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柔联新规则视角下柔道项目选材与训练新思路①

2015-12-05陈英姑汪顺江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柔道技战术选材

陈英姑 汪顺江

(广东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学校 广东广州 510075)

国际柔联新规则视角下柔道项目选材与训练新思路①

陈英姑 汪顺江

(广东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学校 广东广州 510075)

该文以国际柔联新规则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修订后的柔道规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新规则确保了比赛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增加运动员的主动进攻性和比赛的观赏性,促进了教练员对柔道项目制胜规律的再认识,提高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使柔道项目向纯粹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规则的变化对柔道项目的影响,提出创新训练理念,旨在为柔道教练员选材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新规则 柔道 训练新思路 选材

鉴于近年来柔道运动员站姿较低、冲抱式(T a k u r u)攻击腿部动作与日俱增,为指导运动员采用正确的抓握姿势和积极的进攻防守动作,倡导和回归柔道的正面身心教育之本和意义,国际柔联于2010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新的柔道竞赛规则,这在柔道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教练员和运动员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熟悉和掌握规则的精髓,无疑是提高训练效果和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深刻审视新规则视角下,应准确把握规则变化的趋势与核心,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方法,改革创新训练思路,运用多元化选材方法,为柔道教练员选材与训练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1 结果与分析

1.1 规则的主要变化

在直接进攻中,腰带以下部位不得抓握,仅在反攻和使用连络技过程中,允许运动员抓握对手腰带以下部位。其中所用单手或双手、单臂或双臂直接抓握对手腰带以下部位用于防止对手进攻将被判罚(第一次犯规将被直接判负)。如肩车、双手刈。

双方运动员在抢把中,一方逃避抢把,将头从对方腋下或手臂下方绕出,再抓握对方腰部以下部位将被判负。

双方运动员低站姿,都不进攻,将双双判罚消极比赛(s h i d o)。

金分加时赛比分不归零。为了确保比赛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当比赛进入金分加时赛时,计时计分器上显示新的金分赛时间,但比分不归零。与此同时,比赛没有时间限制,没有举旗判定,谁先进攻得分或处罚,比赛立即结束。

消极处罚比以前更严格。其中没有时间限制,如:直接抓把做无效动作;有时间限制,如:双方抓好把5~10s不进攻,将受处罚。比赛要求运动员积极主动,对运动员快速进攻的能力产生了更大的冲击。

赛制等级的变化。以前采用是简单的“累积积分”制,而现在采用的“等级”制,从四个等级“K o k a(效果)”、“Y u k o(有效)”、“W a z a-a r i(技有)”、“I p p o n(一本)”改为三个等级“Y u k o(有效)”、“W a z a-a r i(技有)”、“I p p o n(一本)”。其中,10~14s有效、15~19s技有、20s一本。

1.2 规则变化对柔道项目的影响

柔道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为展现柔道独特的运动风格与特点,其竞赛规则必须满足竞技体育的对抗性、竞争性、激烈性、观赏性的发展需要。在不断的修改和变化中,也必须服务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具体目标,表现出格斗对抗性项目特有的发展趋向,从而引导柔道运动朝着规范化、合理化、公平化方向发展的理念迈进[1]。因此,竞赛规则的变化给柔道项目带来的影响也就无需置疑。

1.2.1 规则变化对柔道技战术的影响

在直接进攻中,腰带以下部位不得抓握,否则将直接被判告负。这从技术上直接限制了在国际上已成气候的“抱腿摔”等技术流派的发展。同时,对部分中国柔道运动员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抱腿摔”在中国一直都有推广,甚至还有个别教练将之作为得意技。因此,新规则的实施,从技战术角度来说,使柔道回到了传统技术,向纯粹化方向发展。

1.2.2 规则变化对柔道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

现在的柔道比赛是采用单败淘汰1/4复活制,才可以争夺比赛的前八名,这对运动员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运动员只有在确保技战术熟练且灵活多变的前提下,拥有较强而全面的身体素质,方可获得比赛的胜利,才能赢得更多的掌声和更广泛的市场。

1.2.3 规则变化对柔道项目制胜规律的影响

规则中要求缩短双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相对静止时间,延长了运动员在站立摔中的动态交手争夺时间,直接提高了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间接对柔道项目制胜规律中的“散、快、连、准、狠、能”六字方针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柔道项目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

