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2015-11-13

经济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课堂参与教学质量高校

摘 要: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成为高校教学质量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参与课堂的心理过程包括产生学习内在需要、参与动机形成、参与行为发生和持续参与行为。文章分析了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各个因素,为解决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课堂参与 教学质量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83-02

近几年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等原因,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源素质下滑。在现在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学生挂科、补考在各高校显现出越演越烈的情况{1}{2}。

在一些实证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归结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出现下降{3}。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少,许多学生在课堂中看小说,玩手机或者睡觉。即便在一些课堂中学生参与其中,也多是被动参与,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而已。因此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成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

《现代汉语词典》将“参与”解释为“加入某种组织或活动”。美国学者阿斯汀在针对大学生的研究中提出,学生参与是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学生活的过程{4}。如果将学生参与的场景放在课堂,则可以将学生课堂参与定义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是自己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5}。

一些研究者针对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性下降进行原因分析,归纳出多个原因。如学生长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不会也不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在高中教育中被教师灌输大学教学管理很宽松的印象,因而不积极投身于课程的学习;大学教师习惯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学生较少参与课堂。这些原因只是浅层次地分析了学生较少参与课堂的现象,未能从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来深层次地分析。

二、学生课堂参与的心理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参与是一种行为,而行为的产生需要先有动机存在。因此参与行为的产生需要用动机理论进行分析。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产生后才有可能促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且只有在不断重复和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之后才会进行持续性地参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心理过程如图1所示。

(一)参与动机形成

动机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理上形成的思维途径,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所产生的念头。动机的形成离不开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的诱因。内在驱动力由个体的内在需要所引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内在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指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有好奇心,希望通过参与课堂学习获得对于未知事物的了解。尊重的需要指学生希望在课堂学习中表现良好能够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最终获得考试成绩高分,获得奖学金、荣誉称号等体现自我价值。学生参与课堂的外在诱因指的是学生在参加课堂学习时来自外界的压力或吸引力,如教师以作业或课堂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压力,学生群体要求学生个体一起参与的压力,教师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吸引力,学生群体依靠群体情感而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吸引力。当内在驱动力和外在诱因朝相同方向产生作用力时,就促使学生产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

(二)参与行为发生

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即学生有了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也并不一定就会真正参与到课堂中。从参与动机的形成到参与行为的发生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比如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是否方便,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可供其顺利进行课堂学习等。只有当其参与动机足够强烈让学生克服不良影响因素时才会真正产生参与的行动。

(三)持续参与学习

学生参与课堂是否可持续也值得关注。在一些课堂中,学生参与到教师提问的环节,但只是简单地一问一答式的浅层次思维的参与,或者学生按教师要求参加课堂讨论,形式上热热闹闹,收效却很小。这样的学生参与只能视为浅层次的参与,一方面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很难持续进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反应,当刺激对他有利的,他的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刺激对他不利,他的行为就可能减弱{6}。要将学生单次短时间参与课堂学习变为多次长时间参与课堂学习,就需要对其参与课堂学习进行正面的强化。

三、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

从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分析来看,在不同的参与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有一些是正面促进学生参与行为产生的,也有负面阻碍学生参与行为产生的。只有当正面的影响因素强于负面影响因素时,学生的持续参与行为才会产生。

(一)影响学生内在动力的因素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主要受到其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影响。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可以了解到形成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的因素包括三个正面影响力的因素,即求知的欲望、获得尊重的欲望和通过学习实现自我的欲望,一个负面影响力的因素,即对学习厌恶的情绪。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了解未知世界的欲望,因此求知欲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要正面影响因素。尊重的欲望也是人的需要之一。人都是社会人,与他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学生通过学习取得优秀的成绩,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要体现其个人价值,实现自我,认真参与课堂学习是最常见的途径。因此求知的欲望、获得尊重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欲望是学生参与课堂重要的内驱动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观察及访谈会发现,理论上存在的三个需要在学生课堂学习中表现却不明显,相反,许多学生学习厌恶的情绪较强,这一现象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更加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个人原因。要解决这样复杂的问题非常困难。

