宣传橱窗和班级中。其内容包括名人名言、箴言佳句等,使学生理解“习惯就是素质”的内涵。四是以“培养健全人格,提升生命质量”为主题的“人格教育系列”,体现在南教学楼门上和楼层中。南楼门牌“用人格引领人格”醒目的红字,提醒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美好的人格濡染和滋养学生纯洁的心灵。楼层中的感动中国人物、诚信、感恩等内容,从人格和命运、性格与成功、心态与成长、处事与做人等方面熏陶和感染学生品味人生真谛,加深对“学习改变命运,人格成就未来”的内涵的理解。五是以“普及科学知识,关注科技前沿”为主题的“科技教育系列”,主要分布于北教学楼门厅巨型浮雕上和西围墙上等。其内容主要包括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天文地理等科技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用科学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六是以“陶冶艺术情操,展现艺术特长”为主题的“实践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艺博园、音体美功能教室及班级中。在这些地方,学生可以追求人生理想、品味实践快乐、感受成功幸福。七是以“营造良好氛围,培育创新人才”为主题的“处室文化教育系列”,主要分布于教室、功能教室及办公室等,其内容包括由图书室、图书间、图书架构成的书香文化、一班一品的班级文化、一科一特色的办公室文化、一室一亮点的功能室文化等。

三、把握结合点,美化于心,充分发挥“三化”建设育人功能

美化校园是外在,美化人心才是内核。“三化”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完善了基础设施,美化了校园的环境,更在于如何去发挥其育人和服务功能。为此,我校找准并把握了环境与育人、硬件与软件这两对结合点,挖掘、整合、开发和利用其设施布局的合理、活动场所的阔大、装饰风格的优美独特、色彩搭配的自然协调、文化氛围的厚重等,对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进行一次精神的陶冶和洗礼。

(一)楼外场地的使用

运动场是师生最爱的地方,体育课、大课间操、小课间活动、社团活动、大型教育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师生一起在运动场活动健身,一起做操、跑操、跳绳,一起做游戏、讲故事,一起赏花、观树,享受优美的环境。每到新学年,学校组织对初一新生进行校园文化解读和参观,聆听学长们讲解,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激发其在新环境下奋发向上的热情。

运动场不只是师生的最爱,也是家长和社会人士喜欢的地方,他们常来校园参加活动或健身运动。今年,我校开展了由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中国梦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恩教育”大型互动教育活动。整个运动场容纳了2700多人,场面壮观,情景感人,反响良好。每学期,学校通过家长会,组织引领家长参观校园,介绍学校的发展变化,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也享受学校优美的环境资源带来的美好。孙吴县足球协会的成员利用早晚和周末时间来我校踢足球。现在,已成为我校“少年足球队”的教练帮练队。我校“少年足球队”第一次参加全省四人足球比赛,男队就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今年8月,又参加了“黑龙江省传统校青少年足球赛”,取得了全省亚军的喜人成绩。目前,三大球运动已在我校全面铺开。我校于周一至周五的早晚和周六、周日的全天向社会开放。社会人士经常来校园,剧烈运动时,到运动区;轻微活动时,去健身区;休息时,在休闲区。享受景点的美好,接受文化的感染,校园楼外场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为全民健身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凝聚众人智慧共同建设,而建设成果与众人共享。

