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

2015-10-22贾慧梅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

贾慧梅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许多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进一步探究表明:数学已不再是一种数学家把玩的思维符号游戏,数学已经成为解释、揭示世界客观规律的有力武器。数学应用性的增强,推动了数学课堂设计走向生活化。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传统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正在促成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学科整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怎样开展?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数学学习的活动化、过程化;数学教学美学化;数学教学内容的趣味化;数学教学的层次化等等。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150-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影响最深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且時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许多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进一步探究表明:数学已不再是一种数学家把玩的思维符号游戏,数学已经成为解释、揭示世界客观规律的有力武器。数学应用性的增强,推动了数学课堂设计走向生活化。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传统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正在促成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学科整合。

1 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就学生个体对数学价值理解而言,他们认为有趣的、与他们生活有联系的知识,就是有价值的知识;符合他们需要的数学就是必需的数学。就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们都喜欢谈论、探究自己身边的事物。因此,为了使数学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思考、分析现实社会,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讲《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时,笔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短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从“游泳池的100立方水折合成多少升水”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02×103=?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那么,102×103等于多少呢?l025×l033等于多少呢?进而引出本节课题。

接着,笔者利用下发的学案,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先自主探索,尝试发现和解决问题,然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较为统一的基本认识。即:am·an=am+n(m、n为正整数),并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一结论。

学案中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102×l03= (10×10)×(10×10×10)=10(+)=10()

②102×l03=(10×10)×(10×10×10)=100000=105=10(+)

仿照上面的方法,计算:

(1)25×23= = =2(+)=2()

(2)(-3)3×(-3)2= = =(-3)(+)=(3)()

(3)

()

由以上几例,你发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与指数有什么规律?与小组同学交流。

以上几例幂的底数有正数、有负数,有整数、有分数,指数都是正整数,旨在方便学生总结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尝试总结结论:

如果m、n为正整数,那么由乘方的意义,我们发现:

即:am·an=a()(m、n为正整数)

用文字语言叙述是:

生活文本与数学文本的巧妙结合,带来的是活跃的课堂,是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应用意识的不断加强。

2 数学学习的活动化、过程化

数学学习是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新课标反复强调: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名副其实的交流,让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真诚的交锋,使学生从经验中、活动中通过思考与交流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数学学习要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进行,实际上是对以往过于单一的讲授法教学模式的一种修正。

例如:在教学“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这一课时,笔者设计这样的活动:“小明在玩耍时,不慎打破了人家一块圆形的镜子,只捡的如图所示的残片。他想重新配置一块与原来一样的镜子,但不知如何确定镜子的大小。你能帮他解决吗?”有了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学生顿时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着各自的观点和方法。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和尝试,很快就会想到在镜子残片的圆周上取三个点,利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这一知识,就能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和半径。解完这个问题,学生都具有一种自豪感,帮小明解决了难题,同时也感到知识运用的价值,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又如,最近,笔者上了一堂《角的初步认识》活动课,感受颇深,现将部分教学片断摘录如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了一个活动角,也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那现在同学们猜猜看,我们下一步要探讨什么问题呢?

全班同学边摆弄自己的活动角,边思考。

生1:老师,我想接下来我们要探讨角的大小。

生2:我想知道角的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

这两个同学的提议立即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赞同。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那我们接下来就来研究

这两个问题好不好?

师:刚才同学提出要探讨角的大小,孩子们,角有大小之分吗?

学生摆弄活动角,独立思考,相互交流,齐刷刷地举起小手,自信地回答“有大小之分”。

师:那谁能证明一下呢?

生1拿着活动角大踏步走上讲台,大声向同学们介绍了他的角的顶点和边后,把角的两边向外一拉,说:“我的角比刚才的大些了。”

生2也像刚才那个同学一样,只是把他的角收栊了一些,告诉大家他的角比刚才的小些了。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角有大小,那我们接着该探讨什么问题了呢?

生:角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对,那你们先猜一猜,角的大小可能性与什么有关?

全班学生再一次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就有人在摆弄活动角,有人在观察黑板上画的角。几分钟后,学生周×举起了小手,得意地环顾了四周,站起来用洪亮的声音说:“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有关系,边越长角越大,边越短角越小。”

教室里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

笔者把周×的结论板书在黑板的一角,然后从学生的活动角中选择了两个大小一样但边长不同的,让学生上台比较。

学生唐××举起了手。

师:你举手干吗?

