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身体到人格*——大学体育功能探微

2015-12-05

体育教育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体育教育

陆 炎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13)

从身体到人格*
——大学体育功能探微

陆炎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13)

摘要:立足以人为本、回归身体,在身心一元的思维模式下剥离体育教育的整体,解析身体的教育、竞技的教育、文化的教育这一复杂的综合体。现代大学体育教育应培养大学生恒定的体育价值判断,激发大学生潜在的运动觉醒,帮助大学生探寻身体的本源情结,并在身体参与、文化熏陶和精神引领下,进而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有效的促进,让体育折射出一条从身体之本通向人格之魂的人文关怀路径。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SJB890004)。

关键词:体育教育;人格教育;体育观;大学体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6-0057-04

College Sport Function

LU Yan

(Sport Dept., Jiangsu 2nd Normal Inst., 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proposes to cultivate sports value judgmen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spire the potential sports awarenes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elp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xplore their physical origin and improve the form of healthy personality based on physical participation, cultural influence and spiritual guidance.

Key words:sports education; personality education; sports view; college sport function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青年初期或者青春期末期,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该阶段所要解决的首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人格心理学家玛西亚(Macia)认为,他们处于同一性的重构阶段。大学生在关注真实自我的同时,特别注重外在的形象以及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内外之间的联结点变得特别的敏感,在自我与他我之间找寻平衡,而对于瞬息万变的时代和相对稳定的校园环境,在人格的发展上处于一种建构与解构的状态中,在内稳状态没有完全建立,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萌发至成熟,对人格的发展、形成都有一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存在。

特别是由于经济、学习和就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和人格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缺陷,以至有相当比例的高校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迷惘、困惑、烦恼、焦虑和压抑,明显存在着不健康人格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的迹象[1]。也就是说,拥有多年正面文化知识教育导向下成长的大学生,同时受到自我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影响等多重作用下的人格,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为我们解析大学生人格特征、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促使我们去不断地探寻有效、便捷的途径。

1体育语境下的育人途径

从体育被纳入学校教育的第一天起,就烙上了“育人”的印记。综观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实用主义”是体育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不二理由,特别是近代学校体育,“军国民体育思想”也好,“体质教育思想”也罢,“快乐体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乃至当今主流的“健康第一思想”,这些体育教育思想的确立与落实,都存在着一个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强国强种的国家自强自立,强身健体的现代社会建设,文化脉络的继承与发展,还有学生体质严重下滑的震撼,无不为学校体育的存在、学校体育的安身立命了增加强有力的砝码。从另一方面来看,同时也在更加肯定体育自身功能的丰富性与普适性。

同时,很多研究都认为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存在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2]。而这些健康心理的状态正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健康的心理为健康人格的形成给予了重要支撑。透过“以人为本”的视角,在“身心一元”理念的观照下,这个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构。

其一,身体的教育。在这里最根本的是重塑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灵敏、协调等基本素质,进而表现在身体(体质)健康上的一种促进和生成作用,同时还可以看到人类运动基因和能力的记载和传承。

其二,竞技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身体的参与与感知,培养竞争的意识,公平的思想,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培养一种创新的品格,而这些在竞技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功效,最被当前社会发展所迎合,有效地增加了在人的社会化、现代化培养过程中的手段和途径。然而,在学校体育多年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地冷落了这一方面的教育。

其三,文化的教育。人类的一切精神与物质成果都可以归结为文化,体育这一文化现象追随着人类发展的历程,源远流长,包罗万象。通过体育这一事物的传习,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在认知上会有一种促进和提高,进而内化为一种物质、制度和精神上的复合体,从而实现培养人的崇高目标。

以上三个方面的教育是相互依附、共存一体的,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解析,较为清晰地看到体育教育本质的面貌,或者说更为接近其本质,把分析导入较为理性的轨道。

2大学生体育观的养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建立,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期里,关注体育观的建立,对于其“爱好体育、喜欢体育、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将会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关注体育观的建立,也就是回归到关注体育之本。

2.1恒定的价值判断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功利主义”,在一定的场合功利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主要的判断标准是其功利的目标所向。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存在一个“所为何用”的命题,回归到体育观的问题,同样也存在一个“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教育”有何用的问题,正是因为这样的存在,正是因为这样的发问,才会愈发地凸显体育的价值以及体育教育的价值。

