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化舆论引导及其构建

2015-10-21孙勇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构建途径舆论引导

孙勇

摘 要:加强生态文化的舆论引导是教育人们形成正确生态观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就是把生态意识渗透到人们的头脑中去,使人们明确人在生物圈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到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该文从生态文化的内涵、生态文化舆论引导的构建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与同仁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生态文化舆论引导的新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化 舆论引导 构建途径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b)-0099-01

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以致能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重要的是通过舆论引导将生态意识渗入到公众的心灵里,让人们明确人在生物圈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到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使人们在警醒中自觉保护生存环境。

1 生态文化是人类选择新的生存文化

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又在生存中选择新的文化。从人类生存的历史看,人类从渔猎文化发展到农耕文化,又从农耕文化发展到工业文化。几百年工业文明时期,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出惊人的物质财富,使人们在征服自然中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人类在遭遇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态灾难之后,终于清醒地意识到物质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由此,生态文化也就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从这个意义来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

2 生态文化舆论引导的反思

一是舆论引导理念的反思。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以“没有人类的劳动参与就不可能有价值”为由,断定自然是没有价值的。这些观点的盛行,使人类与自然不再平等相待,“人定胜天”等斗争哲学渗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导致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二是舆论引导内容的反思。以往,我们在一些小常识特别动物小常识的介绍中过于偏颇。如,对一些动物的介绍往往有“肉可食,味鲜美;毛皮可制裘”条款。忽略了动物链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三是舆论引导形式的反思。长期以来,生态文化的舆论引导主要是融化式的,常常是动物保护、保护森林湿地等动态方面及生态美文、生态摄影、美术书法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缺乏一定的深度,而没有让人们领悟到自然美对人类的重大作用。

四是许多编采人员知识匮乏。在生态文化、环保知识和环保法规方面比较模糊,影响到了生态文化舆论引导大范围、深层次地开展。

3 生态文化舆论引导的构建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重要的是通过舆论引导将生态意识渗入到公众的心灵里。

3.1 加强生态忧患意识的舆论引导

从全球来看,酸雨面积扩大、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恶化,灾害性天气包括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从国内看,我国是生态脆弱的国家。这些年高速发展中对自然环境有很多“透支”,目前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生态文化舆论引导不应只停留在动态宣传及防止问题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从人类对环境所持的态度及思考方式上了解造成这些问题的本质所在,真实、科学的舆论引导生态忧患意识,使人们在警醒中自觉保护生存环境。

3.2 加强生态伦理文化的舆论引导

作为正在兴起新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生态伦理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把道德的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即把物种之间的义务纳入视野。《林海日报》每周一期的“生态环保”专刊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专刊配合国际生态环保发展趋势、中国生态环保的政策法规及现实与发展动态进行舆论引导。特别是专刊中“人与自然”“动物世界”“植物展厅”小栏目,把物种之间的平等关系潜移默化的进行宣传报道收到很好效果。《林海日报》主办的《中国绿网》中的“生态文化”板块,以报网互动的形式宣传报道平等、善待动物的典型。并通过舆论监督,谴责虐待、残害动物的行为,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物链平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加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舆论引导

在宣传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生态效益放到重要位置。以往我们在宣传经济效益特别是企业经济效益时,一味地突出经济效益,很少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如化工企业。在一些地区,政绩靠GDP说话并不少见,致使宣传报道出现片面性。这就要求:一是记者要有强烈的生态意识。要掌握一些生态经济学的知识,在采访时既了解经济方面,也要了解发展经济对生态环境方面影响,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二是在生态文化的舆论引导要注重多元性、多学科性。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与生态环境的问题是许多学科都关注的问题。环境科学、环境美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神学、浪漫主义文学都从各个角度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看法。生态文化与这些学科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因此,在舆论引导中将生态文化与各科学的关系以知识普及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其居于重要地位,进而将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于全社会的思想中。三是利用我国传统生态文化资源进行舆论引导。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提出人类要效法自然法则,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的观点。将儒家伦理观从人际之间向人与自然之间拓展,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的最高目的。在古代的散文、诗歌中,也有许多生态文化的内容,如陶渊明、王维的田园诗等。一些民俗如敬天、敬山、清明節插柳等。我们不能完全把这些看做迷信,这里也有朴素的生态文化内容。以此引导人们热爱生态美和创造生态美亦是探索生态文化舆论引导新途径的题中之意。

生态文化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以致能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加强生态文化的舆论引导是教育人们形成正确生态观的重要途径。在舆论引导中,将生态文化居于重要地位,进而将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于全社会的思想中,从而使人们树立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余谋昌.生态文化是一种新文化[J].新视野,2003(4):64-67.

[2] 李晓菊.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缺失及其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5):52-57.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构建途径舆论引导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中国小说英译译介模式构建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