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怜香伴》的主题研究

2015-11-12尹天然川

关键词:同性恋

尹天然川

摘 要:李渔的戏曲处女作《怜香伴》敷演崔笺云与曹语花两名女子因体香邂逅,以诗文相会,互生倾慕,继而设计争取长相厮守的传奇。近年来,由于该传奇中展现的同性恋色彩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李渔真正的创作意图是借崔曹二人间的诗貌相怜,表达作者对怜才惜才之人的渴望,以及对男权社会下“一夫双美”婚姻形式的赞美。

关键词:《怜香伴》;怜才;同性恋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64-02

李渔,清代著名戏曲创作家、戏曲理论家、小说家,他所创作的《怜香伴》在2010年被搬上舞台,并被赋予了浓重的女同性恋色彩。但这实质上是对这部传奇的误读,本文通过对《怜香伴》的解读,分析作者李渔真正的创作意图。

《怜香伴》分上下两卷,共36出。范石的新婚妻子崔笺云到范家佛堂雨花庵朝拜时,巧遇随父进京赶考借住于此的曹语花,崔被曹身上的体香所吸引,二人得以相识并在佛前结为今世姐妹来世夫妻。崔与丈夫商议纳语花为妾,拜托表兄张仲友去提亲,同时游手好闲的周公梦也央求张帮其向曹家提亲。周公梦凑巧听到了范家也要提亲,已正房的名义娶语花,过门后依然为妾,立即进行破坏,险些使范石遭受牢狱之灾。范石与妻子回老家嘉兴励志功名,随父入京的语花因思念崔氏病重,其父招考女门生陪伴她。进京参加会试的范氏夫妇恰巧得知,崔氏通过考试得以和语花相见,语花被父亲许配给了改名为石坚后高中的范石,最终崔向曹父坦白了一切,由皇上指婚,不分妻妾并封夫人。

一、假“怜香”,真“怜才”

李渔在其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中提出,戏曲创作必须“立主脑”,即在设计和安排全剧结构时,首先要确立全剧的中心思想和“一人一事”[1]。而《怜香伴》的主脑,他在开篇就提出:“真色何曾忌色,真才始解怜才。”[2]看来,李渔想借助这部传奇表达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就应该赏识,所以,题眼应该在“才”字上。无论是范介夫,还是崔笺云、曹语花,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有才”。范介夫称自己是“腹可笥称,才難斗记。偶歌白雪,争传绝调无双;屡试青钱,不列诸生第二”。他的新婚夫人崔笺云更是才貌双全:“扬州的女色甲于天下,闻得她的姿貌又甲于扬州,才华与姿貌相称。”而曹语花也是“信口成诗,过目成诵”。在那个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李渔却将《怜香伴》中的这两个女性设计为“才女”,在佛堂前和诗而相遇相知。《香咏》一出极写二人才思敏捷,饱读诗书,小旦曹语花的一句“美人脂粉香,还不如大娘翰墨香为贵”。二人之间爱的是“才”。崔笺云对着知音曹语花不禁感慨:“谩道是伊能怜我,我更怜伊。”在这里李渔自然而然地将“爱才”转移成了“爱人”。再通过之后的《盟谑》,崔笺云与曹语花在佛前“私定终生”:“只是我们结盟,要与寻常结盟的不同,寻常结盟只结得今生,我们要把来世都结在里面……极和气的兄弟,不如不和气的夫妻亲热。我和你来生做了夫妻罢!”[3]更决计让语花也嫁于范郎。并通过崔笺云之口:“破格怜才输我辈,从来奇妒属男人。”李渔完成了“爱才——爱人——怜人——惜才”的转换。由此可见,《怜香伴》中崔笺云与曹语花之间的情感只是李渔为了吸引观众的兴趣而已。李渔非常重视戏曲创作选题的新颖性,主张戏曲题材以新奇来夺人眼球:“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也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4]《怜香伴》可谓李渔“尚奇”创作追求的最佳注脚,正如全剧下场诗所说:“传奇十部九相思,倒是情痴尚未痴。独有此奇人未传,特翻情局愧填词。”[5]所以,“怜香”实为“怜才”,李渔的真正意图是想通过崔笺云和曹语花两个女子因被彼此的才华所吸引,互相倾慕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爱才惜才之人的渴望。

