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而不得 得陇望蜀——爱玛悲剧的真实写照

2015-11-16

电影评介 2015年4期
关键词:包法利爱玛福楼拜

张 蕊

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一经发表,就在当时的法国引起轩然大波,怒不可遏的司法当局指控该小说“伤风败俗”“亵渎宗教”。而在小说出版150周年之际,卢昂大学和福楼拜读者协会联合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探讨[1],小说的深刻影响和深厚蕴藉可见一斑。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法国内地一个农家女儿爱玛,为追求爱情,逐步堕落,最后家破人亡悲惨死去的故事。剖析爱玛爱情悲剧,不仅同爱玛自身不满宗教束缚,得陇望蜀的爱情观念有关,更与当时复杂的时代有着密切关联。

一、不满宗教束缚,充满美好幻想

爱玛在浪漫的环境下接受脱离现实的教育,不免使她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充满浪漫的爱情色彩。爱玛早年长期缺乏母亲耳提面命的亲自示范教导,虽然她很了解乡下,但是过惯了平静日子的她反倒喜欢多事之秋,羡慕贵族生活的惬意与享受,过早的脱离生活的实际。其父为了她的健康成长,13岁的爱玛就进入修道院附近的寄宿女校念书。彼耶等人的浪漫主义小说和贵族出身的老姑娘的浪漫故事,让“不食人间烟火”的爱玛充满了罗曼蒂克的缅想。同时,爱玛在修道院的良好表现也增添了爱玛幻想的砝码——漂亮的容貌、优雅的举止、高雅的谈吐、出众的表现,这一切使爱玛备受追捧。

寄宿制生活使喜欢读《保尔和维吉妮》的爱玛更增添了无尽的幻想,她梦见小小的竹房子,梦到情意绵绵的小哥哥给自己摘果子、找鸟窝、在沙滩上玩耍……“修道院的宗教教育实际上是对人的正常心灵的损害。禁欲主义的说教、宗教音乐和布道都以虚幻的情调刺激人们的欲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勾起人对浪漫色彩的幽会和消极虚幻的情调。”[2]爱玛寻求的是主观的快乐与惬意,而不是屈从宗教的束缚,认真祈祷。她可以将宗教仪式寄托上自己的美好幻想,不听弥撒、捏造忏悔罪名、将信教比作结婚等等,这些都昭示着爱玛的不切实际幻想。当然,一切幻想终究还是会落空,屈从于残酷、无法摆脱的现实。

二、厌倦平庸,苛求浪漫爱情

年轻貌美、身材苗条的爱玛本是普通农户的女儿,却意外吸引了乡村医生夏尔的目光。两人的结合虽有一定的偶然成分,但也是阶级社会里的必然。尽管农户的女儿爱玛接受贵族式的教育,在教堂风光无限,拥有小家碧玉式的容貌和举止,但是没有良好出身和丰厚财产的她只能嫁给同一阶层的穷医生。结婚以前,爱玛以为浪漫小说中的就是最真实的爱情,并由此认为自己懂得爱情;但结婚之后的现实却让她迷茫了:“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有爱情;可是应当从这种爱情得到的幸福不见来……欢份、热情和迷恋这些字眼,从前在书上读到,她觉得那样美,那么在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正确理解呢,爱玛极想知道。”[3]

原本,渴望浪漫爱情、却无缘结识更多“光鲜亮丽”贵族,急于改变乡村单调乏味生活的爱玛被给父亲看病的年轻医生夏尔吸引,因为夏尔的出现带来了刺激,使她相信自己终于得到了得到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可是现在,她也不能想象,这样平静的婚后生活,就是她从前朝思暮想的幸福。“爱情仿佛是一只玫瑰色的大鸟,只在充满诗意的万里长空的灿烂光辉中飞翔”,却始终无法满足爱玛寄予过高期望的爱情。豆蔻年华的爱玛,率真无邪、满怀憧憬,梦想着传奇式的浪漫爱情,却在转身之间成为包法利夫人。当新婚的短暂甜蜜过去之后,生活很快露出了黯淡、乏味的本来面目。新婚房中丈夫已逝的前妻留下的鲜花和物品,昭示着丈夫的寡淡的趣味和平庸的见解,这个衣着普通且与自己“渐行渐远”丈夫让细腻敏感、富有情趣的爱玛失望透顶。婚姻对于夏尔来说是幸福的诞生,但却是爱玛怀疑人生的意义的开始,她也由此走上了追寻梦想、与现实抗争的不归路。同时,她也慢慢憎恶处境的不幸,怨恨上帝的不公——自己拥有姣好的容貌却无法享受公爵夫人般的优渥生活。她虚荣的灵魂从此时刻不得宁静,终于抑郁成疾。

