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竞争力的评价与国际比较

2015-11-17□方

职教论坛 2015年31期
关键词:劣势弱势贡献

□方 勇

职业教育竞争力的评价与国际比较

□方 勇

文章对职业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对37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与排名,瑞士排名世界第一,中国排名第26位,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对世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变动特征与主流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比较,认为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职业教育;竞争力;指标;评价;国际比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世界上经济和教育较为发达的37个国家,这37个国家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34个成员国和中国、俄罗斯、巴西,对这37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名,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竞争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职业教育竞争力的评价

(一)职业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建立职业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对国内外主要教育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指标做了相关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筛选出与职业教育竞争力较为相关的指标。然后,遵循指标数据的敏感性、可获得性和国际可比性的原则,对这些指标进一步进行遴选,构建了2个维度11项指标的职业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维度一:包括反映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的5项指标。维度二:反映职业教育的贡献,包括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6项指标。

表1 职业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11项指标及其数据都选自国际组织公开发布的报告中,这些报告包括: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2-2013》、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201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概览2013:OECD指标》。根据指标的数据情况,数据分为硬数据和软数据两类,硬数据指国际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软数据指国际组织采用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

表2 37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竞争力指数值及其排名

(二)世界职业教育竞争力总体评价

根据构建的职业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等权均值的运算方法对世界上经济和教育较为发达的37个国家 (OECD的34个成员国和中国、俄罗斯、巴西)的职业教育竞争力指数进行了计算和排序,具体结果见表2。

职业教育竞争力指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瑞士、芬兰、新西兰、德国、比利时、丹麦、智利、澳大利亚、卢森堡和斯洛文尼亚,排名后10位的国家分别是葡萄牙、斯洛伐克、爱沙尼亚、希腊、意大利、土耳其、波兰、匈牙利、墨西哥和巴西。中国在职业教育竞争力指数上排名第26位。

在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指数排名上,排在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芬兰、新西兰、瑞士、卢森堡、澳大利亚、比利时、爱尔兰、法国、丹麦和德国。中国排在第22位。

在职业教育的贡献指数排名上,排在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葡萄牙、瑞士、俄罗斯、冰岛、捷克、挪威、德国、斯洛文尼亚、芬兰和奥地利。中国排在第36位。

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一)职业教育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结构性变动

为了对职业教育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结构变动特征进行分析,依据37个国家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数及其排名结果,将这些国家分为高、中、低三组,即:将排名在1-12位的国家定义为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高水平组,其中包括:瑞士、芬兰、新西兰、德国、比利时、丹麦、智利、澳大利亚、卢森堡、斯洛文尼亚、奥地利和法国12个国家;将排名在13-24位的国家定义为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中水平组,其中包括:俄罗斯、英国、爱尔兰、以色列、加拿大、冰岛、挪威、瑞典、荷兰、日本、捷克和美国12个国家;将排名在25-37位的国家定义为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低水平组,其中包括:韩国、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斯洛伐克、爱沙尼亚、希腊、意大利、土耳其、波兰、匈牙利、墨西哥和巴西13个国家。通过对其各项指标的排名进行简单平均,从各组平均排名的变动来观察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结构变动规律。

从表3职业教育竞争力评价的11项指标的平均排名来看,低、中、高三组中,在职业教育竞争力总排名上升的同时,各项指标的排名基本上也随着上升。同时还可以看出,各组的排名结构表现出了差异性。在高水平组中,排名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B类高等教育(第一学位)毕业率、25-64岁B类高等教育学历人口就业率、国际学生或外国留学生占B类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在中水平组,排名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25-64岁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人口就业率、熟练技术工人可获得程度、在职培训可获得程度。在低水平组中,排名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25-64岁B类高等教育学历就业人口相对收入、25-64岁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人口比例、B类高等教育净入学率。而高水平组在熟练技术工人可获得程度这一指标上排名较低;中水平组则在B类高等教育(第一学位)毕业率方面表现较差;低水平组的在职培训可获得程度排名落后。

