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茧而出,化蝶飞舞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阅读课的研磨历程

2015-10-13傅玲莉

英语教师 2015年24期
关键词:评判文本阅读教学

傅玲莉

破茧而出,化蝶飞舞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阅读课的研磨历程

傅玲莉

通过记录NSEFC Module 3 Unit 4 Reading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从研课、备课、磨课到上课的整个历程,剖析教师如何从文本的解读角度、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环节的处理,以及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等四个层面来不断反思、调整、完善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英语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阅读课;研课;备课;教学设计

引言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它不仅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让学生通过阅读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为学生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亟待改进,他们或习惯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过于重视文本中的优美词汇、重点句型、语法结构等,让阅读课成了专家讲座型的语言知识课;或过于注重形式主义,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无主次轻重之分,学生也目不暇接,阅读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流水作业;或对文本的解读蜻蜓点水,并未真正领悟文本的内涵和精髓,顺手拈来,带着学生粗略地将文本扫视一遍,就算阅读过了,这样的阅读教学行为都极大地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如何让教师真正了解阅读教学的目的及意义所在,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地解读和运用文本,将语言学习、文本信息梳理、阅读策略、思维训练、话题体验等诸多因素完美地融为一体,既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又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不断努力和追求的主题。

以下是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教师在市教研活动中开设的NSEFC Module 3 Unit 4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的阅读课,从拿到教材开始研课、到个人备课、再到集体磨课,到最后完美地上课的完整过程,笔者将其一一记录下来,在此展示,与各位同仁分享与交流,共同探讨和剖析一堂真正优质的阅读课是如何酝酿而成,达到破茧而出,化蝶飞舞的境界。

一、研磨课历程记录及剖析

(一)研课——从文本解读开始

拿到这篇阅读教材,很多教师会有共鸣:第一,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天文学”,而本篇阅读文章是说明文,围绕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开,文章内容相对枯燥,缺乏吸引力。第二,文章的结构清晰,全文共五段,除第一段“引入”和最后一段“结语”以外,其余三段都集中在“生命起源”这一主题上,但整个文本篇幅较长。第三,文本中优美的词汇、句型、结构较多,尤其是复合句,教师在取舍上有一定难度。因此,要上好这堂课,激发学生自主参与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当英语组教师仔细研读整篇文章时,从文章标题、第一段的写作手法及意图、文本的结构、最后一段作者的态度等处读到了许多独到之处,看似简单的篇章,其背后留给我们许多思考的空间,非常耐人寻味。我们达成以下共识:

1.文章标题与众不同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是一个“问题”式标题,可以理解为问句,问学生“How”。学生会如何回答呢?学生对此话题的已有知识有多少呢?也可以理解为答句,回答读者“How”,文本会涉及哪些内容呢?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进行深度解读。

2.文章结构一目了然

第一段“引入”,中间三段介绍“生命起源”,最后一段是“结语”。但是,在有限的45分钟内,教师该如何布局,尤其中间介绍“生命起源”的三段内容,如何让学生去分析、提取、整理、归纳这些信息,是教师关注的一大焦点。

3.文章结尾段中的语句颇具挑战性

So 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 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这句话作者想表达什么意图?this problem指的是什么?可以用be solved吗?教师可以从评判性思想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去完成阅读之后的延伸。

4.文章的语言丰富且复杂

文中含有太多的复合句以及优美的结构,教师如何能在不破坏阅读整体性的同时,让学生感知和理解这些句子,也成了教学设计的难点和重点。

5.是典型的科普类说明文

这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对于这类文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评判性阅读思维的训练,如何在问题设置上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习惯及积极思维的方式,是最能使本堂课出彩的环节。

(二)备课——以教学理念为导向

当研课结束后,授课教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和亮点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开始了个人的备课。以下是授课教师呈现在课题组成员面前的教学设计初稿:

Step 1:Lead-in

开门见山,先让学生读阅读材料的标题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接着,直接抛出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How do you think life began on the earth?”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说法,并得出结论:Each religion and culture has its own ideas about how life began on earth。

【理念1】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他们潜在的知识,为接下来的阅读作铺垫。

Step 2:Fast reading

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选择文章的段落大意并回答以下问题:

Q1:When did the“Big Bang”happen?

Q2:What form was the earth after the“Big Bang”?

Q3:What made up the earth’s atmosphere after the earth exploded?

Q4:How did water come into being on the earth?

Q5: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ce of water on the earth?

