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服务专业群建设的初步探索

2015-11-25孙梦霞李国平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职业

孙梦霞,李国平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岳阳414000)

健康服务专业群建设的初步探索

孙梦霞,李国平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岳阳414000)

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推力。通过调查走访江浙的5所院校,了解其专业群的建设情况,汲取其在专业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经验,为本院健康服务专业群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高职教育;健康服务;专业结构;专业群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专业结构在学院办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拓展性差、专业间协同发展能力不强、资源共享性差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影响了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能力[1]。如何协调发展关联专业已成为职业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专业群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服务领域或产业链,以本校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核心专业为龙头,充分融合各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群,代表着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岳阳职院)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按照“改造传统专业、巩固优势专业、增设社会急需专业、培育新专业生长点”的工作思路和“错位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淘汰与产业对接不紧密、就业率低、规模效益差的专业,改造转型部分传统专业,增设健康服务产业和沿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的专业,强力推进学院专业调整优化,重点建设护理、助产、医疗美容、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等核心专业,打造覆盖健康产业链的健康服务特色专业群,引领专业建设,助推产业发展。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如何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有效实现专业群内资源共享等一系列问题,都制约着专业群的发展。江浙一带在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并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此,学院领导带领专业团队走访调查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对专业群建设有了较深的体会,现介绍如下。

1 以地方经济为依托,做好专业群建设的顶层设计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学校应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快速应对[2]。如常州地区是一个以装备制造业、汽车配件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发展为主的城市,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建设思路是始终围绕装备制造业这一条主线进行专业布局;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的特色则是围绕健康产业建设医疗卫生专业,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政府与学校充分抓住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内涵建设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明显。

岳阳职院提出建设健康服务专业群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从学院实际出发,明确目标,依据健康服务产业链各技术服务领域或工作岗位(群)划分若干健康类专业群,始终突出以健康服务类专业集群建设引领和带动其他非健康类专业群的建设。在医疗卫生类专业(以护理专业为龙头专业,整合临床医学、助产、医疗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成立健康照护专业群)先试先改,其他专业群建设统筹跟进。

2 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

调查发现,江浙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闪光点。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的,通过订单培养阶段、基地建设“两化”阶段(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发展为“校企利益共同体”新模式。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双主体育人过程中,校企双方都满足了差异化的利益诉求,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其他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方向。

基于此,本院的专业群建设通过深度融入健康服务产业,尝试与岳阳市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爱康集团、湖南科伦药业、岳阳市中医院等企业(医院)合作,创新股份制、托管制、联盟制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按照病因预防、“三早”预防、临床预防的三级预防理念,建设健康促进、健康修复、健康维持三级预防服务平台。

3 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江浙一带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都注重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得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本院健康服务专业群的建设按照“基础桥梁在学院→专业学习在基地→毕业实习在医疗机构→社会服务在社区”的思路,深化校企合作,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订单培养、联合培养等合作培养形式,形成“四位一体、医教结合”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图1中的“课程发包”是指学校将课程安排打包发给专业学习基地,专业学习基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课程;图1中将“毕业实习在医疗机构”与“社会服务在社区”的具体内容相融合。

图1 专业群“四位一体、医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4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打造专业群,实现专业的协同发展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都是围绕产业群来打造专业群,在充分分析专业群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共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上,按照“分层次、分类型、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建设思路建设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平台课程共享、中层课程分列、上层课程互补”,其中平台共享课程不得少于6门,使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又有不同专业的职业特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

本院的专业群课程建设在借鉴其他院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健康服务产业的岗位要求,按照群内专业服务对象相同、技术领域或专业基础相近的原则,整合专业教学内容,建设专业基本素养、专业核心素养、专业拓展素养三大课程模块;根据专业特点,建设专业特色课程,构建“底层共享+中层特色+高层互选”的“三模块、三递进”课程体系[3]。

5 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从教学资源的利用来看,本院院系设置不合理,尚有进一步调整优化的空间。一是专业资源被割裂,专业间的相互渗透受到影响,资源不能有效共享。护理专业与临床、助产、美容专业划分在不同系部,在专业资源方面,除了如解剖学等之类的基础课程共享外,其他专业课程的资源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二是专业资源分散使用,相同专业人员分布在不同的系部,缺乏横向有机联系,相同专业人员之间难以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如教授护理专业外科护理与临床专业外科学的教师,他们都各自进行了课程资源建设,但都只被各自专业的学生使用。三是专业资源重复建设,如护理专业与助产专业的基础护理资源基本是可以共用的,但由于这两个专业分在不同系部,基本没有实现资源共享,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根据常州大学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校际共建,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我们得出以下两点启示。

一是建立课程负责人制,以课程团队为核心实现师资共享。打破传统教研室的格局,按照课程类型重组教学团队[4],团队每位成员要按照“教学需要第一,特长爱好第二”的原则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和教研方向,如对于内科学这门课程,可将临床、护理、助产各自的内科学教研室进行整合,在一个课程团队管理之下,并根据专业区分方向。课程团队内部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是本课程的学术权威,是课程标准、内容遴选、学时安排、课程评价、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把关人,是教材、教具、课件、案例、题库等课程资源建设的牵头人,是团队专业成长、双师培养、教研教改、科技攻关的责任人,是本课程教师全院统筹安排的执行人,可享受学校设置的特殊津贴。

二是设立实习实训中心,以实训中心为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即拆分重组现行的实习实训运行系统,建立全新的二级教学机构——实习实训中心。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引入社会资金和管理团队,校企合作共建校内三级健康预防服务平台;建设校内仿真医院;与医疗机构/美容院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集教学、生产、培训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型、共享型实训基地。统筹安排专业群课程的实验、实训和学生的实习工作。

6 专业群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笔者发现,走访的5所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力度非常大,他们尊重人才,积极推行将一线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等政策,为每一位教职工创建了合理的、合适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增强了教职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一是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对教师参与专业建设、项目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津贴挂钩;尊重教师个人发展,为每一位教职员工创建个性化、合理的发展空间。

二是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有重点地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如境内外培训、学术交流等,开阔视野,以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中的领头作用。

[1]顾卫杰,刘贤锋.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群构建模式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3):8-11.

[2]刘平,陈秀珍.专业群建设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271.

[3]鲁娟娟,戴慧.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9):45-47.

[4]张文丽.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66.

G40-03

A

1671-1246(2015)18-0028-02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