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转型升级为导向的航天出版传媒体系构建

2015-10-22马倩施荣林淑明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航天

马倩 施荣 林淑明

摘 要:针对外部环境变化、行业自身发展需求和科学技术变革带来的复杂的开放环境,介绍了现有开放环境中对航天出版传媒专业具有巨大影响三大因素。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强劲的背景下,基于系统工程方法,提出了面对开放环境的航天出版传媒体系架构,介绍了出版传媒专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最后,通过实施效果说明了该架构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关键词:复杂开放环境 航天 出版传媒 媒介融合 三维架构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10-02

出版产业升级规模扩大,政策环境对出版机构改革的转型要求明确。当前,航天企业不论是外部生存环境,还是自身发展需求,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此同时,现代出版行业的政策制度越来越规范、管理机制越来越协同、发展需求越来越迫切、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这些变革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传统的封闭环境被打破,出版传媒行业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中。在这种新形势下,航天出版传媒产业将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目前,我国传媒集团已经达到70家,其中50余家为以报纸、期刊、图书出版为主业的出版传媒集团[1]。出版界应借此机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新经营模式,突破发展瓶颈,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优化出版传播能力,实现编辑出版向出版传媒模式的转变,落实出版传媒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航天事业发展势头迅猛,事业前行对出版专业优化的外部需求迫切。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累了丰富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航天企业对于学术交流窗口和平台的要求逐渐提升,航天企业的自身发展也在展现科研生产实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宣传航天特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迫切需求[2]。航天出版传媒专业作为航天科研生产成就固化推介最直接的手段和航天企业文化成果传播推广最有效的媒介,必须在科研成果记录、学术氛围营造、科技实力展示、企业形象宣传、产品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服务保障支撑。

传播媒介融合趋势强劲,传播技术对出版产业改革的推动力度加大。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不断涌现,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单种媒体形式开始向媒体融合的多媒体平台转型,将平面媒体的“深度”、“高度”和“公信度”优势和新媒体海量信息的“宽度”、“速度”和“互动度”特征相结合[3-4]。更健康、更快速地促进了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据统计,近5年数字出版产业从213亿元增长到了近1378亿元,增长速度迅猛。《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2020年前要“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5]。

1 面向开放环境的航天出版传媒体系构建措施

1.1 定位顶层发展战略,明确专业长效发展规划

原有的出版专业从出版业务管理到人才队伍建设相对独立,一直采用独立管理的工作模式。既不利于出版传媒专业能力建设,也不利于出版行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了确保航天出版传媒体系长效发展,清晰定位科学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之本。

确立以“从纸质出版物生产商转型为航天科技文化信息提供商”的发展理念为导向,以“打造涵盖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文献记录、新闻资讯的国内知名出版传媒机构”的发展目标为指引,以打造“高端学术期刊为标志,大众科普杂志为支撑,各类专著、文集、手册、画册、动画制作、展板展厅为主线,动态刊物、信息资讯为补充”的出版格局为框架的航天出版传媒专业发展战略,如图1所示。努力实现从专业出版期刊向多层次出版物延伸,从服务企业决策者及科研管理人员向服务企业整体发展和社会公众等多受众群体扩展,从纸质编辑出版向多媒体平台出版转变,从传统出版专业向新型传媒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编辑出版为主,以信息服务为辅,出版与研究相配套,逐步向新媒体及其他文化传媒领域拓展的多元化的综合出版格局。

立足传统编辑出版业务,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型升级。

学术期刊出版向承办学术活动拓展。立足于长期接触学术科研领域的办刊经验,利用已有的学术资源,开展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的策划与举办,不仅拓宽了办刊思路,还对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和活跃度的提升有极大帮助。

科普杂志出版向传播航天知识拓展。基于科普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和广大的受众资源,多次开展“航天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航天军事体验夏令营”等活动,增强社会大众对航天技术和航天精神的直观感受和交互体验,履行航天企业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内部读物出版向輔助企业管理拓展。适应中国航天科工发展的需要,承担覆盖政策解读、企业宣传、技术前沿的动态刊物,以满足航天企业管理决策辅助、内部管控宣传、文化理念宣传、工作交流参考、科研成果收集等方面的需求。

各类手册出版向企业服务职能拓展。随着航天企业市场规模扩张需求的不断增加,国际化经营业务的不断扩大,跨越升级专业能力,积极调整业务领域,拓展各类产品手册和企业宣传画册业务。为航天企业的经营开发和形象展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1.2 打造三维业务架构,拓宽专业领域发展空间

航天出版传媒体系是“借鉴系统工程霍尔三维结构,打造三维业务架构;面对复杂开放环境,延伸多样化服务内容;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丰富多形态媒体介质;针对不同展现特点,完善多元化出版形式”的适应于航天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出版传媒体系。

紧密围绕现代航天企业发展战略和科研生产管理的需求,从企业发展对出版传媒专业需求的顶层策划着手,系统地分析并确定了航天出版传媒的发展方向及重点。全力建设多服务内容-多出版形式-多媒体介质的面向多读者受众的航天出版传媒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成功将传统的“一维单点”出版专业模式转化为现有的“三维立体”出版传媒模式。努力满足现代航天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出版传媒专业的需求,建成国内知名的出版传媒机构。

