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西北地区带状形村庄建设规划探究

2015-10-21周吉喆韩力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9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

周吉喆 韩力

摘 要:由于自然地形、交通、水源的影响,相对于城市而言,村庄往往更容易发展成带状形。西北地区由于破碎的黄土高原与巍峨的秦岭山脉,带形村庄的分布更为广泛。本文通过分析带状形村庄的起源与成因,探讨带形村庄的空间结构及其优劣势,并以天水麦积镇宏罗村建设规划为例,为该类型村庄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北地区;带形村庄;村庄建设规划;

1 引言

由于地形与交通条件的制约,我国带状形城市繁多,而村庄作为缩小版的城市,相对于大城市,乡村对于外部条件的制约更加敏感,乡村的形状更容易发展成带状形,尤其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除了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关中平原之外,主要是地形相对复杂的黄土高原和山地,在这种情况下带形村庄十分普遍。

2 西北地区带形村庄成因、特征与分类

2.1 带形村庄格局成因

原始的乡村的村址的选择通常是基于接近生活资源和安全地带的需求,同时表现出适应气候变化,适宜耕作的土地,适宜家族繁衍等适宜居住的条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带形村庄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临水而居的村庄由于取水条件与水运交通方便往往临水临河成带形发展,由于水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业生产与生活,极大影响的村庄布局结构。

(2)由于道路加快的生产资料的流通,经济利益更加优越,促进了村庄的发展以建设,而地处纵深的地段则被人为的忽视与放弃,导致对纵深发展的需求降低。导致了部分的村庄沿道路发展成带状形。

(3)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山體、沟壑的存在都会限制土地的利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天然的限制性边界,村庄的发展成带状形。

2.2 西北地区带形村庄特征

中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 ,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表结构是其主要景观特征,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大多数河流发源于周围山地,向盆地内部汇集,构成向心水系;黄土高原切割较为破碎;水资源与自然地形是乡村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乡村居民点往往临水而居、临路而居,被自然地形所限制,在这种条件下乡村的建设用地多为狭长的带状。

3 带状型村庄的优缺点

3.1 格局优点

3.1.1 较好的景观资源优势

西北地区带形村庄往往受山地与水系影响发展成带形,这些村庄大多具有良好的景观资源优势,人们与景观资源环境具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对带形村庄来讲,利用好这些景观资源元素,不仅可以增强村庄特色,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1.2 交通的便捷

由于带形乡村都是围绕主干道自发形成,对于村民来说这样的自发形成是既满足生产生活又是外出便利的最优选择。村民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满足生产、生活的交通的要求。

3.1.3用水的方便

由于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缺乏,西北地区滨水的村庄往往就近取水,沿河带状形延伸,方便满足生产生活的用水需要。

3.2 格局缺点

3.2.1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分散利用不便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服务设施是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志。由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的有限与带状形乡村长度过长的矛盾,常规的服务半径难以满足远端需求,公共服务设施不是分散,就是利用不方便。

3.2.2 交通问题严重

在带形村庄中,由于横向宽度有限,且不同组团间的交通出行都要通过主干道来转换,因此纵向交通干线承担着大部分的交通运输功能,主干道交通压力大,各种类型人流车流混杂,组团道路与主干道呈枝状连接,城市道路拥堵问题严重,道路安全性差。

3.2.3 乡村中心可达性低

带状型村庄的乡村中心往往在其带状的某一处,首尾不能相顾难以全盘辐射带动发展。

4 带状型村庄规划措施

4.1 构建更为完备的交通体系

带状形村庄在规划建设时为了防止主干道的各类交通混杂与缓解巨大的交通压力,可以考虑设置平行与主干道的辅道;加强各枝杈道路的横向连接;减少枝杈道路的开口。并考虑人车分行,改善道路绿化,建设良好舒适美观的道路环境。

