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恕:生命意蕴及教育启示

2015-10-21邓洁隽

关键词:美德

邓洁隽

[摘要]宽恕作为一种和谐道德,引起各学科的关注,并将伴随人类生命历程不断地发展与成熟。在教育领域中领略宽恕之生命意蕴,超越伤害之生命智慧,萌发教育之生命启示,是在校师生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宽恕 宽恕教育 美德

一、宽恕的由来与转变历程

对宽恕的研究经历了从宗教与道德,到哲学与美德,再到心理学与健康的变化过程。在西方,宽恕具有宗教渊源。正如耶稣所说“爱我们的仇敌。”学者McCullough(2013)在其著作《超越复仇》中概括到:“宽恕也是一个经进化而来的人性特征。”[1]西方文化传统意义的‘宽恕在中国并没有出现。由孔子的‘恕发展而来的‘宽恕充其量只是一种纲常伦理的处理法则。[2]后来哲学对宽恕的研究才使其进入到科学研究的领域。宽恕被哲学家认为是否是消除愤恨与怨念的一种美德。正如傅宏指出“哲学之所以对于宽恕产生兴趣,主要就是因为看到它在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道德影响意义。”[3]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宽恕才成为继“公正”和“关爱”后的又一研究新主题。“以Lewis Smedes在1984年出版的《宽恕和忘记:处理我们不应受的伤害》(LewisSmedes.Forgive and forget:Healing the Hurts We Dont Deserve)一书为标志。他提出了宽恕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是有益的观念。”[4]至此,宽恕实现了从宗教到哲学再到心理学的转变历程并且其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深和运用到其他学科。

二、宽恕概念的厘定与延伸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宽恕”起初归属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一种人生哲学与内在美德。“孔子思想中的“忠”强调“向内的修炼功夫,但其功效指向却是外向的,也即说“尽己为人……就是要人们对他们和他们之事怀有一种善良中正的心”。“恕”则强调的是在怀有善心的同时,要将这种“爱”的善心推己及人,即要学会体谅他人,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应注意到别人的存在与感受,不应只关注自己”。[5]可见,孔子的忠恕思想包含了宽恕丰富道德的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宽恕被解释为宽容饶恕.[6]

在西方宗教文化中,“寬恕”起初来自于希伯来圣经和新约,指上帝对罪人的罪恶的监视、保密、净化或消除,同时恢复罪人同自己的和谐关系及满足自己对罪人的无条件的爱。

现当代,对于宽恕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宽恕即是社会个体在发生侵害后对他人或者自己从愤怒、恐惧、不安中解脱出来转而变得祥和、平静、安宁的一种心理状态。

三、宽恕与德育的融通与启示

宽恕教育为心智解蔽,使灵魂摆渡,让人性高扬。笔者认为宽恕教育即是培养学生和教师“爱”的能力,这种“爱”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调解人际关系,也能使教师改善师生关系,甚至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活跃思维;减少负面情绪;维系身心和谐;抑制报复行为;建立人际关系;蕴育创造绵延,形成高尚品德。

(一)建构宽恕体系,重视宽恕教育

自从现代学校和义务教育制度在全球逐渐推广和实行以来,绝大多数个体都要在教育组织中度过9年乃至更长的时光。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对象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个体的可塑性很强。因此教育组织对个体的影响不仅是奠基性的,而且也是弥散的、持久的。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将预定着个体今后的发展可能性。因此需要“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心理品质;塑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7]

(二)拥有宽容意识,培养学生创新

宽恕教育不仅是停留在解决冲突和仇恨问题的层面,宽恕教育更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当前教育存在着大量的不宽容现象,并因此妨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8]教育变得标准化,否定与批评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特征。创新化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人才个性独立,人格完善,创新精神和技能。创新化教育蕴育于教育的宽容,激发求知欲望,尊重创造绵延,享受精神自治与学术自由。

(三)适应多元价值,成就理性宽恕

自由、平等、公正与法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无条件与无底线的宽恕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坚守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宽容观,理性的对待宽恕,推进智慧与德行的生成,完善并延扩其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E.麦卡洛著,陈燕,阮航译.超越复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12.

[2]潘知常,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22(5).

[3]傅宏.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80-85.

[4]张红静.学生宽恕心理及其教育的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8

[5]安晋军.比较视野中儒家忠恕思想的特点探究[J].道德与文明,2011(02):83.

[6]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二版,北京:商务印刷馆,1993:658.

[7]李兆良、黄冬梅等.论宽恕教育与社会和谐[J].医学与社会,2009,22(8):69.

[8]田友谊,涂艳国.教育中的宽容与创造[J].教育发展研究,2009,(20):28.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美德
向善向美向上的美德少年王若兮
美德经典大PK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做人美德
竞选美德好少年
为什么我们对美德不会上瘾
为什么我们对美德不会上瘾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