表3 职业教育竞争力高、中、低三组各指标的平均排名

职业教育竞争力高、中、低三组五类指标的平均排名情况见表4,从各组的排名结构中,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在职业教育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指标结构所发生的变化。随着低、中、高三组职业教育竞争力总排名上升的同时,五类指标的平均排名也随着上升。

表4 职业教育竞争力高、中、低三组五类指标排名的平均值

在职业教育竞争力高、中、低三组中,领先的指标存在着差异性。在低竞争力组,排名相对领先的是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在中竞争力组,排名领先的是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规模;在高竞争力组,领先的是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高竞争力组排名领先的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规模这两项指标在中水平组、低水平组则是排名相对较为落后的。

由此,对职业教育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结构性变动特征,可以大致进行这样的概括:在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指标在起作用;在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中级阶段,起作用的指标则是“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职业教育规模”;在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高级阶段,则主要是“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标在发挥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大体上呈现出“吸引力——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规模——质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这一发展的结构变动过程,即随着职业教育竞争力的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特性从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转变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图1 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结构变动特征

(二)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职业教育竞争力比较

为了分析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职业教育竞争力水平上的差异,分别按照人均GDP水平、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水平以及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将37个国家进行分类,期望可以发现不同组别在职业教育竞争力水平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

1.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职业教育竞争力比较。根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12》公布的数据,按照人均GDP水平将37个国家分为20000美元以下、20000-40000美元、40000-60000美元、60000美元以上4组,并计算了每组国家职业教育竞争力排名的平均值(见表5)以及职业教育竞争力5大分项指标排名的平均值(见表6)。

在职业教育竞争力排名前10名的国家中,瑞士、澳大利亚和卢森堡3个国家的人均GDP在60000美元以上,芬兰、丹麦、德国和比利时4个国家的人均GDP在40000-60000美元之间,新西兰、斯洛文尼亚的人均GDP在20000-40000美元之间,只有智利的人均GDP低于20000美元。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平均排名也在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其职业教育竞争力也比较高。

从表6中不同人均GDP国家组的5类指标平均排名来看,随着人均GDP的提高,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平均排名也随之提高。这表明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更多体现在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而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这两类指标,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其发挥的作用在逐渐弱化。表6显示,在人均GDP60000美元以上的这一组国家,其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的作用已经淡出。

2.不同教育投入水平国家的职业教育竞争力比较。根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12》公布的数据,按照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水平,把37个国家分为4000美元以上、3000-4000美元、2000-3000美元、1000-2000美元、1000美元以下五组,并计算了每组国家职业教育竞争力排名的平均值 (见表7)以及职业教育竞争力5大类指标排名的平均值(见表8)。

表5 按人均GDP的国家分类及其职业教育竞争力平均排名

表6 不同人均GDP国家组职业教育竞争力5类指标平均排名

表7 按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水平的国家分类及其职业教育竞争力平均排名

表8 不同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水平国家组职业教育竞争力5类指标平均排名

从表7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公共教育的投入与该国职业教育竞争力水平基本呈正相关关系。除了2000-3000美元一组的平均排名略高于3000-4000美元一组外,随着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的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平均排名也随着提高。

表8则表明,随着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规模的平均排名也在提高,显示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公共教育投入是紧密相关的。而其他类指标的平均排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支出,还有影响一国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因素除了教育投入水平之外,与一国的教育体制、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职业教育政策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公共教育投入水平仅仅是影响一国职业教育竞争力的诸多复杂因素之一。

同样地,根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09》公布的数据,按照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将37个国家分为7%及以上、6%-7%(含6%)、5%-6%(含5%)、4%-5%(含4%)和4%以下5组,并计算了每组国家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平均排名 (见表9)以及职业教育竞争力5大类指标的平均排名(见表10)。

职业教育竞争力和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职业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并没有随着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提高而上升。例如,公共教育支出比例在6%-7%的国家平均排名明显高于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在7%以上的国家组,公共教育支出比例在4%-5%的国家组平均排名高于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在5%-6%的国家组,表10五大分类指标同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这表明,职业教育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非是简单的线性相关,而是受到社会环境、教育政策和体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表9 按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国家分类及其职业教育竞争力平均排名

