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述评

2015-11-14张菊霞

职教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培育期刊农民

□任 湘 张菊霞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述评

□任 湘 张菊霞

采用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时间、作者及单位分布、载文系统分布等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类型、培育的意义及培育途径等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进行综合评述,文章认为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具有三个特征:期刊来源以“三农”领域期刊为主,研究群体以高等学校教师为主,研究视角以教育学视角为主。

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培育路径;文献计量

表1 检索数据库、检索时间及检索结果

主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和年发文量来分析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主题;通过核心作者和高被引论文情况统计,评价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通过了解刊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文献来源,把握出版物的前沿性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成果来源期刊的核心区;通过发文单位情况,了解主要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地域及机构分布;通过对研究内容的分析,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成果类型涉及报纸、期刊、会议和博士、硕士论文等,国内最早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文献报道始于2009年底,《新农村商报》记者陈小三根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举行的农业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的今年全国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可达48.8%,比上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由此说明我国一大批农机从业人员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1]。继年,浙江、江苏、河南等地的报纸相继报道了鼓励大学生或农机从业人员当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2][3]、新型职业农民领到政府补助的典型案例[4][5]。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中、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相关研究与报道在2012年逐渐火热起来(见图1),尤其是近两年呈井喷状态发展。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培育政策及措施、教育培训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典型案例报道占据了研究成果的大部分内容。

图1 论文发表时间及发文量分布图

(二)作者及单位分布

如何考察作者的影响力,作者发表文献的数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来自于成果被其他学者的引用情况或作者以往学术著作的各种链接分析[6-7],因此,评价新型职业农民研究作者的影响力,从作者发表文献数量最多和作者发表文献被引频次最多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基于第一作者和独著文献的发文量统计来看,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的朱启臻教授以发文9篇位居榜首,根据普赖斯理论[8],计算核心作者的公式为:m=0.749*Nmax(式中Nmax为发文量多的作者论文数,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即m=0.749*9=2.247,因此,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都可界定为核心作者,统计得到的核心作者十余名,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已聚集了一批核心作者(见表2)。

表2 核心作者重要性评价及发文分布①

评价作者影响力的另一个指标即作者著作被他人阅读、使用、引用情况统计,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文献被他人引用量排前12名的见表3。就影响力而言,最高的当属2012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郭智奇[9]等所著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一文,在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现实需求及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基础上,立足我国农民素质和农民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了健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议,被引频次达27次,其次是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朱启臻[10]等所著的《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一文,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内容及培育措施,被引频次达26次(见表3)。

表3 核心作者的影响力评价及发文情况表

(三)载文系统分布

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成果的载文系统分布,在确定这一领域核心载文系统,为文献收集管理者提供依据,为科研工作提供指导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刊物的办刊特点以便指导刊物的发展。如图2显示,前5种发文期刊均为三农领域专业性期刊,共发表文献195篇,其中《农民科技培训》发表该领域论文量最多,达到133篇,占论文总数的26.33%。

图2 载文量前10名载文系统图

按照布氏定律[11]期刊载文量的分区要求,将167种载文系统上发表的505篇文献做如下分区:核心区载文量20篇以上的论文分布在2种期刊上,论文总量为152篇,相关区载文量3-19篇论文分布在23种期刊上,论文总量为161篇,边缘区(外围区)载文量1-2篇论文分布在142种期刊上,论文总数为192篇,从表4可以看出三个区域的载文系统之比是2∶23∶142(约1∶11.5∶71),即布拉德离散系数在3.4—8.4之间,核心效应较明显,从统计数据(图2、表4)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核心期刊初步形成。

(四)研究主题分析

1.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类型研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目前基本达成了共识,郭智奇等综合我国农民概念的历史沿革及对国外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的借鉴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应该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自身职业的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12]。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从业者;狭义则从学术概念上理解,是指以农民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农民。狭义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是农民不是工人、是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13]”。朱启臻教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界定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认同和扩展,如邱家荣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外,还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并且后继有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14]”。徐文新认为“凡是在与现代大农业的科研、生产、经营、服务有关的岗位上从业、创业的劳动者都统称为广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但他更倾向于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立足农业职业技能,按照专业化分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创业型与从业型两大类即创业带动型、经营管理型、技能服务型、生产操作型四小类[15]”。胡小平等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理想状态的新型职业农民应当以年轻人为主体,具有像其他行业劳动力一样的年龄结构,同时,要把其与兼业农民、传统农民区分开来。”根据我国国情的实际,胡小平教授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来源于专业大户、返乡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从事农业的城市居民、大中专毕业生等[16]”。

表4 文献离散状况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众多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大意义从理论层面与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韩永廷认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意义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和新时期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17];韩娜从现实层面认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民社会地位、培育农业后备人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18];吴易雄在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实证分析之基础上,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9]。鉴于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人力资源匮乏是“三农”发展的瓶颈,夏金星认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20]。孟凡则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打造“三农”发展的未来,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加紧迫和深远的意义[21]。总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新型职业农民的价值应该且必须体现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及粮食安全等方面。

3.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及路径研究。如何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韩娜通过对中央发布的政策文件的解读,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经历了培训、培养造就、培育、大力培育等演变[22],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延续了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词,并沿用至今。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农业部副部长张姚林指示,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关部门要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特别要尽快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的有效途径,努力在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将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等六个方面有所突破[23]。