(二)影响学生产生参与动机的外在诱因

在对学生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将影响他们参与课堂的外在因素分为教师、同学和课程三个大的方面。教师的个人魅力成为影响学生产生参与动机的外在因素。有一些学生因为和授课教师熟悉,欣赏教师的个人风采,所以比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当然教师的教学能力比其个人魅力更显得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语言表达都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动机。并且教师的个人能力会使学生对课程的趣味性、课程的难度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将更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参与动机。所以当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且将教学内容进行了合适的处理,使学生产生了对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学习课程的难度降低,那么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也将增强。课堂教学任务严格的考核方式使学生不得不参与课堂学习以顺利完成考核,这也将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动机。当然这一个阶段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不能忽视,在积极且有明确分工的群体中,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也将增强。

(三)影响参与动机向参与行为转变的因素

在内部动力和外在诱因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参与动机不一定就会转变为参与行为。这个转变过程受到了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学生的个人能力,这包括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个人素养。如果没有基础的知识铺垫,那么学生难以接受新的知识。比如,在不熟悉会计基础科目设置的情况下,学生就难以理解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也就很难参与到《财务管理》一类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个人能力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学习能力。不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在教师讲解或指导下,学生只有理解教师真正意图,才能按照要求参与课堂学习。个人素养包括个人的口头表达、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很多时候学生能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进行思考,但苦于自己的个性、不善言词的缺点而不能有效参与到课堂中。二是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如教室桌椅、机房电脑、实训室设备。在我们的调查中,一些学生就明言传统教室秧田式桌椅布置会影响他们的课堂讨论;使用机房电脑时,遇到死机或运行速度慢也会打击他们认真参与学习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在学生产生参与动机之后,如果遇到一些不良诱导,如手机发出的消息声,其他同学的打扰等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其放弃参与动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监督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干扰中摆脱出来,顺利实现从参与动机向参与行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监督之外,还要适时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来加强指导,以降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难度。

(四)影响学生持续参与课堂学习的因素

激发学生的参与行为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并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行为,形成持续参与。不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还是行为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都提出若要获得人的持续行为,就要让其不断得到行为的正向刺激,从而主动重复其行为,最终不断学习获得技能。因此在学生的参与行为之后,能否及时得到正向刺激就影响长远。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能够获得知识、技能,提升其个人能力,满足其求知欲,那么这将减少其厌学的情绪,增强其求知的欲望,也就更容易地产生继续参与的动机。许多的研究都发现,鼓励的正面刺激作用会大于批评的作用,更易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级的动力。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肯定毫无疑问会大大增加学生的个人满足心理,实现其获得尊重的心理需求。

在学生的参与行为之后,不论其参与的结果怎么样,都要给予其正向的刺激,以使其不断产生新的参与动机,从而持续地参与课堂学习。

四、结语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保证。在学生参与课堂的心理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将影响学生的参与效果。但归纳起来就是内因和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学生参与的内因就是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外因则是教师、同学、课程及环境。外因是可以改变的,内因也可以在外因影响下进行改变。因此,可以从外因着手,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优化课程,改善教学条件,减少一切不利因素,从提高学生一次、两次的课堂参与开始,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最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学习共同体”视阈下课堂学生参与度研究》(课题编号:KT2014109)]

注释:

{1}王郦.高校大量补考现象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4(7)

{2}边晓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3

{3}范亚峰.补考大学生学习成就归因及对策浅析[J].教育探索,2006(12)

{4}陈萍.高校学生参与度实证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1

{5}赵丽敏.论学生参与[J].中国教育学刊,2002(8)

{6}王欣欣.管理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70

(作者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作者简介:吴凯(1982—),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课程教学。]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课堂参与教学质量高校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生活化情景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程度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课堂有效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文化对英语课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