Q6:What was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sh?

Q7:What made possible the rise of mammals on the earth?

Q8:Why are mammals different from all life forms in the past?

【理念2】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习惯,形成学习策略。教师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文章核心主线。

Step 3:Careful reading

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完成以下填空。

Time What happened Big Bang _____began to form and combine to create stars and other bodies. Between 4.5 and 3.8 billion years ago Many millions of years later Dust settled into a solid and______globe. The earth exploded to produce its_______. The continued______of water allowed the earth to dissolve harmful gases and______into the oceans and seas. The first small plan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 produced________. Early_______and all sorts of fish appeared. Green plants began to grow on land. Insects and______appeared. _______appeared and they laid eggs. Dinosaurs developed,laid eggs and______for more than 140 million years. Mammals rose and___________babies. About 2.6 million years ago Some small_______animals with hands and feet appeared and spread all over the earth. Now Humans produce too much carbon________,making the earth too hot.

【理念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取、分析、归纳、综合、评价文本信息内容,构建知识。

Step 4:Language Learning

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仔细品读全文,挑选自己认为重要的单词、短语和句型,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讲解。

【理念4】让学生在感知、品味和理解语言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语言。

Step 5:Conclusion

当学生在找出最后一个名词性从句时,教师将其呈现在幻灯片上:

So 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 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然后让学生讨论:

(1)Do you think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2)What will the world be like in the future?

(3)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from the day on?

【理念5】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开发和培养。

Step 6:Homework

最后,本堂课在学生畅所欲言、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画上圆满的句号。教师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课后作业:(1)尽量用自己的英语语言去总结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上网了解更多有关“生命起源”的信息材料。

(三)磨课——以处理技巧为核心

当再次聚焦于该教学设计时,发现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处处都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和评判性思维的教学方式。但是,我们也提出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围绕各个环节我们再次磨课,主要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可预见和不可预测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例如:

1.导入的处理

改后:在学生谈论“生命起源”的传说后,教师追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will talk about?Let’s have a check!

What You Know What You Want To Know What You Have Learned (1)中国的传说:女娲造人、盘古开天(2)西方的信仰:上帝造人(3)科学理论认为:宇宙大爆……(1)什么是宇宙大爆炸?(2)生命的起源如何产生的?(3)生命是如何变化发展的?(4)生命最终会消失吗?……

【分析】在改前,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畅谈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但是,知道学生对“生命起源”所了解的一些知识后,再问学生“还想了解什么”并预测书本会“提到什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这样,学生就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2.文本内容的处理

改后:将文本内容的处理提炼成以“任务”为主线的教学设计,即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开始自主探究与合作并完成以下5项任务。

Task 1 Answering questions:让学生快速略读全文,回答问题。

Task 2 Filling in blanks:围绕2~5段,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Task 3 Imitating voice:根据视频及生命起源进程图,进行模仿配音。

Task 4 Appreciating sentences:教师呈现文本中有难度的美句,让学生学会赏析。

Task 5 Discussing topics:根据结尾段的妙句,抛出思考的话题。

【分析】改之前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任务链”,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方式参与阅读,并通过层次递进的五个任务进行设计,学生慢慢从文本信息、文本语言到作者写作意图,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有利于阅读的顺利开展。

3.活动设计的处理

改后:在学生仔细阅读并理解文章后,为了巩固书本的核心内容,教师增加了一个活动环节——结合文本信息梳理,得出“生命起源”的进程图(如下图所示),让学生为提供的视频短片配音。学生先听教师录制的配音,然后再模仿配音。

【分析】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高潮部分,教师通过活动设计不仅将枯燥的教学内容“活化”,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模仿中掌握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

4.文本语言的处理

改后:在改前,教师让学生挑选出喜欢的句子,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只挑选了他们能理解和明白的句子。而文章中有较多寓意深刻而又有一定难度的句子学生却很少提到。因此,在此修改为“把文本中优美、复杂、寓意深刻的句子以赏析的形式给学生呈现”。例如:

◆ What it was to become was uncertain until between 4.5 and 3.8 billion years ago when the dust settled into a solid globe.

◆ It was not immediately obvious that water was to be funda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 What many scientists believe is that the continued presence of water allowed the earth to dissolve harmful gases and acids into the oceans and seas.

