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探究

2015-10-21尚亚晶

学校教育研究 2015年15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探究

尚亚晶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學习以及工作方式。我的教育教学面临着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必然趋势。现在我们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过程,首先是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个过程已在十几年前就在实施了,随着信息技术不段的发展,我们的整合过程不段的优化又进入了更深的一个层面,在不段的优化过程中,各学科与信息技术已融合在一起,各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后我们还要进深一步的走下去,那就是深度融合。那么如何有效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呢?激发学生的思考,寻找突破点,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上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从而建立自己新的教学模式,由原的教授式变为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新的学习经验,促进智慧生成呢?下面以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深度融合进行探讨与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活探究欲望

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知识宫殿的向导。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东西使识记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感兴趣的一些事物。各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出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美景,为学生提供可认知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对所看的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度发展,给他们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融入到课堂中来。

有位专家说过:“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带着兴趣、猜想自觉积极的探索知识,获取正确的知识,从而提高探究能力。网络技术突破知识来源的限制,改变了封闭、孤立课堂教学,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成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平台。

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使各学科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的探求知识。

二、超越时空,化抽象为形象

应用信息技术能把抽象的东西变的具体,实现时空的跨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学生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网络交互式学习方式、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都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课件、网络中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这一方面的优势,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和网络的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对各学科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模拟现象,培养探究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先天不足,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相信学生拥有发展的潜能,能达到自我实现。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地去探究、发现与创新,不能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习者。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创造了可行的条件,计算机与粉笔和黑板一样,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工具。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性人格,培养创新能力。

四、多元交流,促使自主探究

科学课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开放头脑,敢想、敢说、敢做。

五、渗透德育,激发情感共鸣

学科教学课中渗透爱国主义、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时,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引发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

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如我们在学习《指南针》时,通过视频了解指南针发展史,让学生知道指南针的发明对历史有什么深刻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信息技术可以形象,多形式的为各学科服务。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我们所说的“整合”强调的是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是教学信息化从量的积累到全面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超越了作为“工具”的辅助性质,强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系统要素的深度融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从教育观念、学校结构、课程教学、政策角色,多方面推动教育的变革和创新。“融合”包含着互不分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一体化的过程,强调有机的结合、无缝的连接。信息技术已在各学科中无处不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互作用,不断进步。借助多媒体课件、白子白板软件的应用、数学化校园网络的应用等,各学科教学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化的开放式教学发展,将来我们的课程将发展成为“开放式的课堂”,我们为学生提供“智慧课程”。学生借助网络、电子书包等可以预习学习的内容,学习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设计课堂习题,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线检测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到辅导跟进。这种由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将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不再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云端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墙的课堂。各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将突破学校教学的时空的局限,推动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实质有效。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探究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设问引导探究
刚柔并济
破次元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融椅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