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勘查地球化学”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研究

2015-10-21孙珍军于赫楠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防灾勘查应用型

孙珍军 于赫楠

摘 要:“勘查地球化学”为地质类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具有较强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作者根据防灾科技学院的办学理念,结合学生就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内容及实践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与尝试,发现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从而对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勘查 地球化学 专业必修课 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b)-0123-02

“勘查地球化学”也称为“地球化学找矿”或“地球化学探矿”,简称“化探”,它是作为一门找矿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最为辉煌。“勘查地球化学”是地质类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防灾科技学院2006年升为本科院校,2008年开设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院坚持“人本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通常要求熟练掌握一线生产或实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于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除部分攻读研究生以外,参加工作的主要是面向一线的地质单位,从事与资源勘查相关的地质工作。受现阶段地质行业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大三实习生)所到地质单位,从事的工作或实习内容均与化探相关,因此具有扎实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基础和熟练掌握各种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及程序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工作中的状态和未来的发展。

因此,加强对勘查地球化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研究,发现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从而对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我校“勘查地球化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授课情况

防灾科技学院2006年升为本科院校,2013年12月评估通过。作为新增本科院校,与国内其他老牌地质院校在各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1)师资力量不足,防灾科技学院自2006年以来开始引进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各专业专任教师。但就目前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总体来说师生比较小,全院师生比大约在1∶30~1∶40之间,而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师生比为1∶25左右,与老牌地质院校师生比(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师生比为1∶8,中国地质大学师生比为1∶12)差距较大;年轻教师比例大,防灾科技学院35岁以下教师占全院教师76%,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35岁以下任课教师占该两专业任课教师43%;(2)授课经验不足,年轻教师比例过大,普遍缺乏经验,对该门课程更是缺少实践经验。而国内其他老牌地质院校(吉林大学、地质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其该门课程主要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授)讲授,而我院则不具备该实力,因此造成不同学校学生理论知识完善程度不一。

1.2 实验环节重视不够

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学习“勘查地球化学”的显著特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虽然不同院校授课教师经验丰富程度不一,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完善程度不同,但在实践环节,同样存在问题。经调查表明,很多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并不注重实验环节,甚至忽略实验课程,或者忽视生产实践中主要的实践技能,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埋下竞争隐患,造成不同学校学生在工作中实践技能方面表现不同。

1.3 女生就业形势不乐观

由于地质行业特征、工作环境及条件制约,在女生不受青睐的大背景下,忽略女生的感受,缺失实践技能,加上目前地质行业不够景气的状况,对女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因此,重视女生就业情况迫在眉睫。

2 教学模式的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经过大量的调研、收集资料和与地质单位工程师、吉林大学教授沟通交流,逐渐形成一种较新颖、实用的模式。

2.1 理论课程的改进

对于理论课程的讲授,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兴趣是关键。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提倡照本宣科,应用多媒体灵活性的特点,将能够体现与概念、成因等有关的生动图片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现场工作照片有机结合。有趣的图片或自己在化探工作中的有趣照片有机的联系起来,起到视觉冲击效果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传授知识。此举并不刻意强调专任教师的工作经历,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多与老教授和地质工程师沟通交流,同样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利用学生自身好动、和对未知事物探索的欲望,让其自由地提问,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手段,哪些程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给出标准答案。久之,学生自然会发现每种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的的共同特征,从而掌握每种地球化学测量方法。

在讲授过程中,始终要给学生灌输一种以地质事实为基础的观点,以找矿为目标的地球化学思维。

2.2 加强实践课程的改进

让防灾科技学院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立足,是每位专任教师的奋斗目标。在众多“211、985”院校毕业生中为防灾科技学院毕业生增加就业砝码,应用型人才是我院的优势。找矿是“勘查地球化学的”的目标,专业实践是其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勘查地球化学测量的特点—需野外进行,平时无法满足,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采取室内模拟和校园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实践课程,室内模拟真实的工作程序,在规定的区域,教师提供自然地理概况、区域地质概况等资料,让学生完成:化探工作方案的设计,野外样品的布设(样品布设的位置、密度)、样品采集(层位,样品粒度和性质要求)、样品处理(方法、步骤)、数据处理(异常背景值、异常下限、异常规模、衬度等)、数据成图(单元素异常数据图、地球化学图、元素组合异常图及综合异常图)等。校园内实践环节,主要模拟野外氡气地球化学测量,包括,精密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气体采集、测量、数据处理,成图等。

谢学锦院士指出,从1987年至今,20多年取得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地球化学填图,他强调,过去如此,将来也如此,并且,除了应用于矿产勘查,还要在生态农业和环境地球化学中加以应用。足见地球化学填图的重要性。因此,数据处理和数据成图成为地球化学填图一个重要环节。为了锻炼学生们在此方面的技能,在实验课程中,加强了数据处理和地球化学图件的制作的练习。同时,为了增加女生在就业中的竞争优势,在实践环节,加强室内工作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与锻炼,如:化探工作方案的设计,野外样品的布设、数据处理及数据成图等技能。

2.3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通常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以保证在课后或实践中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同学,不至于因人数众多,部分学生得不到交流的机会。在讲授完每一次课程之后,应留出5~10 min的时间,建立师生之间自由提问的方式,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及时发现学生在理论及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当天的知识当天消化吸收。

3 结语

“勘查地球化学”为地质类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任课教师要敢于走出教室,到兄弟院校去学习交流,到一线地质单位,与地质工程师深入交流,吸取经验,将成熟的方法,实用的地质技能及时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代接轨,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学锦,任天祥,严光生,等.进入21世纪中国化探发展路线图[J].中国地质,2010,37(2):245-267.

[2] 谢学锦.进入21世纪的勘查地球化学[J].中国地质,2001,28(4):11-18.

[3] 谢学锦.大地调中的勘查地球化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05-22(7).

[4] 谢学锦.勘查地球化学:发展史.现状.展望[J].地質与勘探,2001,38(6):1-9.

[5] 谢学锦.勘查地球化学的过去与未来的发展[J].江苏地质,2003,27(3):129-139.

猜你喜欢

防灾勘查应用型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