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体育教学中“训练—提高”新模式的研究①

2015-11-29苏菲菲江苏省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4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6期
关键词:训练

苏菲菲(江苏省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镇江 212004)



构建体育教学中“训练—提高”新模式的研究①

苏菲菲
(江苏省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4)

摘 要:以现代教学论为理论基础,在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和从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和发展学生基本能力的实践出发,运用演绎提出构建“训练—提高”体育教学模式的假设,运用归纳法对体育教学有关经验进行总结、提高和系统化,设计出一种介于体育训练课和一般体育教学课的新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基本结构。目的在于在深入探索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当下,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进行理论剖析与实践尝试,试图为进一步开展此项模式研究和实验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训练—提高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模式在教学理论中是指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它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给教学提供一种相对稳定、比较完整、可操作的实践步骤,这种教学结构的定型称模式。当前,各学科以现代教学理论构建各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方兴未艾,在体育教学领域也由于各种教学思想的传播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当下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必须坚持创新教育的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体育教育教学中“训练—提高”新模式的课堂结构假设,正是开展此模式研究的目的所在,并为实验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具体步骤。

1 构建“训练—提高”体育教学模式的假设

1.1构建模式的理论依据

1.1.1贯彻终身体育观和发展体育学科能力的需要

当前,由于对学校体育的地位、功能、目标的认识趋于全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态度和能力,已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基础阶段,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是终身体育教育观所追求的重要教学目标。而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教学中在知识、技能、情感3个教学领域高级发展层次的实践活动。众所周知,知识领域依其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几个阶段层次;技能领域可分为观察、模仿、改进、熟练、自动化层次;情感领域可分为动机、态度、兴趣、习惯、价值观层次。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就是由这3个领域不同层次的三维交叉所构成。我们说要在体育教学中达到这3个领域的高层次目标;在知识领域要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知识的能力;在技能领域应通过训练达到自动化层次;在情感领域还要通过不断地锻炼,使学生具有对练习有价值观取向的目标性。所以,对这3个领域高层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构建一种以训练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方能更完善地实现。

1.1.2促进完成体育教学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任何的需要

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身体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身体之所以能得到全面发展是以重复练习为基础。当前,体育学科已列入中考科目,学生体能强弱的价值已扩展到社会竞争的需要。因此,欲意达到身体的全面发展及达到体能的较高发展水平,则必须在体育课的教学上创设一种介于体育训练课和一般体育教学课的新的中介结构的教学模式,使其更全面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1.1.3两类课程一体化的需要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已发展成为学科类和活动类,两类不同又互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如何实现两类课程一体化是当前体育教学研究的新课题。“训练—提高”模式是以学生自主进行锻炼(训练)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无疑给两类课程架设了一座一体化的桥梁。

1.1.4选择性学习的需要

现代体育教学论和实践,要求打破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的整齐划一,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体能、志向、能力的差异,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选择性。以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异步教学为特点的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创设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1.1.5社会性适应的需要

现代体育教学论重视教学中的群育功能,教学组织中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间实质性交流的互帮互学、相互反馈的作用。以学生进行自主锻炼、自主训练、自主评价为特点的新教学模式也给学生社会性的适应提供了优良的人际环境。

1.1.6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创设了构建新模式的现实可能

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重视学生的学法研究。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进行自学;通过自我锻炼、自我测定、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等方法进行自练;学生还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创造性活动。这些学法的运用与培养,需创设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练的专项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来实现。

当下,体育教学已摆脱只重视教技术,而转为同时注重学生锻炼身体过程的培养。教学中已引进了负荷锻炼法、连续锻炼法、间歇锻炼法、循环锻炼法、综合锻炼法等训练方法,这给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1.1.7体育设施、器材配备的规范化,给构建新模式提供了物质条件

身体练习以重复锻炼和运动负荷为特点。目前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配备,已按有关规定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体育设施的完善、练习器材的创新和数量的充足,为构建“训练—提高”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条件。

1.2“训练—提高”教学模式的基本属性

以终身体育观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主线,教学中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运用体育锻炼法进行训练。在知识的教学上以综合运用为教学目标,在技能掌握上以动作自动化和完成创造性活动为目标,在情感教育因素的培养上以师生双边融洽交流、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练习有较高的心理体验和价值观取向为目标。新模式仍以班级授课制组织教学,但在分组教学中更注重小组自己组织学习理论和自我选择训练形式.练习时进行自我控制和创造性活动,练习后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在学练中进行点拨,练习伙伴间进行互助。

新模式教学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性,体育的社会性、学科能力高层次发展性等特点。在教学形态上改变被动的体能训练式为主动思考型的提高学科高层次能力式的训练,使之成为一种以训练提高为特点,既是整班教学又具有异步教学特性,能促进两类课程一体化的新教学模式。

1.3“训练—提高”教学模式构建框架设想

1.3.1课堂组织结构

明确课的目标训练要点及组织工作要点→组织准备→身心准备→自主训练→评价小结。

1.3.2教师引导程序

宣布师生共拟的课的目标训练要点及组织工作要点→引导组织准备→身心准备→点拔训练→归纳总结。

1.3.3学生活动程序

自我(或小集团)选择、自我调节、明确学习目标→参与组织准备→身心准备→自主训练→自我评价。

2 结语

体育教学“训练—提高”模式的构建是当下研究的一个新课改课题。该文认为:应以构建的课堂组织基本结构框架和模式构建特点为施加因素进行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检验新模式的假设,修正模式的结构框架,以及通过实验过程,对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能类(以周期性项目教材为代表)、技能类、以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教材为代表)、开放类(以球类教材为代表)的课型特点,进行课堂结构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斯文.浅谈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J].才智,2013(4).

[2]罗建钢,顾颖.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分析[J].运动,2011(1):105,72.

[3]薛小卫.浅谈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3 (11):159-160.

[4]刘喜林.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11(2):61-64.

[5]马正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与发展研究[J].学理论,2011(10):265-266.

[6]崔丽敏.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中国市场,2012 (35):87-88.

Research on Building New ‘Training - Improving' Model in Physical Education

Su Feifei
(Zhenjiang College of Jiangsu Province,Zhenjiang Jiangsu,212004,China)

Abstract:The hypothesis of new‘training—improving’model for physical educ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by using deduction method,which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fitness training after deeply studying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teaching tasks under modern theorem of teaching methodology,and the newly devised teaching method and fundamental framework between physical training class and ordinary teaching class is a try that integrates theory analysis with practice for developing innovative model in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deep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which is built on the summa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and systematization,by using induction method, attempt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Key Words:Training-improving;Physical education;Model;Studying

作者简介:①苏菲菲(1972,7—),女,汉,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033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9(b)-0033-02

猜你喜欢

训练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膳食营养合理性分析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训练方法研究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