即使撇去“功利主义”的外衣,处于大学阶段,甚至是整个人生,对于此类的问题也存在于一个认知上的追问。在认知冲动的激发下,类似于人们进行身体运动的目的是什么、身体运动有何价值、为什么要进行身体运动等问题都浮出了水面[3]。这样的价值追问,对于建立合理的价值判断标准、良好的精神感悟体系会是一个优选的途径。体育关注点在于身体之本、在于身体之上的精神存在,体育是一种必须。若是有这样的追问,那么在具有初步世界观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会拥有一个恒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必然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体育观。

例如,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教育在其作用的过程中,通过竞技运动的规则性来教导社会规范,发展人际关系;通过竞技运动的竞争性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通过竞技运动的挑战性培养和挖掘创造力;竞技运动的娱乐性可调节情感;竞技运动的不确定性可锻炼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等等[4]。规范的人际关系、正确的竞争意识、深层的创造力、较强的适应力、可调的情感,对于大学生建立合理的价值评判标准,都将会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同时这也是所谓的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社会奠定健康的人格基调。

2.2原始的运动觉醒

大学生都存在“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当然这里面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对磨砺教育、受挫教育、吃苦教育等等身体经受痛苦的回避与逃避。也正是这种回避与逃避的存在,才使得体育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同时也可以大胆推测,中国学生健康体质状况连续数年严重下滑之原因亦与此有关。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的自然属性。在一个恒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引领下,激发原始的体育觉醒将成为一种可能,主动参与,磨练自我,相互尊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对于再多的困难、阻碍,以及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都将可以得到有效地化解。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体育教育的实效性限制,体育教育功能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在一项调查中,50%的学生对运动是否有助于个性培养和体育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持否定态度,这表明高校体育精神文化较匮乏,对体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体”的层面,对于其育人的作用尚未重视起来[5]。这些都说明唤醒原始运动觉悟的重要性,只有从学生的心底里产生了积极作用的认识,我们实施的体育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养成才可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3身体的本源情结

精神、人格一旦脱离身体之本都终将无法存在,关注身体之本,才能更好地关注自我,从身体的维度出发,论及人格之本,才会变得如有源之水。

立足身体之本,也正是体育教育的出发点。体育教育以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正确认识学生的身体存在为使命,并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体育观的形成,最终的落脚点必然是在身体之上。回归身体之本,去论及人生的高度与远度,才显得更加实际和可行。

全人教育理论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始终坚持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统一发展,因为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们信奉“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因此在全人教育理论中,体育的学科地位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了下来[6]。当我们寄希望于用体育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健康人格”的建立,那么依托于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育,必将用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丰富的课程、更加充实的内容来关注身体之本。

总之,只有建立起了恒定的价值判断标准,才有可能促发原始的运动觉醒,才有可能进一步接受体育教育的作用,才能通过身体进而上达精神。回归身体之本,不仅仅是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同时也是一切人格、精神的本源回归。

3从身体渡向人格

3.1体育课堂的身体参与

我们的教育总要有一个落脚点,才能实现教育的作用,而体育价值观的摆渡,也需要有一个渡绳,体育课堂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渡绳。体育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身体参与,正是因为身体活动的存在,才使得体育对身体的各种机能,诸如体质、体能等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有学者就曾指出,合理适量的文体活动不但不会占用学生的学习、科研、休息时间,相反地,能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同时完善品格、拓展视野。尤其是善于思考者,还很可能在锻炼中迸发灵感,从某些他人习以为常之现象中,得到重要的启发。由此我们更加坚定地认为,体育教育通过身体参与实现其价值途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运动技术的传习,反复强调动作技巧的运用以及身体机能的控制,可以不断提高对运动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在预设的公平、公正的环境里开展竞争,追求合作,实现共赢,这也映照了人类当今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状态。

通过身体的参与,达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目的,有效地延缓了现代文明的发达带给人类在诸多功能上退化的趋势,同时也增加了生命与健康对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能力。身心健康的理念让我们更加坚信健康的心理一定是存在于健康的身体之上的,同时也应看到,身体的健康并不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的维持与稳定,是可以通过身体不断地参与运动的途径去获得实现。身体的强健是建立起一个内在的稳定系统,同时通过在强健身体过程中获得的磨练、勇敢、进取、团结、信任、协作、公平则是通向健康人格的一种便捷的方式。有如“德育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一样,通过身体参与,去构建一条通向健康人格的途径。

3.2校园文化的培养熏陶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已被世人所接受,而校园文化在其不断地构建和丰富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学校体育的存在,而对体育文化进行了一种吸纳与融合。从当今各级各类学校举办的形式各异的运动会、体育节、体育周等等,都可以看到校园体育文化的踪影,以及在其影响和熏陶下学生积极参与、全情投入的精神状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舞台,充分展示自我的活力和风采,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提升自我,在获得肯定、赢得赞许的同时,也完善了自我。