1.2.4 规则变化对柔道竞赛原则的影响

每年国际大型比赛积分制,如:世锦赛、世界杯、国际A级比赛和大师赛等,每站累计起来的分数从高到低排序,进入前16名方可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同时,国内取消了以往全运会预赛积分制度,改为年度参加全国锦标赛、冠军赛的总积分从高到低排序,进入前16名才有资格参加全运会决赛,这促进了柔道项目的推广和发展,也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1.2.5 规则变化对柔道运动员心理的影响

随着竞技体育高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竞赛规则也是日新月异,使得运动员在体能、技战术训练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决定比赛胜负常常取决于运动员临场发挥的心理稳定性。因此,规则的变化对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基于柔道竞赛规则变化下的选材与训练新思路

2.1 抓专项基础训练,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

鉴于国际柔联新规则的改革,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柔道技战术特点,在今后的训练中应注重加强柔道专项基本功训练,确保基本技术的规范性和动作的准确性,培养技战术意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加强运动员的基本运动素质练习,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

2.2 加强运动员体能训练,延长运动年限

柔道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科学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正常发挥的基础。换句话说,没有良好的体能作前提保证,技战术训练必将流于形式,技战术也就失去了展示的平台[2],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就难以得到保证,加上现今规则的改变对柔道运动员体能影响甚大。因此,在以后的训练中要充分引进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加强运动员体能训练,增强运动员体质,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2.3 科学利用竞赛规则,合理指导训练和竞赛

新规则让所有选手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过去由于我们在竞赛中,对规则判罚标准掌握不准,造成运动员甚至一些国手,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和作风,使他们在国际大赛中屡屡受罚,甚者在争夺世锦赛金牌的关键场次中,因处罚而败阵,以致与金牌失之交臂[3]。因此,我们应仔细分析和研究新规则,只有研究透彻了,才能真正领会竞赛规则的实质和精髓,利用规则指导训练和适应竞赛。

2.4 准确把握柔道项目制胜规律,提升训练效益

准确把握各项运动项目的形成规律和发展趋势是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前提。基于此,及时、准确、敏感地把握柔道项目的制胜规律,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合理转变训练观念,学习和引进国内外的先进训练理论和方法,全面提高训练效益。

2.5 科学制定选育评价标准,提高成材率

科学选材是提高运动员成材率的基础,也是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竞技能力和潜力的保障。因此,需加强科学选材工作,筛选出符合柔道项目发展规律和要求的指标,并结合科学化的培养过程,选中有育,育中有选,制定切合实际的选材评价标准,提高成材率。

2.6 实施科技兴体战略,激活训科医一体化的运作机制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之余,把体育事业的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进一步扩大体育科研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体育科技含量,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推进体育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运动训练单位的合作,完善教学研相结合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工作体系和激活训科医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凝聚人心,积聚力量,提高体育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效益。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禁止正面进攻时采用直接抓握对手腰带以下部位,否则将直接被判告负的规则出台,限制了“抱腿摔”技术流派的发展,使得柔道项目更加纯粹化。

(2)为确保了比赛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金分加时赛比分不归零,取消了举旗判定的现象,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

(3)严格的消极比赛规则判罚,提高了柔道运动员参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柔道项目的竞争性和观赏性,促进了柔道项目的推广和发展。

(4)国际柔联规则的修改,促进了教练员对柔道运动制胜规律的再认识,同时对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四个等级制”向“三个等级制”的改革,对运动员的进攻质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3.2 建议

(1)掌握规则变化,领会规则精髓是提高训练效果和获得优异比赛成绩的重要保证。

(2)引进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并与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探索与创新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3)准确把握柔道项目的形成规律和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培养计划。

(4)加大选材的力度,大胆创新,选育结合,提高运动员成材率。

(5)实施科技兴体战略,凝聚人心,积聚力量,提高训科医一体化的运作水平。

[1]肖存翕.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专项体能训练学特征的探微[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2):6-10.

[2]张冬琴.论竞赛规则修改对柔道运动发展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25(2):49-51.

[3]陈英姑.关于女子柔道项目的发展和研究[J].体育世界,2012(12):66-67.

G886

A

2095-2813(2015)01(c)-0001-02

陈英姑(1970—),女,广东海南人,本科,柔道国家级教练,研究方向:柔道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柔道技战术选材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英97岁老翁要晋升柔道十段
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要素与评价
我国冬季残奥项目“跨项跨界”选材的策略分析
我国“轮转冰”跨项跨界选材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谁说体育的力量不足以感化这个世界?
冬奥会项目跨项科学选材依据与对策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足球技战术特征分析——以上海上港队为例
柔道教学策略研究①
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技战术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