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形象认知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

2015-10-10王子言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认知

摘要:本文针对“认知”一词和受众对于国家形象的认知形成过程给予了阐述,受众形成对国家形象的认知不是一个瞬间形成的过程,受众接收到国家的相关信息,并结合自我已有的图示对信息进行加工、分类、归纳和推理等一系列过程,形成一个个阶段性的印象,并最终组合而成一个对于国家形象比较稳定的认知,从而得出了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受众认知产生的影响以及国家形象认知形成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认知 国家形象认知 心理机制

一、对“认知”一词的理解

认知(英文名 cognition)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Encoding & Coding)、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Representation)。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二、影响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三要素

受众对于国家形象的认知属于社会认知的一种,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认知可以分为认知对象、认知者和认知情境者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对认知产生影响。其中认知对象就是被认知的客体,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国家的实体形象,国家的属性、本质、发展状况、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人文环境等共同构成了国家的实体形象也就是它的本身,国家所具有的这些属性和特点,不同受众自然会对其形成不同的认知,所以认知对象是影响认知结果的最基本的一个因素。第二个要素是认知者,也就是认知的主体(这里指受众),认知者的已有经验、知识结构、性格特点、文化背景、认知能力等自身因素都会对认知结果产生影响。第三个影响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的因素则是认知的情境。受众所在的情境会对其认知的方式或认知程度产生影响,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受众的认知也可能会受到限制或引导,所以认知的情境也会对认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影响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的三个心理因素

受众形成对国家形象的认知不是一个瞬间形成的过程,而是受众接收到国家的相关信息,并结合自我已有的图示对信息进行加工、分类、归纳和推理等一系列过程,形成一个个阶段性的印象,并最终组合而成一个对于国家形象比较稳定的认知。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心理因素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影响,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有三个:

第一个是首因效应,也称为近因效应(或初始效应,primary effect),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显著的影响作用,它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首因效应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第二个是好恶效应。好恶效应也就是凭借个人的喜好而形成的一种主观的印象。这是人们形成印象的主要依据。所以受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相关信息的报道方式、报道媒介、报道角度的喜好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理解。

第三个是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或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halo effect),指的是认知者对于认知对象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个人好恶得出,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该认知对象的其它特征。如果认知对象被标上了“好”的标签,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若该认知对象被标上了“坏”的标签,那么,它就被一种“坏”的光圈笼罩着,它的其它方面也易于被认为是坏的。

四、结论: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形成的心理机制

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形成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认知的形成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形成社会图示的过程。社会图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图示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作用。第一种是自我图示,就是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自己个性、外表以及行为的信息。自我图式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对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自我图式概念的提出克服了行为论者不研究自我的倾向,也克服了只能对自我进行思辩论述的局限,明确地把“自我”或“自我概念”纳入了实验研究的范围,使人们对自我的本质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第二种是他人的图式,该图式包括有关他人行为特征和人格类型的信息。在对他人的认知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概念就是“印象”,印象的形成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态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知觉而实现的。在对他人形成初步印象时会受到一系列效应的影响,比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第三种为角色图式(或称群体图式),就是对社会上的一类人或一群人的预期个性和行为的信息。比较经典的研究是“国民或种族刻板印象研究”,我们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不正确的社会刻板印象,对群体就会产生一种偏见和歧视。对偏见根源的产生也从文化、种族、社会地位等方面作了研究。应该说这类的研究对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很有意义的。第四种是事件图式,该图式包括人们在某种情境下所发生事件的有序组织的信息。即许多事情均涉及一系列典型的活动次序,犹如戏剧或电影的脚本中所列出的一个又一个场景。

本文引用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通过布伦斯维克(Brunswik)的“认知透镜模型”(lens model of perception)来说明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形成的过程。根据认知透镜模型,国家的客观事实也就是国家的实体形象是远体刺激(distance stimulus),它们是远离认识主体的人,只有通过适当的介质(mediator),也就是信息传播渠道如报纸、旅行或电视节目等,远体刺激才能反映在认识主体眼中,形成近体刺激(proximal stimulus)。近体刺激是远体刺激的复制品,但远非完全复制品。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受到媒介的影响有些信息可能会流失,也可能有附加的信息流入,又或者受到认知者主体的选择性注意和信息的加工,此时反映在认知者眼中的国家形象定与国家实体形象本身存在一定的偏差。之后认知者又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示对信息进一步的作出选择和判断,结合所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一个最终的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图1)。

受众形成对国家形象的认知不是一个瞬间形成的过程,而是受众接收到国家的相关信息,并结合自我已有的图示对信息进行加工、分类、归纳和推理等一系列过程,形成一个个阶段性的印象,并最终组合而成一个对于国家形象比较稳定的认知。也就是说,受众对于国家形象的认知图示形成过程,是以自身的经验和已有的图示为基础对于社会中相关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形成与国家有关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钰.权力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D].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6

[2]杨冬云.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与国家软实力[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97

[4]Jinbong Choi, Framing North

Korea as Axis of Evil[D].Ph.D.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5.pp.3-S

(王子言,1975年生,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认知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