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大数据时代给当地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15-10-14王亚飞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机遇人才培养挑战

王亚飞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迅猛而至无疑将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本文抓住贵州大数据时代的契机,在搞清贵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分析并提出当地高等教育应对的策略: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结构、更新培养途径和教育内容、注重民族产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大数据;贵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遇;挑战

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工业时代的步伐接近尾声,21世纪迎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信息技术的大数据时代。正如《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中说的:“各种各样的记录人类行为的数据库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但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它第一次毫无偏见地为我们提供了成千上万的,而不是少数人的详细行为记录。”[1]大数据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一)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

1.大数据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大数据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根据麦肯锡的定义,“大数据”是指那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历着一个从国外到国内的历史演变过程。大数据时代的最早发起者在美国:1993年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数据的高速积聚打开了通道。2008年在谷歌成立l0周年前,《自然》杂志推出8篇有关大数据的文章和1篇编者按。2011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大数据”第一次被正式提出。2012年美国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2.大数据的特征

根据维基百科解释,大数据的本质特征:大量、多样、快速和大价值;而根据唐亮的研究,“大数据有着开放与分散、重整体、重关系、重预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性。”[2]

随后信息化程度对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也逐渐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以重视:2012年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成立了“大数据技术发展战略报告”撰写组。2013年央视著名“对话”节目邀请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以及美国LSI总裁阿比分别做客。2013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核高基、863等重大研究计划都已经把大数据研究列为重大的研究课题。

(二)贵州的大数据时代

自2013年起,贵州阔步迎来大数据时代,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贵州的优势让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信息巨头在贵州的大数据中心相继动工。2013年12月,北大与贵州签署了关于科技、教育人才、文化、医疗等领域合作的协议,为贵州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另外,贵州自然灾害较少、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为贵州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大数据时代对贵州经济的影响

(一)贵州产业结构的转变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全年生产总值为3333.40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4%、42.3%和41.3%,可以看出产业结构 属于“二、三、一”型。201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006.79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9%、40.5%、46.6%,产业结构属于“三、二、一”型。

(二)贵州制造业、零售和医疗领域的基本情况

1.制造业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2008年统计,在制造业方面,,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29.66、饮料制造业94.86 、烟草制品业 106.1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79.07、医药制造业 48.3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7.8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10.4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5.9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28.40。[3]2013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58.35、饮料制造业495.62 、烟草制品业274.7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24.85、医药制造68.4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64.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20.9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5.9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318.03。[4]由数据而知,较至于2008年而言,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现负增长外。由此可见,正如麦肯锡研究表明的那样,大数据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2.零售业和医疗保障

2008年的零售业绝对值为1014.84,医疗保障业为100.7;[3]2013年,零售业绝对值为1890.17,医疗保障业为101.5 。[4]有数据可知,在零售业领域,2013年较2008年而言增长翻了一番,在医疗保障方面增长不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零售业领域的影响是显著的。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下,经济产业中三大产业都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成功的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在大数据的影响下,贵州的贵州制造业、零售和医疗等与大数据息息相关的产业值成倍增长,这给贵州的经济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同时给高等教育带了无限的挑战。

3 贵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大数据时代同传统的工业时代有别,新的分工出现、专业结构组织结构调整,高校中人才结构的转型必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培养创新型大数据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如今贵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明显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符合。

(一)贵州省学校类型分布情况

根据贵州18所本科院校(含民办),以及排名钱25名的专科学校[5]可看出,贵州大学本科类型分布中以师范类性质的大学为主,在财经、民族和理工类型学校方面都很缺乏。 从贵州排名前25名的高职专科学校中,以综合性专科为主,其他如财经、民族特色、旅游等类型的学校较少。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的零售、服务业。这就是说人才结构上首先要满足擅长技术、制造以及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理工科技术应用型;满足销售、管理为主的服务型人才以及发展民族特色的人才。然而,贵州的学校类型以及专业设置都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贵州省专业结构现状

根据2011年数据显示:“贵州省各高校790个本科专业覆盖了11个专业门类,其分布情况文学的专业设置点最多,占比19.24%,其次工学占比18.73%,理学占比17.47%,管理学占比16.46%。理、共、农、医专业布点数量比重为45.67%,文学和历史学占比21.1l%,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占比25.32%。”[3]由此可见,贵州省专业设置上以文科比重占首位,而理工类专业较少,不能满足当今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

4 大数据时代贵州高等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决定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的关键因素。综合如今贵州大数据时代下的经济形势分析,同质化、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用于是完全行不通的。 由数据可知,贵州大数据时代应将创新型大数据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相继出现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应用的专业人员需求量加大,高等教育需要将人才培养转向培养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掌握应用技术,也要具备收集、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结构

大数据时代的贵州,制造业、零售业等服务业以及以新兴行业必将迅速发展,一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如今贵州的学校类型以及专业设置还偏向于以文科性质为主,而与大数据经济发展相对应的理工科专业严重不足。这就要求贵州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学校结构以及专业设置限满足二、三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

(三)更新培养途径和教育内容

大数据背景下市场信息瞬息万变的,教师教学可以根据市场信息和专业资源建构动态课程;学校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通过小内校外不同年级、不同学历的人的共同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大数据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更新的速度令人咋舌。因此,教育内容的更新是对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理工科的专业的教育内容恒信方面更加重要。

(四)注重民族产业人才的培养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特色浓厚,民族产业和旅游业势必成为贵州的支柱性产业。贵州资源丰富,素有“西南煤海”“国酒之乡”等美誉。贵州风景优美,旅游业潜力巨大,天然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使贵州有许多自然风景名胜景区。贵州的大数据时代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民族产业的专业,设置与贵州民族产业相关的课程是发展民族产业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贵州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还面临着教师综合能力更不上,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以及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理念更新和社会观念等转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艾伯特.拉斯.巴拉巴西著,马慧译.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 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

[2]唐亮.大数据时代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基础教育课程,2014.8.

[3]贵州省统计局. 200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9.2.

[4]贵州省统计局. 2013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4.4.

[5] 文章网址.http://www.doc88.com/p-9905449240596.html

[6]张广弟.贵州高等学校专业调整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机遇人才培养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