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日语词汇多义性现象

2015-12-02李龙飞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认知特点日语

【摘 要】语言的的多义性是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传统语言学对于这一现象已经有过大量的研究,近几年来,认知语言科学的发展为我们重新分析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日语研究学界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语言学对其的解释。其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特点以及范畴化理论、隐喻理论,在解答这种现象时,展现出与以往的语言学不同的说服力。本文就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简要分析一下日语词汇的多义性产生的认知基础与机制。

【关键词】认知特点;范畴化;隐喻理论;日语

1.研究的方向

语言是一套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由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语素开始,按人类约定俗成的组合规律依次组合为更大更复杂的语言符号——词、短语、句、语篇。从语言本身的结构层次来说,传统的语言学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为: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我们不可能把这些研究对象一一囊括到本次研究当中,也不具有可行性。综合各种条件和情况,本文选择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在认知语言学这个框架内,简要地考察日语词汇体系的多义性现象。

词汇是一个语言中词语的集合体,语言的丛林就是以词汇为基础的,词汇就像是语言这座大厦的砖瓦和地基。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词汇的多义性应该说是语言的多义性的基础和最直接的体现。

2.日语词汇多义性分析

2.1范畴化与日语多义性

在语言学里,范畴化是指人类通过语言把非语言世界作为客体进行分类的过程。范畴理论对词汇的多义性有着很强的解释能力。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的认知世界,人们往往根据客观事物具有的相同的特征,将其划分为同一个范畴之中,但同一范畴的成员并不一定存在着共享的相同特征,成员间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且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成员间的地位并不相等。

人类这种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人们通常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放到一个范畴,并用一个相同的词汇来指代,例如一个动词构成一个范畴,但其可能具有多个义项,有中心义和边缘义之分。中心义是最具代表性,最早被人类认知的意义,但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人们就将具有家族相似性的一些事物归纳到一个范畴里,利用原有的义项延伸出新的意义,以表达新的事物。

我们来分析一下「打つ」这个词语中的几个义项。下面是「新明解」给出的几个义项:

(1)少し離れたところから弾みをつけて力を加え、破壊的な効果を与える。

顔を打たれた。(脸被打了)

(2)「打つ」ことによってある動作仕事する。

蕎麦を打つ。(做荞麦面)

(3)「打つ」ことによって固定させる。

釘を打つ。(钉钉子)

(4)鉄砲などを発射する。

人工衛星を打つ。(发射人造卫星)

(5)武器で敵を攻撃する。

敵陣を打つ。(攻打敌营)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以上的义项当中,义项(1)是可以说是最早使用的,其它的几个义项可以说是在其基础上扩展出来的义项。我们将很多与义项(1)具有家族相似性的事物归为一个范畴,都用「打つ」来指称,因此才使得其具有了多义性,这几个义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打つ」的意义范畴。由此可见,范畴化在语言多义性现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2隐喻与日语多义性

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一直以来人们对隐喻提出了各种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发表了形形色色的相关理论。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研究才出现了些新鲜血液标志了隐喻新的开始。

我们在认知世界的时候,不是仅仅依赖一种感觉器官,而是综合不同的感觉器官感知而得到的结果。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即使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关联的事物,我们也会试图将其与我们熟知的事物或已有的经验关联起来进行认知,当我们理解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本身具有些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因此当我们感知新事物时我们会不可避免的把自己所熟知的认知投射到对其他事物的理解上,并以此来获取新事物和新知识。例如,我们往往把对我们人体自身的经验投射到客观世界,由我们已知的本义扩展出与之相似又不同的新的意义,从此循环往复,就会造成一些词汇出现多义的现象。

2.3小结

在日语词汇多义化过程中,范畴化和隐喻这两种认知机制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范畴化基于对事物家族相似性的认识,将不同的事物划分入同一范畴,并用同一个指称来指代,在这个认知的过程中,语义的多义性就产生了。隐喻把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基于相似性映射到其它事物上,来实现我们对新事物的认知和把握,由于这种映射的不完全对应性,用来指代他们的语言也多少会产生出新的意义,从而使语言具有多义性。

3.总结

以上就是对日语词汇多义性的简要分析,我们认为语言的多义性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的大脑及其认知方式,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语言的意义变化,并直接反映在语言上,是语言多义性的文化基础。在语言多义化的过程中,范畴化以及隐喻是其产生的认知机制。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比如在多义化的过程中,是否还有其它的认知机制参与其中,每种认知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社会文化对人的认知具体的影响等等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在语言多义性的研究上,也是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绍金.国外多义性研究综述[J].西南政法大学

[2]罗凌云.从认知角度看情态动词的多义性[J].安徽工业大学

[3]成军.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西南大学

[4]王淑英.英语词汇多义性及多功能性的探讨[J].福州大学

[5]翟东娜.日语语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6]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语辞典[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李龙飞(1989—),男,汉族,山东省枣庄市人,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知特点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顺应规律 “童化”教材
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促进幼儿社会性教育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日语被动态的构成及翻译方法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