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理论中的城市公共空间比较分析

2015-10-21程亚磊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8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比较

程亚磊

【摘要】《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交往与空间》以及《街道的美学》等一些经典理论著作对于设计师理解城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三本经典著作的横向比较,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作者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提倡设计师跳出单一的思维模式,学会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了解城市。

【关键词】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交往与空间、街道的美学、城市公共空间、比较

公共空间是建筑与规划学科的永恒话题,通过设计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是所有建筑师与规划师的梦想。优秀的设计建立在对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及其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之上,这种理解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对周边生活环境的观察与分析;另一种则来源于经典理论书籍,借助大师的眼睛去观察、分析、研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观察和理解城市的独特眼光,正是受到这些经典理论或显而易见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后者对于前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交往与空间》以及《街道的美学》这三本书都是城市规划中的经典理论著作,书中均用了很大篇幅论述城市公共空间,然而其研究方法、观察角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把这三本书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有利于我们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城市公共空间,进而指导设计实践。

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看看这三位作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如何解读城市公共空间:

表1《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交往与空间》以及《街道的美学》比较分析: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交往与空间》 《街道的美学》

研究方法 观察角度 社会层面 建筑心理学 美学层面

方法 观察记录身边熟悉的生活 调查活动频率、行为模式 比较西方与日本的城市形态

何种公共空间促进人的活动(各选取一例) 特点 街道总有行人,有“街道眼”公共与私密空间界限分明 容易到达,空间中有吸引人的活动 空间领域明确,界面统一有序,良好的空间比例

论述角度 社会安全 心理感受 视觉感受

集中与分散 作者观点 赞同集中,反对分散

措施 提高住宅密度 压缩城市公共空间尺度 住宅区小规模集中

目的 增加人口密度,有利于增加城市空间的多样性 集中人的活动,增加人接触的可能性 形成统一有序的公共空间

尺度的研究 研究方法 正反实例对比 身体感知 建筑剖面

研究对象 街区尺度和多样性关系 交流与尺寸的关系 公共空间比例与视觉关系

1.作者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法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著者雅各布斯,曾做过记者、自由撰稿人,并非科班出身,然而凭借其著作中犀利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睿智的分析,颠覆了其后美国规划界的规划思路与实践。

在这本书中,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在于城市公共空间在社会学层面上的意义。在她之前,从没有那一本规划理论著作以如此细腻、富有生活化的视角观察和描述城市公共空间,甚至在开篇用了足足三章的篇幅来讲述人行道的用途。没有问卷调查亦或是旁征博引,作者只是列举了她所观察到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作者把人行道上的各种活动比作城市 “芭蕾”。不需要过多的证明推导过程,一切都显而易见,作者以记者所养成的深刻洞察力观察生活、描寫生活,从社会生活层面研究城市中种种生活,解读城市公共空间。

《交往与空间》的作者扬.盖尔,该书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正值功能主义盛行之时,作者另辟蹊径,从建筑心理学层面解读城市,使该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本书分析人在不同空间条件中的心理感受,研究空间与心理需求的关系。通过展开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多项调查,记录人们在不同空间中的活动频率、行为模式。作者发现,城市的外在物质形态只有契合了人的心理需求,才能成为“形形色色的户外交往发展的开端和起点”。同时,室外活动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已有的活动能够激发更多室外活动的发生。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能够恰当的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使人们在其中感觉轻松愉悦,才是它的本质目的。

《街道的美学》作者卢原义信在美国求学,而后多次游历欧洲各国,因此对于西方和日本的城市空间差异有深刻的体会。西方的空间观念中,外部是内部的空间延续,两者同等重要。而日本的空间体系中,内部重要,外部空间的塑造几乎被忽略,因此造成日本城市空间质量较欧洲存在很大的差距。本书主要从美学层面探讨公共空间品质,人在空间中的视觉体验是作者关注的焦点。文章并没有追逐标新立异的美,而是倡导公共空间的朴素美学价值观。通过对比欧洲和日本的城市公共空间,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应该具有自然的、比例恰当的、有秩序的、干净纯粹的外在视觉形态。

