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十年的回响

2015-11-18李正平

文学港 2015年2期
关键词:会场延安讲话

李正平

七十年的回响

李正平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又一次来到延安,来到杨家岭。这里原来是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僻静小村子,却是当年指挥全国革命战争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就在这里,七十年前,召开了一次开启中国文化发展新纪元的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奠定了中国革命文化的走向,并领航了几十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我走进原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在的院子。这里位于山谷的底部,地势平坦,环境幽雅。院子里有一幢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建造的砖石结构的房子,在当年堪称“现代化”建筑,现在看来也很“洋派”,与山坡上的窑洞风格迥异。这幢房子当中三层,两侧一层,从山上往下看,就像一架飞机,所以也被称为“飞机楼”。“飞机楼”底层的南厅平时是工作人员的饭堂,有会议了就改为会议室。文艺座谈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

1937年,中共中央迁至延安。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城,立刻吸引了一大批向往光明的文化青年。他们冲破重重封锁和阻挠,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向延安,使延安几年内知识分子人数竟超过四万,相当于1937年初中共党员的总和。土窑洞里,延河水边,处处谈笑有鸿儒。延安成了比上海、重庆还要兴旺的文化之都,成为“全国文化的活跃的心脏”。然而,文艺的百花园虽然生机盎然,但也有杂草丛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热情与现实的背离、个体与集体的矛盾等等,导致延安出现了不团结现象与思想混乱的问题。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并逐渐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他的提议下,中央决定召开一次高规格的文艺座谈会,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经过紧张的筹备,一张张用粉红色“油光纸”印制的会议请柬送到了与会者手里。可以想见,当年收到这份请柬的人是怎样一种惊喜,因为当时延安物质匮乏,纸张非常缺,一般的印刷品都是用自制的马兰纸印刷的。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央对召开这次会议是多么的重视。

走进“飞机楼”底层的南厅,我惊讶于会场是如此狭小、甚至是简陋。开会用的长条木椅整齐地码放在两旁,仿佛会议刚刚结束,参会人员刚刚散去。1942年5月2日也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下午一点多,周扬、丁玲、艾青、刘白羽、周立波、萧军等一百多位延安文艺界的骨干、方方面面的领军人物汇聚到这里,就坐在这二十多条长板凳上,参加这样一次文艺界的盛会。会场上首摆了一张木桌,铺上一块白布,就算是会场的主席台了。没有横幅、也没有摆名签,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开会了,毛泽东迈着大步从山坡上他住的窑洞走下来,走进会场,在周扬的陪同下与大家握手见面。会议由中宣部代理部长凯丰主持,朱德和从前线回到后方的贺龙等将领也应邀参加了会议。毛泽东首先讲了开会的目的,就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这个开场白,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引言”部分。这也无疑为大会定了调子。但讨论或者叫争论随之展开,而且相当热烈,可见当时文艺界思想认识上分歧已经很深。5月16日又召开第二次会议,争论一如前往。在民主的气氛中,先后有几十位文艺工作者发言。但老这样争论下去是不行的,总得有个结论。经中央政治局研究,这个结论由毛泽东来做。

南厅墙上挂着的一张珍贵照片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场景:5月23日,座谈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先是继续讨论发言,临近下午讨论结尾时,朱德发了言。他用浅显通俗的大白话阐述了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把讨论推向了高潮。晚饭前,在夕阳西照中,摄影师吴印咸为出席座谈会的代表同中央领导在会场门口照了一张合影。也没有专门排座次,会议代表或坐或站成几排,毛泽东坐在他们中间,正随意地跟大家交谈。由于受场地和摄影设备的限制,这张照片是由三张照片拼接而成的。

当晚,毛泽东做总结讲话。由于来听报告的人增多,室内坐不下,便将会场移到室外院子里,临时用三根木椽支了个架子,吊上一盏汽灯。就在这盏灯下,毛泽东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明确指出了文艺的根本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具体讲,就是我们的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由此出发,他阐述了一系列完整的革命文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个讲话,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结论”部分。

理论形成了,目标明确了,方向就一致了。中国革命“拿枪”的军事队伍从这里出发,奔赴抗日救亡的最前线;中国革命“拿笔”的文艺队伍也从这里出发,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在抗战节节胜利的同时,文艺战线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共和国文化建设的基石。

再游延安,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感慨万千。《讲话》犹如精神的灯塔,指引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投身革命、建设、改革时代的洪流,推动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不断走向发展繁荣。七十年的实践证明,文化艺术为人民群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党的文化艺术工作理论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只要我们按照这个方向走,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作品来,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接受和真正喜爱,才能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飞机楼”二楼有一座木桥连着后面的山体,我走过木桥向山坡上走去,山坡上就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住的窑洞。又是夕阳西下,霞光万里。我仿佛看见一个伟人,正从山坡上大步走来,他手里夹着一卷文稿,去出席一个重要的会议。他的声音相隔七十年的岁月,依旧在中国大地上回响:“中国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创造出无愧于历史的作品!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

猜你喜欢

会场延安讲话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注水”讲话
圣地延安 告别贫困
开会呢,严肃点行吗?
会风
会风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变脸
爱模仿的胖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