出版形式丰富,满足多个类型出版需求。随着出版机构的整合,由传统单个编辑部独立出版单一出版物的模式转化为共用出版团队打造各类产品的模式。

读者群体广泛,涵盖相关技术文化领域。由于出版形式的增加,由传统单个出版物单纯面对局限读者群的模式转化为共享内容信息扩大受众范围的模式。

媒体介质多样,适应读者各类阅读习惯。基于出版技术的发展,由传统印刷制作纸质出版物的模式转化为根据读者阅读习惯而提供多媒体出版物的模式。

服务内容多元,兼顾出版专业延伸服务。鉴于专业能力的提升,由传统提供知识传播的唯一服务内容转化为多样化信息提供服务的模式。

1.3 突破传统部门局限,提高协同作业管理效益

原有出版专业采用单独某一本期刊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原有编辑人员工作量基本饱和,随着业务领域的扩大及产品的增加,原有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出现了配给不足的情况。在维持各编辑部原有的工作内容的基础上,融合相似资源,共用编辑人才队伍,实现“纵向保留,横向打通”的管理模式。以项目为主体进行管理,按照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灵活配置编辑人员,组成专业项目组。

1.4 维护多层人才队伍,提供专业发展潜在动力

全力打造职业化出版人才队伍,强调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出版人员和专业方向分布均匀的出版团队,打造专业覆盖面广、层次丰富的智囊团队,夯实出版专业能力,为建设国内知名出版传媒机构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5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适应业务流程变化需求

由于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大,业务流程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在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上,根据新增业务适时调整了质量管理办法,提出“一次达标工程化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不以牺牲“质”来换取“量”。

2 面向开放环境的航天出版传媒体系实施效果

2.1 强化航天科技背景,社会效益显著

精品刊物品牌影响力在全社会范围稳步提升。凭借高端的航天技术支持和精湛的出版专业能力,各类期刊取得了社会各界的褒奖与认可。立足于航天专业特色,凭借航天品牌影响力和自身的出版专业能力,为其他相关单位提供专业编辑出版服务,为航天文化产业的对外扩张和形象树立做出贡献。

作為航天企业的专业出版传媒机构,进一步强化航天技术背景,更全面地完成了高新技术固化与记载工作,还通过相关信息延伸服务,提升了知识创新能力,促进了科研成果向劳动生产力的转化,为引导和推动我国航天科技和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2.2 推进出版专业发展,服务功能增强

高质量完成各类刊物出版任务,学术期刊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科普杂志提供了高质量的航天国防军事领域科普知识,动态技术与管理类刊物不仅完成了航天企业科研成果记录和航天特色文化传播的使命,还为企业决策者的信息资讯、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企业员工的文化诉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熟悉航天企业特色和产业特点,拥有专业技术学术背景,具备精准英文翻译能力,深知宣传理念精髓视角,凭借专业编辑实力和丰富出版经验,拓展产品手册和企业宣传画册业务。为企业以平面载体为依托的科研学术成果交流以及产品整理宣传与市场推介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出版传媒支撑和保障。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和对外形象宣传提供高质量、高水准、高标准的平面载体及三维动画展示。

实现了由单一期刊向多维出版产品和形式的转变,产品涵盖专著、文集、手册、画册、动画、展板、展厅等。实现了由服务航天学术交流和军事科普传播向服务航天企业发展的拓展,服务功能涉及科研管理、形象宣传、产品推介、成果展示、文化建设等,为航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出版传媒保证。

2.3 整合专业优势力量,专业能力提升

巩固期刊基业,强化出版主业,拓展传媒产业的发展思路更加明确。通过发挥和整合专业优势,实现了由出版流程后端的组稿编辑向全出版流程的延伸,编校出版工作逐步拓展为专题调研分析、文稿执笔撰写、文字翻译润色、活动策划组织等全流程业务模式,完善的出版传媒格局和产品体系成效显著。

2.4 突破了经营模式瓶颈,经济效益增加

随着航天出版传媒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资源的整合,出版传媒专业完成了现阶段的转型升级。出版业务流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效益管理水平和各环节经营管理的整体集成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新增业务已基本覆盖了现代航天企业发展的服务需求,且经济效益显著 。

3 结语

航天传媒出版体系的构建,更好地践行了传承技术、传播文化的使命,完成了对内辅助增强技术实力、对外促进树立航天品牌的服务保障工作目标。还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优化出版传播实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国防高科技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交流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沙如钢,孙晓波.我国传媒业的格局与发展趋势[J].中国报业,2011(13):40-42.

[2] 何振.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培育与管理探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1.

[3] 乔瑞雪.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探析[J].中国报业,2012(2): 66-67.

[4] 邢仔芹.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对传媒业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 王振铎.中国特色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的建构[J].出版科学,2012,20(1): 5-11.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航天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2020,航天路上50年
逐梦航天日
“第三次浪潮”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与转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