2.活动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即什么样的空间能促进人的活动

关于何种城市公共空间能够促进人的活动,每本书都给出若干标准,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在此一一列举。下面分别从书中选出一例,加以比较。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所定义的成功街区主要是从社会安全角度出发,公共空间必须有人的存在,有人的监视,使人们身处陌生人之间能够感到人身安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要有清晰的界限。

《交往与空间》则是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判断空间是否吸引人,好的公共空间应该能让人感到方便,轻松自如,在其中不会无聊,给人的各种欲望需求提供合理的出行动机。

《街道的美学》从人的视觉感受角度定义广场空间:明确的边界空间具有强烈的收敛性,人的视线可以找到落脚点;统一协调以及良好比例的建筑界面,则能使观者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

3.集中与分散对于公共空间产生的影响

三本书的共同点是,作者都赞成集中、反对分散,但是就如何集中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雅各布斯非常明确得反对城市蔓延,赞成提高城市住宅的密度。因为人口密度的增加,能够支持各种文化设施,活跃区域内的商业活动,促进城市多样性的生发,进而形成良好的自我循环体系。集中所带来的人口对于公共空间是一种积极的因素。

《交往与空间》作者提到“我们要集中的不是建筑物,而是人和活动”,通过有克制的确定街道和广场的尺寸、减小每个沿街门面的宽度、采用便捷紧凑的道路系统等方式压缩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感,增强人们接触的可能性。

《街道的美学》中,作者反对分散,但城市蔓延本身并不是作者批判的重点。作者所忧虑的是日本城市观念里中心性的缺失,城市犹如“没有骨骼的软体动物……变形虫般”生长,用地形状不整、划分零碎,由此造成城市难以建立秩序井然的街道和广场空间。

4.对于公共空间尺度的研究方法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对于城市尺度的研究,是为了证明小尺度街区更有助于发展城市多样性生活方式,增加街道的使用频率。作者通过几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雅各布斯反对太长的街道,在文中,哥伦布大街联系起来的85街到89街作为反例出现,作者认为“这两条街既不方便也没有什么意义”,她建议增加一条小街穿过这些长长的东西走向的街道,那么将会使这些街道有效串联起来,提高人气,活跃街道气氛,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图1 哥伦布大街现状 图2 作者建议的改造方案

《交往與空间》中关于尺度的研究是在探讨人的感官功能,心理与交流的关系。扬.盖尔引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定义的一系列社会距离,从亲密距离(0-45CM)一直到公共距离(大于3.75M),通过这些尺度界定出社会性视距的精确范围。在更大尺度范围,研究了视觉的作用:20-25米,能看清别人的情绪和表情;30米,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能分辨出来;70米范围,可以看清人的肢体语言;70-100米,可以确认性别、大概年纪以及人的行动。

图3 视觉与距离的关系

《街道的美学》关注于公共空间的视觉美学特征,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广场(街道)宽度与周边建筑高度的比例关系对于人在空间中的心理和视觉感受至关重要。在书中采用建筑剖面来表达这种空间比例关系,设街道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则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一种匀称之感,人在其中最舒适。如果想要看清建筑全貌,至少需要D/H=2。若D/H<1,则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一种接近之感,就可以形成亚洲独特的热闹氛围。

图3 通过剖面研究城市空间

结语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交往与空间》以及《街道的美学》这三本书分别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层面、美学层面观察研究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严密的推导论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每一本对于城市规划或者建筑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阅读者提供了一系列观察城市的新角度。

今天,城市尺度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多。因此,要求我们突破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的限制,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用广阔的视野、多维的视角来体验理解城市。一方面,设计师可以从经典理论中学习多角度观察城市;另一方面,也要尝试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掘理论中尚未发现的城市。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译林出版社,2006

【2】扬.盖尔著,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卢原义信著,尹培桐译. 街道的美学.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图片来源

图1,图2 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译林出版社,2006. 162页

图3 扬.盖尔著,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0页,整理

图4 卢原义信著,尹培桐译. 街道的美学.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11-213页,整理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比较
“士—绅—商网络”与都市公共空间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楚河汉街的城市符号及公共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