李渔的这种渴望源于他自身求仕之途的不顺利。少年时期李渔天资聪颖,加之祖上几代无一人为官,所以父辈们便将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李渔身上。他也把攻读儒家经典,准备科举,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25岁那年,即明崇祯八年(1635),李渔首次应试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中,成为秀才。然而明崇祯十二年(1639)首次赴杭州应乡试,结果却名落孙山。李渔将自己的失利归咎于试官的不公,曾愤愤不平地作诗云:

“才亦犹人命不遭,词场还我旧诗豪。

携琴野外投知己,走马街前让俊髦。

酒少更宜赊痛饮,愤多姑缓读《离骚》。

姓名刘蒉千古在,比拟登科似觉高。”[6]

李渔将这种对科举考试不公正的愤恨之情带到了《怜香伴》中。通过《贿荐》、《冤褫》、《帘阻》以及《搜挟》等几出,将恶棍混混周公梦和腐败官员汪仲襄的一系列令人作呕的行径写得活灵活现,对科举考试作弊极尽讽刺之能事。在《女校》一出中写选拔考试纪律森严,还设有监考,以“防他倩代传递,防他怀夹私抄”,来应试的女子需经过层层选拔才得以脱颖而出。这是李渔理想的科举考试。李渔在《怜香伴》这部传奇中,抒发了渴求自己的才华被尊重,被赏识之情。

二、一夫双美

回过头来再去看崔笺云与曹语花之间的关系,她们彼此之间的确有着明显的爱恋,那是否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情呢?有学者认为“李渔通过‘香咏、‘盟谑、‘缄愁三出着重描写崔笺云与曹语花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情,其情之美——互慕诗才,其情之真——拜堂成亲,其情之深——相思成疾”[7]。但如果说崔笺云提出的二人同嫁范郎的计策一开始是为了使二人能够朝夕相伴,那么当夫妻二人好不容易让曹父同意将曹语花嫁于范介夫,崔曹二人从此可以“长相厮守”,范介夫也完成他的“摆设丈夫”的道具般的使命,李渔却在这个时候让范曹两个人“洞房”,而崔笺云在隔墙沉默着,甚至还有意怂恿崔笺云的丫鬟花铃讥笑和刺激崔笺云:“他两个脱了衣服,爬上床去,‘哎哟、哎哟叫了几声,忽然爬起来叫花铃:你去对大小姐说:教他一个好人做到底,方才我的头是他替梳,脸是他替洗,衣服是他替穿。如今这样的苦,还去请他来替吃!”[8]这个时候,崔笺云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及感受李渔并未描述出来,读者也不能知晓。但不管崔笺云是欢喜还是忧伤,从李渔所提供的线索来看,崔笺云对曹语花和范介夫的同房是默许的。故事已然变成了:妻子热心地为丈夫娶妾,妻妾相怜相爱,共事一夫。国际学术界给同性恋的定义是:同性恋即是一个具备显著、持久以及唯一的受同性性吸引,对同性产生性渴望以及性反应,寻求同性性活动并获得性满足的人。在这部传奇中,崔笺云与曹语花之间确有真“情”。第二十一出《缄愁》:“从肝膈上起见的叫做情,从衽席上起见的叫做欲。若定为衽席私情才害相思,就害死了也只叫做个欲鬼,叫不得个情痴。从来只有杜丽娘才说得个“情”字。你不见杜家情窦,何曾见个人儿柳?我死了,范大娘知道,少不得要学柳梦梅的故事。痴丽娘未必还魂,女梦梅必来寻柩!”[9]情之真切着实感人。然而崔曹二人之间只是一种精神上的知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女同性恋。李渔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男性,不可能也无法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描写女性自发的对同性的情感追求。李渔对崔曹关系的这种处理,与其创作心态紧密相关。