对此,专家学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进行了大量研究与示范,夏金星认为以启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程为突破口,以建立农民公益性培养培训制度为目标,启动现代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将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24]。郭智奇[25]、杨慧芬等[26]都认为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上,要坚持政府的主导责任,推进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立法,这样才能在完善运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杨慧芬还在借鉴日、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走培育和吸引相结合的道路。倪慧等[27]借鉴美、英、法、德、日、韩等国外经验,以云南省石羊镇实践为案例,总结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经验是: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高度重视;培育农业发展带头人以发挥其示范作用;拓宽渠道、多管齐下;通过理论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政府与企业联合培训的形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许浩在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则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科学途径是远程教育,要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培育新机制[28]。朱启臻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上,迫切需要创造以下四个社会环境条件:确立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充分的社会尊重,系统的学习条件,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的环境[29]。纪文婷对比韩国、美国、法国的农业特色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丰富,但农业规模化、信息化和机械化水平不高,主要以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形式进行生产的现有国情下,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相关政策的支持,实施岗位规范,健全资格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职业农民的培训效率,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30]。

三、研究评析

(一)期刊来源以“三农”领域期刊为主

根据载文系统分布分析,从期刊所属领域看,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农”领域的专业性期刊中,这充分说明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此外,职业教育类的期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其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关系是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从期刊的影响程度看,刊登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核心期刊较少,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研究人员不断加强与提高研究能力,争取在高级别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另一方面建议影响力较大的核心期刊对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给予较多关注,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二)研究群体以高等学校教师为主

根据作者及其所属单位分布情况发现,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群体多为学校的教师与研究人员,包括农业大学、农业类高职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大学等。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除了需要教育者参与外,更需要社会各界理论研究与实践人员的参与,如政策制定与管理者、信息资源传播与管理者、农业科研专家等群体,这些群体可突破教育领域,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多的意见与建议。

(三)研究视角以教育学视角为主

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内容看,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选题主要集中于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类型、意义价值等基础性研究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实践性研究上。已有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研究群体集中于高等学校,因此,研究多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其他视角的研究较少。众所周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个社会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必不可少,但经济学、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亦非常重要,亟需进一步开拓。二是已有研究中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全国性研究较多,区域性研究不足。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应将视角放得更开一些,从多视角开展研究将更有利于研究理论的丰富与实践经验的传播。

注释:

①因为报纸载文性质大部分为报道性新闻、消息、启事等,因此,统计的目标文献仅限期刊、会议、学位论文等。以下同

[1]陈小三.明年我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将超过50% [N].新农村商报,2009-12-23(29).

[2]潘一峰.浙江新政鼓励大学生当新型职业农民[N].杭州日报,2010-12-23(A2).

[3]孙吉晶,王伟霞,康庄严.宁波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当新型职业农民[N].就业时报,2010-05-20(2).

[4]李建中,胡军锋.新型职业农民在土地上的精彩演绎[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0-08-30(4).

[5]孙吉晶,康庄严.132位新型职业农民领到补助金[N].宁波日报,2010-12-05(2).

[6]刘俊婉,苏新宁.哲学研究现状:基于CSSCI的评析[J].情报科学,2006(1):52-59.

[7]沈小玲,严卫中.网络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的选择[J].图书情报工作,2013(3):69-77.

[8]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309-310.

[9][12][25]郭智奇,齐国,杨慧,赵娉,白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10]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1):1-4.

[11]百度文库.文献计量学03——布拉德福定律[EB/ 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w8EVScTfm Iom4R4gsbV9hwAL6-LcR2u7ZS5LSudRix_MBt-GZVNnsUguIZG2apMsJxDnM4ew8bW0SW jGxoV 8ScASNHgmyD9k53P1kPRm-rOG,2010-11-18.

[13]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16-18.

[14]邱家荣,王云峰.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内涵[J].云南农业,2013(1):18.

[15]徐文新,赵太虎,张学兰.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的现代解读及启示[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1):64-66.

[16]胡小平,李伟.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7-62.

[17]韩永廷.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和路径[J].蚌埠党校学报,2013(3):11-13.

[18][22]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19]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7):57-61.

[20][24]夏金星.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21):260-263.

[21]孟凡.积极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C].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

[23]吴佩.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和措施体系[N].农民日报,2012-03-21(2).

[26]杨慧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日韩经验及对我国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4):94-95.

[27]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3):134-137.

[28]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70-73.

[29]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及其成长环境[J].农民科技培训,2013(5):6-9.

[30]纪文婷,夏金星.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87-90.

责任编辑 肖称萍

任湘(1979-),女,湖南湘阴人,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服务、用户服务;张菊霞(1982-),女,陕西榆林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农业职业教育。

2014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农职业教育的作用、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编号:14NDJC069YB),主持人:张菊霞;2013年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农业高校建设教育部查新站的实证研究”(编号:B2013222),主持人:任湘。

G710

A

1001-7518(2015)13-0050-05

一、研究数据来源及分析指标

中国期刊

总库、硕博士论文库、会议、报纸等检索平台,通过篇名=新型职业农民,共检索到文献700篇(见表1),检索时间为2014年9月25日。

“谁来种地”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重点聚焦“三农”问题,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到“培养新型农民”,再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举足轻重。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李克强总理也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来源、作者及机构分布、发文年代等指标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类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与价值及培育模式和途径作较为全面的综述。

猜你喜欢

培育期刊农民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期刊问答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