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疾病危险因素控制、筛查与过度医疗

2015-11-29韩启德

民主与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筛查危险

■韩启德

疾病危险因素控制、筛查与过度医疗

■韩启德

我就两个医疗方面问题谈一些思考,观点仅限于学术,举例说明,点到为止。请读者完整解读,切勿断章取义。

针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治疗

什么是危险因素?每一种病特别是慢性

病都有一定发病概率,如果说某些因素使群体里该病发病概率提高,就称它为危险因素。如果危险因素控制住了,这个疾病就会减少。

在2012年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组织的500多位博士生参加的年会上,我提出4个问题,请大家回答。

第一,高血压是疾病吗?当时全场几乎每个人都举起了手。我说不是。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有一定表现的病理过程。此时,人体正常生理过程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因为疾病不仅要有前面的条件,还必须有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者丧失,并且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而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没有这些,因此不是疾病,是危险因素。

第二,高血压需要治疗吗?全场多数人举起了手,也有1/3的人没有举手。没举手的说既然不是疾病,为什么要治疗?另外的人说,大家都知道高血压要治疗,而且是危险因素。这个问题怎么理解?通过大量研究,对高血压病人降压治疗可以降低25%~30%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这个作用很显著。讲完以后,我问高血压需要治疗吗?大多数人都举起了手,是需要治疗的。

第三,如果你得了高血压,你治疗吗?都举起了手。当把降低30%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结论用到个体时,是什么含义?我国40岁以上高血压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和脑卒中)发生率最高统计为15%左右。降低30%发生率,即降为10.5%,亦就是100个40岁以上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只有4到5个人受益,还有可能存在药物副作用,以及服药的经济负担,另外的90多个高血压病人非但没有用,还可能产生副作用。

第四,高血压诊断标准定位140/90mmHg合理吗?这基本上是全世界高血压的标准,大家都遵守。那么危险因素的标准怎么来定?一种疾病怎么来定?理想的状况,如果诊断的指标随着个体血压的升高、病情的严重度在一个拐点急剧增高的时候,就把这个标准定在这个拐点上。还有一个情况比较麻烦一点,在一个缓慢的曲线以后急剧升高,把标准定在这儿,还是定在那儿,差别不大。最糟糕的,如果一个疾病随着指标的增加是一条直线上升,把治疗放在哪里?非常不幸,高血压是直线的情况,也就是说,血压越高越不好,越低越好,但是越低必须能够维持正常脑供血。因此,高血压标准定在这一端好,还是定在那一端好,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现在为什么要定在90mmHg?因为它比95、100好,但是不如85好。当然也有人认为要加上药物副作用,考虑一个平衡点放在90。有研究显示,8000多例高血压患者经过4到5年降血压治疗,治疗组和不治疗组相比,总死亡率、冠心病发病率、卒中发病率、心脑血管发病率都没有显著差别,说明这个标准如果定高10mmHg和现在定的标准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反过来,治疗的人有9%发生

药物副作用,而不得不终止治疗。所以如果把高血压的治疗起点由现在140/90mmHg,放在150/100mmHg的话,可以减少1亿人服用降压药。

当前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实际结果是,极少有个人因为采取措施而受益,绝大部分干预没有任何效果,其中有些人反而使健康受到损伤。这个问题产生在所有研究都给予概率的基础上,小概率干预绝对效果是很小的。但是要落实到个人的话,谁也不能确定我是这个1%,还是在99%的人里面。因此,是否干预要自己决定或由医生帮助决定。

疾病的筛查

做常规体检有意义吗?有一个荟萃研究,16项研究合在一起,18万人,结果发现除去老龄人,做不做健康体检对死亡率没有影响。我估计疾病筛查一定还会继续扩大,还会越做越多,筛查疾病无非几个结果:一是检查正常,那多去查查;要查出来怀疑更要查。如果查出有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度诊断,就是治好了,把甲状腺癌切掉了,非常感谢医生,多亏早发现;另一种是发现要死的疾病,做手术好了,是真有帮助的。所有人不管做什么检查,结果都会鼓励他进一步去检查,再加上现在的医患关系,更要查了。

有一个原则,针对低概率事件要做出合理决策,提高危险因素和筛查干预措施效率。一是加强研究,寻找刻意性更高的疾病易感性标记缩小筛查和干预范围,有些人不太可能就别查,局限到高危人群来查。二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分析。主要针对危险基数程度高的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比如10年死亡率30%,干预降了30%的话,100个人里面就有9个人可能受益。如果只有15%,只有4~5个人受益。举个例子,心血管疾病不仅取决于高血压,还取决于血脂、血糖、生活方式、年龄、性别、遗传学等。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因素控制,应该把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以确定高危和低危人群,如果其他都很好,只有一个轻度高血压可以不做处理。三是采取更安全、更低成本、更有效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预方式。比如以前检查子宫颈癌,对育龄妇女做宫颈细胞涂片效果很好,而且很便宜。对于一些中国女性乳腺癌,其实做超声波比X线更好。总之,要使用更好的干预。比如对心脑血管疾病,其实第一位的元素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第一位就是控制食盐的摄入。

根据我国国情确定诊断标准。每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投入医疗的钱不一样,因此标准应该有所区别。我国有非常好的临床资源,有13亿人口,对每种危险因素、对筛查,可以经过大数据的优势来开展临床研究。

最后,摆正医疗定位。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作用,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经费保障来决定的。

总之,医疗问题,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

(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筛查危险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筛查与干预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下某院心脑血管类药物的采购情况分析
灯盏花乙素抗氧化应激机制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高危型HPV筛查与TCT联合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筛查方法在筛查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情况的应用价值
心脑血管12个问答
喝水也会有危险
你所不知的宫颈癌筛查小秘密
拥挤的危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