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乙神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时灸感与疗效关系

2015-11-08莫慧唐宜春陈若暘宦佳慧武九龙徐修竹沈晓菁王裕帆张建斌王玲玲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施灸差值艾灸

莫慧,唐宜春,陈若暘,宦佳慧,武九龙,徐修竹,沈晓菁,王裕帆,张建斌,王玲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

灸感,一般是指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受。灸感的出现或不同的表现方式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施灸的方法、刺激程度、病情、体质和对热刺激的敏感度[1]。灸感的产生需要在一定灸量的积累上,是反应艾灸得气的重要方面[2]。临床上艾灸疗效多通过患者灸后皮肤的反应来判断,以灸后局部皮肤均匀潮红、汗出为透灸的标准[2]。而陈日新等[3]认为“灸之要,气至则有效”。太乙神针是实按灸的一种,是将配伍得当的中药组方掺入艾条中,运用实按灸的操作手法进行治疗,其较悬起灸更能持久维持灼热感,且损伤较小,操作也简易灵活[4]。本法用于治疗风寒暑湿、痼疾沉疴等[5]。目前对于灸感的研究主要在灸感的产生、类型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而较少关注灸感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在太乙神针实按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同时,观察灸感的出现规律及其与疗效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均为2012年4至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年龄最小 20岁,最大 28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2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6]中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即月经期下腹坠痛,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为 18~30岁;③月经周期规律,为(28±7)d;④接受本疗法前2星期内未服用止痛药、镇静药及激素类药物;⑤VAS评分≥40分。

1.4 排除标准

①经妇科及B超检查,西医诊断属继发性痛经者;②年龄在18岁以下或30岁以上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④月经周期不规律者;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不适宜针灸的其他疾病患者;⑥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或已服用止痛药物的患者;⑦参加本项临床研究的医务工作者。

2 治疗方法

2.1 太乙神针的制作

取乳香20 g,没药20 g,人参5 g,三七10 g,千年健20 g,钻地风20 g,肉桂20 g,川椒20 g,小茴香20 g,苍术20 g,甘草40 g,防风80 g,研末备用。后取20 g艾绒配5 g药末,混合均匀。取长23 cm、宽18 cm白棉纸 1张,将药艾均匀铺于纸上,卷成直径约 2.5 cm、长约15 cm的圆柱状艾条。取白棉纸1张再卷1层。最后在艾条外层涂抹鸡蛋清,阴干后再刷,反复 6次,最后制成太乙神针,备用。

2.2 操作方法

暴露并点燃太乙神针头部,空置燃烧 5~10 min,嘱患者俯卧位或坐位,暴露腰骶部,定取十七椎穴并标记。在灸穴铺上5~7层红棉布,后将太乙神针按压于红棉布上,使患者感受到温热刺激,若患者感觉灼热或出现避闪动作,则提起太乙神针,隔10 s后再灸,持续操作30 min。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灸感描述数据

得出数据后,按照2010年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刺法灸法学》中关于灸感的描述将灸感分为6类[7]。

表热:患者仅感觉施灸局部表面有温热或灼热感。深热:患者感觉施灸表面不热或微热而深部较热。透热:患者感觉施灸局部表面的热感进一步透达组织深部。

扩热:患者感觉热感以施灸局部为中心向四周逐渐扩散。

远处传导:患者感觉局部热感向远端传导或沿经脉传导。

其他:患者施灸过程中出现的比较特殊的现象,即施灸局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较热,或出现与所灸经穴相关脏腑腑器官热。

3.1.2 VAS疼痛量表

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的疼痛值,采用国际常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受试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将疼痛程度用0~100表示,0表示无疼痛,100表示剧烈疼痛,受试者根据个人疼痛感受选择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分别记录施灸前及施灸10、20、30 min后的VAS值。

3.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结果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数据的正态性及方差齐性,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则使用非参数检验 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患者出现灸感及VAS差值统计

40例患者均出现表热灸感,治疗前后VAS差值为(38.50±14.38)mm;出现透热灸感 18例,治疗前后VAS差值为(38.89±12.43)mm;出现扩热灸感6例,治疗前后VAS差值为(45.00±14.10)mm;出现远处传导灸感13例,治疗前后VAS差值为(41.54±13.90)mm。

3.3.2 出现不同类型灸感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

本研究记录所有患者出现的灸感,其中出现 1种灸感的均为表热;出现 2种灸感为表热+透热/扩热/远处传导/其他;出现 3种灸感为表热+透热+扩热/远处传导/其他,或表热+扩热+远处传导/其他,或表热+远处传导+其他;出现 4种灸感为表热+透热+扩热+远处传导/其他,或表热+扩热+远处传导+其他,或表热+透热+远处传导+其他;出现5种灸感为表热+透热+扩热+远处传导+其他。不同类型灸感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出现不同类型灸感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 (±s)

表1 出现不同类型灸感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 (±s)

灸感数量 n 年龄(岁)病程(月)1种 9 22±2 69.60±39.25 2 种 12 23±1 101.50±43.86 3种 11 24±3 70.78±25.56 4种 6 24±2 96.00±41.57 5种 2 20±0 46.00±19.79