表10 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国家组职业教育竞争力5类指标平均排名

(三)世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主流趋势

世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主流趋势可以通过对各国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中体现出来。将多数国家都表现出来的职业教育竞争优势定义为主流竞争优势;对应的,将多数国家都表现出来的职业教育竞争劣势定义为主流竞争劣势。在实证分析中,根据37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将这些国家分为两组:职业教育竞争力排名在18名以前的国家称为职业教育竞争力强势组;排名在19名之后的国家称为职业教育竞争力弱势组。具体见表11。

表11 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强弱分组

1.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主流优势分析。原则上将每个国家排名居于前5位的指标作为其优势指标,但由于一些国家的整体排名过于靠后,无法作为优势,所以选择的指标就略少一些。这也使得强势组和弱势组在优势指标总量上存在着细小的差别。表12和表13显示了统计的结果。

从表12对11项指标的统计情况来看,全部国家的优势指标共出现182次,其中强势组出现92次,弱势组出现90次。强势组的优势指标出现次数略高于弱势组。从两组分项的对比来看,强势组在高中职业课程毕业率、国际学生或外国留学生占B类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百分比、25-64岁B类高等教育学历人口比例、25-64岁B类高等教育学历人口就业率上的优势指标数超出了弱势组。表13显示,强势组在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要优于弱势组。可以说,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主流优势体现在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三个方面。

图2更直观地显示了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优势分布情况。将各组的竞争力结构按顺序排列:

强势组: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吸引力;

弱势组: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

两者比较,强势组和弱势组的结构差距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职业教育规模的淡出。

图2 职业教育竞争力优势分布

表12 37个国家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优势指标分布(1)

表13 37个国家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优势指标分布(2)

计算强势组和弱势组的优势结构差(强势组某一项的比例与弱势组某一项的比例的差)可得,强势组与弱势组的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结构差分别为-6%、3%、1%、-2%、3%。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职业教育竞争力提升的主流是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提升,以及职业教育规模和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的弱化。

2.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主流劣势分析。同样地,将每个国家排名居于后5位的指标作为其劣势指标,其中一些整体排名比较靠前的国家,其劣势指标的选择就稍少一些。这也使得强势组和弱势组在优势指标总量上存在着细小差别。表14和表15显示了统计的结果。

从表14对11项指标的统计情况来看,全部国家的劣势指标共出现179次,其中弱势组出现96次,强势组出现83次。弱势组劣势指标出现的次数高于强势组。从两组分项的对比看,弱势组在B类高等教育净入学率、在职培训可获得程度、高中职业课程毕业率、B类高等教育(第一学位)毕业率、国际学生或外国留学生占B类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百分比、25-64岁B类高等教育学历人口就业率方面的指标数要高于强势组。表15显示,弱势组在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规模上要劣于强势组。可以说,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主流劣势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吸引力三个方面。

表14 37个国家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劣势指标分布(1)

表15 37个国家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劣势指标分布(2)

图3更直观地显示了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劣势分布情况。将各组的竞争力结构按顺序排列:

图3 职业教育竞争力劣势分布

弱势组: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质量;

强势组: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

两者比较,强势组和弱势组的结构差距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规模的提高和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的淡出。

计算强势组和弱势组的劣势结构差可得,强势组与弱势组的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结构差分别为-1%、-10%、-8%、12%、7%。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弱势组与强势组的职业教育竞争力劣势相比较,弱势组的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劣势特别突出。从弱势组到强势组的动态变化来看,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劣势结构中,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劣势比例都在减少。

对比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主流优势和主流劣势,可以发现它们有重复的地方,这是将强势组和弱势组合并统计的结果。如果把表12、表13同表14、表15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发现,强势组的优势指标恰恰是弱势组的劣势指标。这表明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责任编辑 韩云鹏

方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教育竞争力、教育标准。

2013年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号GY2013XDY47),主持人:方勇;2013年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世界教育发展报告2013”(编号:GY2013020),主持人:王素。

G710

A

1001-7518(2015)31-0077-08

猜你喜欢

劣势弱势贡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劣势或许会成为优势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近亲繁殖:并非全部是劣势
海洋贡献2500亿
公立医院优势变劣势
信息弱势者程序权益保障的法理阐释
为构建“和谐武汉”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