《怜香伴》,又作《美人香》,约于顺治七年也就是公园1650年问世,属于《笠翁十种曲》的开篇之作,是李渔创作的首部经典传奇。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李渔已经年过不惑。在此之前,李渔因为膝下无子纳了曹氏为妾。快到中年的李渔第一次纳妾,不免会担心家里“季常之吼”。让李渔没想到的是,“讵知内子之怜姬,甚于老奴之爱妾”,妻妾和睦,彼此相安。可见,《怜香伴》也是有李渔自身影子的。这从勾吴虞巍为《怜香伴》所作序中读出:“笠翁携家避地,穷途欲哭,余勉主馆粲,因得从伯通庑下,窃窥伯鸾,见其妻妾和喈,皆幸得御,夫子虽长贫贱,无怨。不作《白头吟》,另具红拂眼,是两贤不但相怜,而直相与怜李郎者也。嗟乎!天下之解铃李郎者,可多得乎哉!”[10]李渔的“两贤”不但相怜,更怜李郎。李渔是一夫多妻制的受益者,他不可能站在这个制度的反面去鼓励女性离经叛道追求个人意志上的幸福。李渔在《怜香伴》中多次表示自己对一夫多妻制的维护。例如第四出《斋访》中,汪仲襄说:“姬妾是揚州土产,小弟替年兄觅个尊宠何如?”第二十五出《闻试》中,崔笺云唱词:“男和女,男和女,两元及第;妻和妾,妻和妾,双案齐眉!”到最末出《欢聚》中春风得意的范介夫“左玉软,右香温,中情畅。双双早办熊罴襁,明年此际珠生蚌,看一对麒麟降。”可谓典型的“双美兼收”的男权婚姻的图解。

一夫多妻制是封建社会的主导婚姻形式,“拥双燕”对当时的男子来说无可厚非,既然如此,为何李渔要通过写两个女子之情来赞美妻妾和谐呢?这固然与李渔的经历有关,但也有很深的社会根源。明清时期,市民阶层的壮大,催生出一股个性解放思潮,如崇尚自由、个性解放等,直接冲击封建理学的各种禁锢。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一直被忽略的女性也高举个性自由大旗,涌现出大量女同性恋者。《怜香伴》中的男性们对崔、曹之间的恋情都持宽容的态度,认为只是闺阁女子之间的玩笑而已。在这场婚姻恋爱模式里,范介夫是最大的受益人,他十分配合崔笺云的计划,甚至还为此牺牲了功名。崔笺云的表兄就十分热情地帮忙提亲,甚至连曹有荣这种很封建、古板的人,也理解了女儿的相思之情,主动要给她招一个“诗伴”。所以女同性恋这一题材对李渔来说,只能是出于情节上的需要,为的是凸显“一夫双美”主题思想。

《怜香伴》作为李渔的第一部戏曲作品,融合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触,李渔想通过崔曹二人间诗貌相怜,呼唤对由才华人的赏识与尊重,并表达作者对封建男权社会下“一夫双美”婚姻形式的赞美。当代戏曲《怜香伴》经过现代化的诠释和重新包装被赋予了女同性恋主题,更契合时代精神,但是我们不应因此曲解李渔当时创作的本意。

参考文献:

〔1〕〔4〕(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A].李渔全集(卷三)[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8,9.

〔2〕〔3〕〔5〕〔8〕〔9〕〔10〕(清)李渔.笠翁传奇十种[A].怜香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7,56,167,151, 112,11.

〔6〕(清)李渔.榜后柬同时下第者[A].李渔全集(卷三)[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49.

〔7〕江丽陈.犹抱琵琶半遮面——李渔戏曲作品<怜香伴>解读[J].美与时代(下),2011,(1):112.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同性恋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研究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浅析白先勇的“孽子”世界
朱迪斯?巴特勒的酷儿理论与《紫色》
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主题论
埃斯奇奈斯《诉提马尔霍斯》涉同性恋法律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