3.3.3 不同类型灸感患者治疗前后VAS值比较

由于出现5种灸感患者只有2例,故不纳入比较。由表2可见,出现4种灸感患者治疗前后VAS值均最高,其次分别为出现3、2、1种灸感,提示灸感的种类越多,治疗前后的VAS值均越高,同时治疗前后的VAS差值也越大,而患者治疗前VAS值越高,则越容易产生更多的灸感。

不同类型灸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 10 min后 VAS值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 1种灸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0 min后VAS值差值相对较高;不同类型灸感患者治疗 10 min后与治疗 20 min后及治疗20 min后与治疗30 min后VAS值差值比较,出现4种灸感患者差值最高,其次分别为出现3、2、1种灸感,提示治疗0~10 min内,灸感种类的数量与病情的缓解速度无关;治疗10~30 min内,灸感种类越多,病情的缓解速度越快,尤其在10~20 min较为明显。

表2 出现不同类型灸感患者治疗前后VAS值比较 (±s,mm)

表2 出现不同类型灸感患者治疗前后VAS值比较 (±s,mm)

灸感数量 治疗前 治疗10 min后 治疗20 min后 治疗30 min后 治疗前后差值 治疗前与治疗10 min后差值治疗10 min后与治疗20 min后差值治疗20 min后与治疗30 min后差值1 种 55.56±15.90 40.56±17.04 33.33±21.21 20.00±19.53 32.78±16.60 16.67±6.61 7.78±15.43 8.33±12.50 2 种 63.75±19.90 47.08±28.48 36.25±31.85 27.92±29.03 35.83±15.64 13.33±13.03 10.00±10.45 12.50±9.65 3 种 65.91±20.35 50.45±22.41 39.09±23.22 39.09±23.22 42.73±9.32 15.91±10.45 12.73±11.26 14.09±11.36 4 种 71.67±22.29 61.67±26.39 43.33±25.83 43.33±25.82 45.83±16.25 13.33±8.17 16.67±17.51 15.83±6.65

4 讨论

原发性痛经[8-10]是指经妇科检查(未婚者行肛诊)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痉挛性疼痛或坠胀感或痛引腰骶,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等症状,甚至剧痛晕厥。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是痛经产生的主要病机。灸法的效应主要通过温热刺激、光辐射、艾灸生成物三者发挥的[11],因而太乙神针治疗痛经时,借此效应,不仅能影响腧穴表层,还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12],从而到达“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作用。

目前研究认为,灸感的产生和感传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陈日新等[13]将灸感分为6大类,并认为热敏化的腧穴具有小刺激大反应、与疾病高度相关、部位特异性和产生与否与疗密切相关等4大特点。而周楣声[14]认为灸感有两大症状、三相感传过程和 34种感传路径。

在探讨灸感出现与艾灸疗效关系时,白玉宏等[15]认为就要产生一定的疗效,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灸量的积累,当灸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易产生灸感,有灸效可能会出现灸感,获得一定的灸感必有灸效。肖元春等[16]认为一旦灸感出现,则灸感一般会直抵病所,症状也会随灸感的出现而明显缓解。

本研究共治疗40例患者,出现的灸感频率见表1所示。施灸过程中出现症状改变的有23例,其中6例出现胃肠蠕动,4例出现冷汗止,4例出现出汗,2例出现面红,1例出现乏力明显减轻,1例出现呕吐,1例出现灸后排便,1例出现灸治8 min时伴有左腿不自主抽动,1例出现灸治25 min时去厕所排出血块,1例出现腹部胀痛由持续变为间断。笔者认为局部温热感多在5~10 min产生,除局部温热感外其他灸感多在13~23 min产生,灸感出现后2~3 min内疼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也明显减轻,在治疗25~30 min时多数患者疼痛不再减轻。这与周楣声描述的灸感的三相感传过程相符合。

综上所述,在艾灸临床应当重视灸感的作用,而非一味的追求灸感,恰当灸感的出现对疾病的缓解量有影响,但对最终疗效的影响较小。故正确认识灸感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1]王富春.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74-75.

[2]高希言,奥晓静.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8,28(4):277-279.

[3]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46.

[4]唐宜春,张建斌.实按灸源流考[J].中国针灸,2012,32(9):852-854.

[5]孙忠年,刘学锋.太乙神针[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

[6]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

[7]王富春.刺法灸法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75.

[8]宋佳杉,刘玉祁,刘存志,等.电针三阴交、悬钟、非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累积镇痛效应的比较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6):487-492.

[9]张伟,张琳.悬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灸量相关因素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2):65-67.

[10]王艳英.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447-2449.

[11]吴焕凎,马晓芃,周次利,等.灸法研究现状与战略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3,8(8):845-851.

[12]项燕,李瑞.灸法作用机制研究[C].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2011:358-366.

[13]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内经》腧穴概念在热敏灸中的重要指导作用[J].江西中医学报,2010,22(3):37-39.

[14]周楣声.灸绳[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153-166.

[15]白玉宏,白玉盛.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9):3-5.

[16]肖元春,方亮.灸感与灸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45(11):32-33. 收稿日期2015-04-01

猜你喜欢

施灸差值艾灸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差值法巧求刚体转动惯量
中暑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数值推理的扩展研究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基于区域最大值与平均值差值的动态背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