(二)楼内功能室的利用

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发突显,若不及时疏导,易引发一系列问题。为此,我校新建了“心语小屋”和“茶话角”,配置专业心理教师,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有针对性地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进入小屋,便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灿烂的阳光透过粉色的窗帘照在心形的茶几上,也照在坐于茶几旁交流的师生、家长的心里。楼层西侧的“茶话角”中,茶几桌上的茶花、旁边的饮水机设备、充满生活情趣的书柜,远望西面宽阔的视野,打开了坐于其中相互交流的人的心窗。我校教师有效利用“心语小屋”和“茶话角”的温馨环境与学生、家长谈心交流,及时疏解和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雷锋超市”是我校传承雷锋精神的教育基地,其墙上的钟表定格在雷锋纪念日——3月5日,象征着雷锋精神时时刻刻都在传承。每年,学校团委和政治处都在“雷锋超市”开展捐助活动。无论在学雷锋活动月中,还是在平常的志愿者岗位上,学校的志愿者社团、“向善爱心救助站”和“郭明义爱心分队”都全心全意地为贫困学生、为学校、为社会服务,发挥着雷锋榜样的作用。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体现。为弘扬这一传统文化,我校创建了浸润师生心灵的“墨香园”,展示师生和“孙吴县书法协会”名家的百余幅书法作品。

学校还组建了包括礼仪、摄影在内的23个社团。“启迪”象棋社在黑河市举办的“中俄青少年国际象棋邀请赛”中荣获初中组团体第一名。“灵动”艺术团的舞蹈在全市“青年风采大赛中”荣获金奖。“墨香园书法”社团和“美术”社团累计为“全市中小学生书法展”及“中俄书画作品展”提供了百余幅优秀书画作品。我校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暑期“中俄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给每一个走进校园的外国友人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校充分整合本地区教育资源和“三化”建设的课程资源,从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开发了26本校本教材。包括知识类的《我的作文我做主》《经典阅读》等;技能类的《蓝球技巧指导》《零起点学剪纸》等;人文类的《心中有善,爱在身边》《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等;地域特色类的《边陲明珠——走近孙吴》等教材。根据学生需要,一是把这些教材以必修课的形式进课堂。根据上级课程设置的统一要求,在上齐上全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由原来一节一科目校本课,整合为一节课分单双周上两个科目的校本课,使学生接受多元化的特色教育;二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社团。把校本教材分别摆放在图书馆、图书角、图书架上,方便学生随时观阅,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丰富社团活动。

四、对准管理点,形成合力,切实巩固“三化”建设成果

学校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凝聚师生、家长合力,共同管理维护“三化”建设成果。

一是建章立制。学校制定了《校园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学生自主管理评价制度》等规章制度,实行班级学生责任到点、教师监管责任到区、家长协管到班、学校领导分管到年组的管理办法。垃圾的清理、门窗地面的擦拭、花草树木的护理、备品的摆放等都有专人负责,每一位师生乃至家长都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当冬天下大雪时,有的家长很早就来学校帮助清理承包区的积雪;栽种树木时,他们捐出家里的树苗等。

二是自主管理。实行学生“三岗三查”制:学生会设立巡查岗,负责“三查”,即查楼纪、查仪表、查两操;班级设立学生自查岗,“一班一人一岗”事务责任到人,分工具体,有学生专人负责;团支部设立志愿者服务岗,学生志愿者自主、自愿为绿化带除草、擦拭物品等。责任区内的花草树木、清洁卫生、文化设施等,平时都由学生自主养护,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是评价激励。班级实施递进式梯次评价机制:班级5次被评为红旗班,则晋升为德育示范班,3次被评为德育示范班,则晋升为标兵班。梯次晋升,梯次管理,推动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学生评选“星级少年”,如管理之星、互助之星等。无论是团队奖励,还是星级少年奖励,其责任区的完成情况均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示。

回首几年来,我校“三化”工作从规划、建设到利用、维护的各个环节,均是师生、家长全员全程参与,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局面,创建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文化浓郁厚重,师生风貌昂扬向上,社会信誉显著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先后荣获“国家级科研先进校”“全国语文百强示范校”“黑河市长跑运动先进集体”“黑河市优秀家长学校”等多项荣誉。风劲正是扬帆时!我校将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把“向善教育”理念和目标转化为师生的创新实践,催生学生向善主体人格的形成,做真教育,真做教育,使学校成为一所让领导放心、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乐园!

猜你喜欢

三化师生校园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