唐:这两个角大小相同,但一个角的边长些,一个角的边短些。

师:那你觉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唐: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还有同学能证明吗?

李××、汤×两人一同走上讲台,先把他位的角的顶点和边重合,让别的学生看他们的角大小一样,但边的长短不一样。接下来李××把角张开一些,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看,我的边长角大些,她的边短角小些。”紧接着,他又把角向内收拢让自己的角比汤×的小,告诉同学:“我的边长但角小些,她的边短但角大些。”

全班学生看着笔者,瞠目结蛇舌。

师:你们这时在想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张开的大小有关。

笔者故作惊讶,问道:“有什么关系呢?”

生:角的两边张得越开,角越大。

师:你们赞成他的观点吗?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赞成!”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我找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这节课懂得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得越大,角越大;张开得越小,角越小。

这时,全班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 数学教学内容的趣味化

如何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努力探讨的方向。如:适当地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探究性的趣味题,或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数学历史故事、编一些数学游戏等,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例如:学习勾股定理时,讲我国古代数学家商高、陈子是如何发现的,谈我国的古代数学客发现该定理要比别国的数学家早几百年,而西方人为什么仍然将它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原因。教学时,不时地听到同学们感叹:虽然中国人发现这个定理比外国人早几百年,但因为“毕达哥拉斯”是历史上第一个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证明这个定理的数学家,导致国际上将这个定理用外国人的名字来命名;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数学“太重视实践应用,不注重理论证明”的缺点,才导致“指南针”历史上先后发明了六次的笑谈。一种爱国、报国、建设祖国的急切心情油然而生,激发他们更加刻苦地学习。

4 数学教学的层次化

现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承认学生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数学教学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聒动只有面向学生的客观化、标准化警机械化,代之以多样化、层次化和个性化,使各层次学生穗褥最大限度的发展;从教学遵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来善乒。实施分层教学、照顾学生差异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瑗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习成为学生“我能够、能做好”的事情。分层次教学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遣了更好的环境,学生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量力而行,能跑则跑,能飞则飞。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的分层,我们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4.1 学生层次化

在新生入学第一周内,教师向学生宣布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分层方案和目的,及时进行一次周密的模底考试,然后对试卷作详尽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结合新课标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在第二周内将完成对学生的层次化,即将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层次。甲是拔尖的优等生,乙是成绩一般的中等生,丙是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在编排座位时,尽可能6个人(2个甲、2个乙、2个丙)为一个学习小组(多年来面临的学生中优中差的比率基本相同),以方便讨论、辅导和交流,体现群体中的优关互补。并规定甲组2名学生为该组的小组长,2人互相促进,相互监督,带着乙组学生逐步提高,帮助丙组学生掌握基础。同时负责检查、帮助该组成员按时完成作业。教师指导各组小组长顺利完成组内任务,同时对其重点进行拔高训练。尽量做到“让尖子生冒出来、使中等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4.2 教学目标和过程层次化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丙层次学生意在培养基本能力和学习兴趣,力求问题简单易懂;对乙层次学生重在掌握基础知识,问题具有一些难度;对甲层次学生设计灵活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意在拔高。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問题“优待”后进生、适中的问题让给中等生、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尖子生。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均等参与课堂,逐步实现后进生向中等生、中等生向尖子生的递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师生互动,课堂才能真正还给学生。

4.3 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层次化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为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练习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到查漏补缺。在布置作业时,甲层次学生的作业有一定的灵活性、綜合性;乙层次学生的作业以基础为主,配少量略有提高性的题型;丙层次学生的作业应紧扣基础。批阅时尽可能做到教师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配套的《资源与学案》和《练习册》,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再以小组为单位,“一对一”地督促检查,部分重难点,以“一帮一”的形式解决,对于共同困难,教师再做统一处理。批阅以学生互阅、自阅为主。

5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日趋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还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处理用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一课中,例题“求证: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的四条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初中《几何》第二册183页)时,笔者媒体设置了这样一组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下面问题:(1)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2)顺次连结矩形的四条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3)顺次连结菱形的四条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4)顺次连结正方形四条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5)顺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四条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6)你能叙述这些图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规律吗?”这样用媒体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逐步点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探究,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促使学生新旧知识的同化。这样的媒体设置,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接受知识,同时也得到了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生活化、活动化、美学化、趣味化、层次化和媒体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江山野.《课程改革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 陆震谷.学习方式决定学习成绩[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

[3] 任勇,张凡.中学数学教学艺术与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 李军靠.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特征及其发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9).

猜你喜欢

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