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塘月色》课文浅析

2015-10-21贺佳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品析通感荷塘月色

贺佳

众所周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清新、凝练,像诗一般,读来回味无穷,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我将以《荷塘月色》为例,浅析个人对于本文的一点理解。

这篇课文在苏教版高中教材、复习教材、中专教材中都有出现,都开启了学生学习散文的新的篇章。课文描写的是北京清华园内的荷塘夜景,抒发的是淡淡的忧伤。它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这篇散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

首先我要分析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我会带领学生去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去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去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我将过程与方法目标设为: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形成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新课改的新在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就是要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统一起来,课文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不容忽视。因此,我将情感与态度目标设为:让学生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感受朱自清的人格魅力。阅读不外是两种,一种是跪着读,一种是站着读。跪着读,就是读进去,站着读,是说读出来,有一份超然。我想本堂课结束我们的学生就应该做到站着读。

本课的重难点,我是根据文本特征、我在备课时觉得不易理解的“难处”以及学生的“质疑”来确定的。重点一: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体会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高超技巧。重点来赏析精彩语段4~6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去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这一点,我打算结合课文具体例子,选用某一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或短语去替代原文,让学生讨论比较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重点二: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尤其是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难免会陌生,那我就化难为简,突破重点。

我确定的难点是让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思想感情。虽然我把本堂课的重点放在了品析语言美上,但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语言的美,来自作者对景物观察的细、描写的细,景物描写的同时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这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散文的精髓就是形散而神聚。

我是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教的对象是一群十六七岁的中专生。他们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他们的思想也比较自由。因此,我对自己的定位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不给学生强灌式的教育,主要采用启发式、朗读式、摘录式、讲解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基于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安排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等,指导学生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领略文字的魅力。

教学过程中,我将带着学生一起去品析作品的语言,感受语言的典雅。第一步,我想让学生自主学习,投影展示课堂练习表格,包括填充内容,让学生自己校对,给自己评分。将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让学生在上课的第一时间就集中注意力,从课间过渡到课上。第二步,我会投影展示荷塘月色美景的相关图片,创设一个安静、优美的环境,让学生沉浸在这样一个氛围里,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话,谈谈喜欢的原因等。第三步,试图做到合作交流、深化知识。首先,我会安排全班模仿上节课听的录音示范齐读课文4~6自然段,品析语言美,并找出通感的句子,思考什么是通感。这里,难点在于让学生概括什么是通感。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学生意会但不能概括。其实,通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举个学生熟知的短语,“甜甜的笑容”,这个短语就是把味觉转移到了视觉。学生讨论,相互补充,即可归纳出所谓的通感。

紧接着,我就要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的美景了。我把全班分成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各有重点地列出课文的第四、第五、第六段的提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前后四位同学为小组进行讨论。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领略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优美的语言文字魅力,其次是让学生学会列提纲,并养成写作前列提纲的习惯,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带领学生品析散文语言的特色是本堂课的重中之重。要突破这个重点,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从而反复咀嚼语言、品味语言。“咀嚼语言”时我会选用某一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或短语去替代原文,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泻”字换成“照”字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浮”换成“升”表达效果又如何?这些都由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品味语言”时我主要抓住文中的几处叠词的表达作用来分析。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田田”的表达作用;又如第六自然段中“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表达作用。其中比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齐答,较难的可以通过同桌讨论后得出结论。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處,而且掌握了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

最后,请学生伴着音乐自由朗读全文。我选择了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以一曲舒缓的音乐结束本文的学习,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希望调动学生的听觉、想象等非智力因素,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田原平.浅析《荷塘月色》的写作特点[J].语文教学通讯,1993(06).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品析通感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