◆So 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 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分析】教师在梳理文本重点信息时,巧妙地将以上四个复杂的句型结构呈现在板书上,让学生在阅读完文本后再次体会和赏析语言结构的优美,领悟字里行间的寓意,真正将阅读文本的语言、内容、思想融为一体。

(四)上课——以教学有效性为衡量标准

当下课铃声敲响后,教师的课也完美地落下了帷幕,伴随而来的是一阵阵掌声,在座的教师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评价。如果一定要挑瑕疵,就是“如果前面文本信息梳理的环节能更简洁精练,就有充分的时间将最后的高潮部分更加完美地输出与呈现”。但是,评价一堂阅读课成功与否,我们更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即,学生在这堂课中获得了什么?教师在这堂课中扮演什么角色?学生又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这些信息对学生有何影响等?因此,当仔细地品味这节课后,我们发现它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

1.导入的有效性

新课话题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不仅要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其求知欲望,为新知识的呈现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更要使教学具有新鲜感、启发性和衔接性。同时,在导入过程中如果缺乏对词汇的处理,将会给阅读造成障碍。而这堂课的导入部分正是结合了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爱好,巧妙地引用标题导入视频,有效地引出课文相关的难度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运用词汇,为学生解读文本做好了语言铺垫,降低了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增强了学生解读文本的信心及兴趣,激发了他们自主参与阅读过程的欲望。

2.设问的有效性

阅读课教学不只是让学生通过略读、找读查找信息,理解大意,它还应涉及对文本更深层次的分析、探究和评价。而多层次、多角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设置是评判性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合理有效的问题设置才能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考虑问题的设置是否具备一定的思维含量,是否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质疑、推断、总结、评判等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发展。此外,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还要考虑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及评估型问题在质与量上的兼顾,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梁美珍 2013)。从导入、标题预测、文本信息梳理、写作意图评价等整个过程来看,教师将各层次的问题设计得非常合理有效,布局灵活。

3.信息内容梳理的有效性

语言、内容、思想是阅读文本的三个核心,教师在处理文本内容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表层所呈现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挖掘和探究文本隐含的深层信息和内涵。教师在对信息内容进行梳理时,要善于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做到环环相扣,以帮助学生对整篇文章所提供的内容框架及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让学生真正能够读懂并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意义,从而有所收获。授课教师在处理这篇文章时,从首段写作意图设计的分析到生命发展的整个过程,再到最后提出值得人们思考的话题,整个过程都非常关注阅读理解的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和条理性,通过展示、参阅、评估型三类问题的灵活应用,将整篇文章处理得干净利索,能够流畅地、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活动。

4.评判性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目的、措辞、篇章结构等进行评价。评价可以是赞同欣赏,也可以是质疑反对,学生还可以在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尝试对文章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学生对文本和作者的理解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鉴赏评价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就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以辩证评判的观点看待文本内容及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个课堂呈现出善于分析思考、利于交流评价、乐于听取不同意见的良好的探究氛围。

二、反思与感悟

当授课教师和教研组完成了本次研讨活动,再次反思和回味整个历程时,我们有了更深的领悟:

(一)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阅读的华丽变身

评判性阅读视角下的阅读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状态,不停地对视觉信息、文本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学生不仅要read between lines,更要 read behind the lines,甚至是read beyond the lines。教师的阅读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一定要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只有通过自身的阅读,学生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思维需要语言,思维更需要时间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时间、体验、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思维需要语言,思维更需要时间(戴军熔 2008)。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及足够的胆量,要敢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要乐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得到鼓励和激发。

(三)取舍之道,有舍才有得

课堂上,简短的45分钟十分珍贵,如何高效地利用好每分每秒,设计好每一个步骤,一直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然而,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只有根据文体特点、学情教情及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具备“任凭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取舍精神,才会更有收获。

(四)评判性阅读要因“材”而施

评判性阅读的真正意义及价值是:它不是片面地强调对作者及文本内容的否定和解构,而是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和事实去重新审视作者的观点是否符合逻辑。然而,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适合开展评判性阅读,不同文本开展评判性阅读的活动设计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只有以师生双方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情为出发点,教师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地设计并实施评判性阅读教学活动。

结束语

总之,任何体裁文本的阅读课教学都是在基于文本解读之后进行的。只有教师完全领悟文本的内涵和精髓,并与学生实际结合,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合理地设计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服务性,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引用文献

戴军熔.2008.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5).

葛炳芳.2011.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阅读教研与行动改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梁美珍.2013.英语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信息:317507,浙江台州,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箬横中学

猜你喜欢

评判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评判改革自有标准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