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神经内镜的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瓣开颅微创治疗的疗效观察

2015-10-21孙庆华常志田

关键词:骨瓣开颅血肿

孙庆华,常志田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基于神经内镜的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瓣开颅微创治疗的疗效观察

孙庆华,常志田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吉林四平136000)

目的 创新小骨瓣开颅微创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加入神经内镜。方法 对大骨瓣开颅手术、神经内镜辅助手术进行各种参数对比,包括住院费、医疗费、清除血肿率、手术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在手术时间上,常规开颅手术所花费的时间更长;住院费、医疗费上,常规开颅手术所需费用更多;清除血肿率上,常规开颅手速比较低;ADL评测上,常规开颅手术取得的效果更低,患者死亡率比例更高。结论 加入神经内镜辅助,可提高手术质量,在住院费、医疗费、清除血肿率、手术时间、ADL评分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疗效良好。

神经内镜;小骨瓣;高血压脑出血;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会造成脑血管、脑组织损害且因颅内血肿占位效应而引发高死亡率、致残率以及发病率。手术方法可以将脑内血肿清除,避免脑组织受到血肿压迫,缓解颅内压。同时也能控制血肿引起的其它病变[1]。神经内镜技术、微创手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神经内镜微创法也受到了重视[2]。在本篇文章中,主要对2015年1月~6月收治的相关患者112例进行分析。在创新小骨瓣开颅微创手术后,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加入神经内镜的方法、结果进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6月收治的相关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手术组63例(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以及创新组49例(小骨瓣开颅微创神经内镜辅助治疗法)。创新组男34例,女15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52.6岁;丘脑出血11例,基底节出血38例,脑室被血肿影响8例;血肿量33.1~80.5 mL,平均血肿量44.3 mL;评价创新组GCS,大于8分9例,6~8分36例,3~5分4例;因神经功能原因而造成肢体偏瘫(术前)46例、失语(神经模糊、左侧基底节出血造成)3例;术前患者瞳孔单侧散大16例。常规组男43例,女20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53.8岁;丘脑出血12例,基底节出血51例,脑室受血肿影响8例;血肿量32.3~81.6 mL,平均血肿量43.7 mL,;评价常规组GCS,大于8分11例,6~8分43例,3~5分9例;手术前,因神经功能原因而造成肢体偏瘫57例,因神经模糊、左侧基底节出血而存在语言障碍或失语6例;手术前瞳孔单侧散大21例,双侧散大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流程

患者发病后6 h内进行手术。创新组所使用的医疗器材是30°硬质神经内镜系统(STORZ公司研发),对患者头颅进行CT扫描,然后确定颞部头皮面的颅内出血投影,在选择血肿腔时,要根据颅内骨内板与血肿中心最近处、CT中最大的血肿面为手术切入口。手术时,注意不要损害到皮层要害。皮瓣切口宽3 cm,颞肌、头皮要整层切开,将颅骨露出。然后,进行钻孔,得到的骨瓣直径保证为3 cm;将硬脑膜按照X型切开,再吊起,不能伤害到皮层功能与血管,完成血肿定位工作;按照1 cm长度切开皮层,皮层由自动牵开器牵开,进行血肿腔控制;选对出血点,用神经内镜来观察并将血肿吸出。以双极电凝法实现止血,通过内镜观察来进行止血纱布的覆盖;如果脑室受血肿破入,借助神经内镜对室内的血肿进行清理;对硬脑膜进行认真缝合,将骨瓣复位;直接缝合头皮,不用引流管。如果脑室被破入,完成手术之后,看恢复情况,进行血性脑脊液引流或腰穿。

常规组手术中,手术切口操作同创新组一样,不能伤害功能区。根据操作标准打开颞部骨瓣;进行穿刺定位,按照2 cm长度将皮层切开。从岛叶皮层处也是能够吸出血肿的。应当在血肿腔之中进行吸除,并通过双极电凝法止住流血。血液被止住后要缝合硬脑膜。将引流管放置于硬膜外,并做好头皮缝合工作。如果脑室被破入,引流管应该在手术时放置于脑室。手术完成后,3~5天拔除引流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资料计量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手术时间

创新组平均手术时间(1.1±0.4)h,常规组平均手术时间(3.1±1.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01,P<0.05)。这主要在于创新组只需要按照3 cm宽的弧形切开基底,并按照3 cm的直径长铣刀骨瓣,进而大大减少手术用时。

2.2血肿清除率

完成手术后1天,通过CT扫描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创新组血肿清除率为(93.7±6.0)%,常规组血肿清除率为(78.9±18.9)%,创新组取得更好的效果(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肿清除率对比

2.3医疗支出

在住院期间,依靠神经内镜辅助治疗患者的平均医疗费为(3.3±0.6)万元,常规组平均医疗费为(5.2±1.6)万元,常规组支出的医疗费比创新组的多(t=8.694,P<0.05)。

2.4预后

为了更好的评价手术后的效果,需要在6个月后考察患者ADL。创新组Ⅰ级18例,Ⅱ级18例,Ⅲ级5例,Ⅳ级6例,死亡2例;常规组Ⅰ级11例,Ⅱ级14例,Ⅲ级10例,Ⅳ级18例,死亡10例。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创新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更强(Z=-2.316,P<0.05)。创新组死亡率为4.08%、常规组死亡率为15.87%,创新组低于常规组(P<0.05)。

3 讨 论

有调查显示,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加入神经内镜辅助治疗对预后有着积极作用。因为神经内镜优点较多,如图像较清晰、拥有良好手术视野、照明良好、光源不衰减等。同时,在手术时不会接触到皮层上的重要血管,能够将硬膜原位缝合、悬吊,手术后不损害颅骨,轻松复位骨瓣,防止了骨窗脑组织崁顿、继发硬膜外血肿的出现[3]。分析手术时间,发现引入了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后,可以通过小骨瓣开颅、小弧形切口的方式进行手术,血肿的清除主要是从人工微创通道进行的,且发现出血点的时间提前,更能快速止血。因此,创新组的手术时间较短,这也意味着需要麻醉的时间更少,患者手术后,更能保护好肺部。因为加入了神经内镜,进而扩展了手术视野,可更好的观察颅内血肿区域。可见,融合小骨瓣开颅、神经内镜两大技术,并应用于患者治疗,可以取得同常规的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更优越的疗效。创新手术取得的成效见图1。

图1 右基底节血肿术前 CT( 左) 及术后第一天复查 CT(右)

[1] 冼克聪,汤树洪,甘渭河,梁 敏,李国平.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98例分析[J].新医学,2011,(01).

[2] 陈祎招,徐如祥,聂永庚,赛力克,王向宇,段发亮,罗成义,柯以铨. 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03).

[3] 宋 黎,李妍平,毛希宏,唐太昆.神经内镜控制下锁孔入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J].云南医药,2011,(01).

本文编辑:吴玲丽

R544.1

B

ISSN.2095-6681.2015.24.114.02

猜你喜欢

骨瓣开颅血肿
为什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建议做有创颅内压监测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双侧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与双额冠状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比较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