而当竞技运动从先前的“娱神”走向娱人的时候,一种更为趋向于心理需求的娱乐使得体育的娱乐性得到了提高,正是这种需求与体育与生俱来的特质相吻合,使得体育在娱情的时候,也在改善着心理状态,于是通过这种“文化式”的途径,改善着人格状态,让抑郁得到释放,让羞涩得到缓解,让懒惰变成积极,让焦虑变成兴奋,在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看到了团队力量的存在。正是在这样轻松、和谐的娱乐氛围里,实现了对参与其中的人的一种隐性和显性的良性诱导。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依赖于一定的校园体育基础,这种体育基础包括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等无形的体育环境,还包括学校的运动标语号牌、体育场馆设施等有形的体育环境,在有形和无形的双重环境构筑下,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于生活其中的学生就是一种最朴素的人文关怀。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身体和心理施加影响实现双向调节。

同时,我们也更能清晰地看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培养熏陶,作为一种良好的隐性教育形式,通过很强的内隐性和渗透性,“以间接、内隐、暗示、非强迫性的方式,通过大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将教育信息渗透给他们,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积极作用。”

3.3体育精神的引领感召

我们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从未间断过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熏陶,而我们的传统也使得我们在实施德育时,有一种先天的遗传基因,从博大精深的国术——武术就可见一斑。在我国漫长的“先体育”时代,就一直崇尚武德方面的教育,以德为先、以德立人、以德服人、以德载技,这几乎成为传统。在如此近乎必然的前提下,精神之于技艺,精神之于人格,成为一种引领和感召。而在经历了救亡图存、强国强种的特殊历史时期的积淀,一种“新体育”在其目的和方式上,都不由自主地烙上了民族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印记。新中国的体育同样伴随着新中国的其他各项伟大的事业在一穷二白的零起点上尝试着各种突破。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驱使下,“现代体育”更多地展示了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展我雄风、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建立在国民经济不断跨越式发展基础上的体育事业,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了异常瞩目的辉煌成就,体育精神随之成为“圆梦”式的代名词。一方面,我们可以不厌其烦地运用“拿来主义”,填充日渐空虚的精神领地;同时,我们又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来不断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体育精神。

所以,无论是先天的基因,还是近现代的植入,不割裂,不突兀,体育精神相互间都存在一种螺旋式的渐进,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能找到相互依存的影子,存在着由内及外的自发升腾,又存在着由表及里的悠久积淀。在如此厚重与丰富的体育精神体系引领下,我们会无动于衷吗?我们还是仅仅停留在一个“看客”的层面吗?对于生活其中的人们无一例外地会受到精神的感染、感召,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感动下,一种崇尚自我修养的“德”的形成模式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无不起到一种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4结束语

体育的多源,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关于体育价值观的建立途径,所有的这些都是建立在关注人类生存基础之上的,体育价值观所关注的也就是身体之本。学校教育下的学校体育,应当是以人为本,从身体的维度去论及人的发展,在实现对身体的关照下,去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体育教育作为身体的教育、竞技的教育、文化教育的复合体,需要学生的身体参与,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形式进行熏陶,并在崇尚自我修养的“德”的精神下接受人格健康的培养与促进。

体育教育在 “功利主义”的追问下,可以实现对自身教育价值凝练和凸显,进而触发大学生体育素养的觉醒,实现身体和人格双重困境的突破,而体育和体育教育的立“身”之本,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可行。

当代大学体育教育应培养大学生恒定的体育价值判断,激发大学生潜在的运动觉醒,帮助大学生探寻身体的本源情结,并在身体参与、文化熏陶和精神引领的摆渡下,进而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有效的促进,让体育折射出一条从身体之本通向人格之魂的人文关怀路径。

参考文献:

[1] 吴桂韩.论高校人格教育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57-61.

[2] 兰自力,刘英杰.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100-102.

[3] 彭雄辉,谢松林,邵伟.身体运动与时代的精神救赎——从《时代的精神状况》管窥雅斯贝尔斯的体育价值思想[J].体育学刊,2012(3):62-66.

[4] 曾海清.浅论竞技运动与人格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36-37.

[5] 胡启良,兰自力,王云玲.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70-73,89.

[6] 曾小玲.全人教育理论与西方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5):111-113.

收稿日期:(2015-05-11)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体育教育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研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