尽管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甜蜜、美好,爱玛也只是沉浸在苦闷、孤独中,努力回忆去昂代尔维利耶侯爵家宴会的美妙情景。但是,没有丈夫宠溺而又娇俏动人、仪态万千的她,也吸引了众多不怀好意的目光。年轻懦弱的莱昂、不怀好意的罗多夫、甚至放高利贷的村里人、蓄谋其放纵享乐的乐乐……面对富有、轻浮又蓄意勾引的罗多夫,爱玛慢慢沉沦了,毫不犹豫地妥协了。罗多夫带来的一时欢乐让久居沉闷的爱玛看到了爱情的曙光。然而,浪荡子罗多夫不会为了情妇私奔抛却自己的财富,也不会一直停留在他征服过的爱玛身上,他贪恋的是一时的新鲜快感。所以爱玛被无情地抛弃了。与莱昂的再次重逢,让灰心丧气的爱玛再一次放弃了悔过自新、追求光明的机会,去追逐虚幻的爱情独木舟,也不可避免的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她开始沉浸在与莱昂的短暂幽会、偷情带来的乐趣中。当然,维持奢靡的生活和暗中幽会带来的巨大开销一直都是由毫无收入的爱玛承担,而不是事业小成的莱昂。此时,奸商乐乐也伺机而动,设下金钱圈套,导致爱玛欠下巨额高利贷。为了还债,爱玛四处奔走。然而,两个情人的不管不顾、别有用心人士的侮辱让爱玛认清了残酷的现实。

正如李健吾所说,爱玛是“一个属于虚伪的诗与虚伪的情感的女人”。[4]惨遭情人无情遗弃的爱玛,在走投无路和极度绝望之时,服砒霜自杀,结束了放纵而悲情的一生。在她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她曾那样深爱过的男人却不知道在哪花天酒地、追逐新欢,而一直以来她最瞧不起的丈夫却一如既往地对她不离不弃。求而不得的讽刺反差,令人唏嘘不已。

三、时代与社会的牺牲品

福楼拜作为19世纪中叶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用自己的作品影响着19世纪末甚至是20世纪文学。他也因此被推崇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5]既然有如此高的赞誉和声望,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包法利夫人》自然能在细节处寻找到相关的印记和时代的痕迹。生活在七月王朝和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的福楼拜,目睹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他感到深深地失望和无法言语的憎恨。作为执笔的文学家他毫不留情的揭露丑恶现实、批判当时的社会,当然也在批判现实的同和时流露出一定的悲观情绪。1856年福楼拜创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在繁荣昌盛的经济表象下掩盖的污浊现实:浓重的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下,被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无法生存,适应资本主义“操作规律”的人便可发大发横财、飞黄腾达,否则就只能成为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牺牲品。

小说《包法利夫人》描绘的社会是一个拥有森严等级制度的社会。福楼拜在小说中客观地揭示了酿成包法利夫人自杀的前因后果,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爱玛的堕落是命中注定的,在劫难逃,并不是她本人的错”,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爱玛自杀后,勾引爱玛的奥梅得到了十字勋章,把爱玛逼得自杀的奸商兼高利贷者勒乐却发了财,而她们9岁的小女儿却被拉去做了童工,一生不得幸福。这对爱玛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讽刺。

一生追求浪漫爱情的爱玛,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服毒自杀、家庭破产、这使她认清了生活的冰冷现实,认清了曾经柔情蜜意的情人的虚伪冷酷。因为她所处的这个社会便是腐朽的,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她渴望爱情,可是情人最终却都对她弃之不顾;她追求华丽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最终却被高利贷剥去了所有的财产;她希望走出沉闷的家庭,不料却早早地被喧哗的社会所吞噬。可以说,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她浪漫主义幻想在现实中破灭的必然。

[1]张晓芳.弱势的群体,还是唾弃的对象?——读《包法利夫人》的几点思考[J].时代文学,2010(3).

[2]刘惠玲,朱秀梅.从叙事人称解读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J].湘南学院学报,2008(29):1.

[3]福楼拜.福楼拜小说全集(上卷)[M].李健吾,何有齐,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1.

[4]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00.

[5]陈振尧.法国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80.

猜你喜欢

包法利爱玛福楼拜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福楼拜的『笨学生』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医生身份设定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福楼拜的「笨学生」
《包法利夫人》赏析——人物多样的爱情观
《爱玛》书中的完美配偶形象
——奈特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