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ET/CT现象与过度检查

2015-11-29庞达

民主与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过度肿瘤

■庞达

PET/CT现象与过度检查

■庞达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医学检查技术的飞速进步。各种影像学检查设备不断出现,但目前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仍然只遵循一个“金标准”,即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近年来,国

内各大医院纷纷引进PET/CT这种价格昂贵的医疗设备,引进成本大约1500万元~2000万元,受益人群主要是肿瘤患者。PET/CT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以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作用,但这样高端的设备对于恶性肿瘤和结核有时也很难区分。比如对于有些良性肿瘤也会被当成恶性肿瘤,而恶性肿瘤有时却诊断不出来。这种新的检查设备可能使得影像越来越清晰,但有时发现了很小的肿瘤也让医生束手无策,因为肿物太小了无法取组织做病理诊断,只能继续定期观察,反而造成病人焦虑,引发定期一轮接一轮不必要的检查。对于PET/CT目前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管理部门政策性指导不到位,导致各医疗机构为竞争不考虑资源配置盲目大量的引进;二是对适应症放宽,将PET/CT用于健康人群体检。

黑龙江省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只有3700万,目前已取得国家配置认证,正在使用和已经采购将在1~2年内投入使用的PET/ CT达到10台。哈尔滨市拥有PET/CT的五家医院之间距离都很近,其中两家步行距离仅有15分钟左右,完全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很多发达国家对核磁、CT这样的大型医疗设备都会严格配置,一般50万~100万人口配置一台,对PET/CT更是严格限制,国外一个中小城市可能只有一到两个影像中心,除规模较大城市的医疗中心外一般不会配置PET/CT。而我国县区一级的医院几乎全部都配备了CT、MRI这样的大型设备,而且有些县级医院还不止一台,很多人口很少的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结核医院等纷纷配置齐全的大型医疗检查设备。多数医疗机构的PET/CT不能满负荷运转,个别医院每周仅开机一到两次。各医疗机构争相引进这种设备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PET/CT的检查价格也过于昂贵而且不统一,全身检查的价格在7500元~13000元,有巨大利润空间。因此病源不足的中小医院的运行模式是以体检为主要检查人群,用PET/CT进行常规体检,这样就违背了这种高端设备的使用原则。2011年底,卫生部在一份文件中提出要规范使用PET/CT,保护患者合法权益,要求其检查的阳性率不能低于70%,但监管很难效果也不好。国内各医疗机构通过PET/CT体检查出癌症的比例均不超过2%,用于健康体检的PET/CT检查比例仍然很高,甚至有些医疗机构引进PET/CT主要目的就是用于健康体检。2007年《亚太肿瘤预防杂志》发表论文指出,用PET/CT对日本50岁到59岁的健康人进行体检时,其阳性预测值只有3.3%,能够最终确诊的就更少。加拿大政府资助的非营利性组织“加拿大医疗服务研究基金会”指出,PET/CT扫描不仅不能预防癌症相关死亡,还会给患者带来风险,包括不必要的检查,过多的放射暴露以及较高的错误率,也增加了过度医疗的几率,可能包括一些不必要的手术,放化疗等。这种盲目引进设备和不科学的用于健康体检的做法应该尽快纠正。另外,对这种昂贵医疗设备检查各地区医保政策也参差不齐,这也造成社会的一种不公平。

(作者为黑龙江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过度肿瘤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在医改大背景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发展需求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滚蛋吧!肿瘤君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浙江1200多家医疗机构入驻省药品采购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