4.2 集约土地使用

在不破坏村庄良好的自然景观视线的前提下适当建设楼房的层数,对村庄相对纵深距离较大的适宜建设用地,适当提高建设强度,形成疏密有间的建筑格局,在集约使用土地的同时尽量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最大化。

4.3 优化村庄结构

为避免单中心模式所带来的可达性低、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服务远端等问题,带形村庄应该积极向多中心模式发展,不同中心及其内部也可具有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共同作用形成完整的乡村服务系统。

4.4 保留历史文化特征

由于西北地区带状形村庄的靠山临水的格局特点,使得特色民居建筑、自然景观、天际线等特征突出,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我们在规划中应当在满足村名生活的前提下,提供多样的居住空间,营造和谐的建筑风貌。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 带状型村庄规划实例

我们选取了西北地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带形村庄规划设计作为案例,提供一个该类型村庄规划的参考。

5.1 现状分析

该项目位于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下属的宏罗片区,西北距离天水市区27公里,南距麦积山风景区11公里,北临连霍高速,基地中央有东柯河穿过。地势平坦,植被茂盛。基地占地面积约为27.5公顷,规划区内有大量的居民,建筑大多为一二层民居,建设量低,建筑质量较差。基地南部有东柯河,北部有观龙山,呈负阴抱阳之态,适宜建设与旅游开发。

5.2 规划策略

5.2.1 构建山塬森林景观——乡村后花园

宏罗村位于山塬环绕的一片小平原上,远借麦积山景塑造村镇良好的视觉景观;近借塬地台地,山腰上种植花果树木,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态型公共空间。

5.2.2 构筑河道景观体系——乡村阳台

打造亲水绿廊:规划将引东柯河之水入城并根据水系流经的不同功能区域,结合绿廊,赋予水系以不同的功能及景观特性;形成公共水岸:创造吸引人流、凸显生机的活动空间,营造出片区繁荣、舒适、多彩的氛围。

5.2.3 塑造轴线,塬水对话途径

重点塑造三条轴线分别是: 功能轴线—打造麦积镇宏罗村重要的公共中轴,是片区主要功能配置最优的资源组合;景观轴线—利用山、塬、水、林、城相互交融天然形成的山水对话的路径,提供居民及游客良好的休闲、交流的开放空间;文化轴线—联系中心片区与两侧的旅游度假产业地带,是塑造未来片区特色的线性街道空间。

5.2.4 梳理交通,重塑乡村活力

规划横向上形成三条交通流线:一条是村庄的主要交通流线,用于过境交通与全村的生产生活需要;中央的是商业景观流线,满足购物、旅游、服务、休闲多种功能集聚;最外侧的是生活流线,服务于外侧的别墅度假区。三条流线互不干扰又在竖向上相互联系,解决了交通问题的同时还提振了乡村的活力。

5.3.5 打造街巷,主要乡村界面

根据院—巷—街—区—村的空间层次,注重居民街巷交往的生活特征,利用建筑形态及环境小品等元素,营造自由活泼的休闲性街巷空间。建筑采用低层简仿古风格,刻意营造传统村落魅力。建筑基本风格为:白墙、红柱、灰屋面。

6 结语

西北地区带形村庄的规划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应区别于一般的村庄规划,要深入认识到村民最真实的利益诉求,解决最切实际的问题。在规划中要尊重乡村历史机理,保留乡村文脉与自然环境,完完全全做到以人为本,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杨辉,黄明华,张晓荣.带形城市的新思考——西北地区东部带形城市空间结构探讨[A]. 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

[2]王华东,刘名.带状型村庄改造规划要点.[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4.

[3]杨永春.黃河文明与兰州城市特色[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2.

[4]张小娟.带形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发展模式[J].城乡规划.2013(2): 37-39.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西北地区投资环境评价分析
寒露
我国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产业互补性分析
西北地区社区矫正现状调查与模式研究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西北地区工业城市供给侧改革着力点研究
浅谈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特征及对航空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