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我国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2015-10-08张春涛张训忠

科技视界 2015年27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人才培养

张春涛 张训忠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关键转型期,就业市场亟需大批工程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五个方面阐述新时期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深刻剖析加强标准化意识培养对于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充分论证对加强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有力指出工程类专业在如何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方面的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化意识;性格培养;实践育人

近年来的就业数据表明,应用型人才因其更加符合企业生产、管理或服务一线的需求,表现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国家也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矛盾,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发展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部分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大力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距离国家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必须在加强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上下苦功夫,由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思考,希望对于今后我国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1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更多优质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切实满足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并且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那么,我们的基本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具有较强的政治思想素质

我们的工程类高职生,毕竟主要是为我国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地方的人才质量的高低,首先表现在政治思想上是否符合国家的战略需要,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应用型人才要有一颗爱国之心,具有较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具有理性客观的分析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能力,在关键历史时期能够理解并主动服务于国家宏观全局,理性爱国。而不是走向反面,甚至加入非法组织或邪教,对社会和家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1.2 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从近些年市场反馈来看,企业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不是专业能力,而是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企业青睐的人才,一定是敬业爱岗,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公司重大机密,忠诚服务于公司发展的员工。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分担,敢于担当,始终把公司的利益和声誉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否则,一个人具有再强的专业水平,最终却做出伤害和背叛公司的行为,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这样的职场案例并不罕见。

1.3 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很多时候公司为完成一项任务目标绝不是依靠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公司各部门之间各团队之间乃至各员工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努力。从第三方跟踪毕业生调查数据来看,专业能力相对非专业能力更容易提高,而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水平的提高则倍感困难,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企业宁愿招聘表达能力较好、沟通协调能力强,而专业知识稍差一些的学生,也不愿招聘专业能力强,但表达能力薄弱、沟通协调能力差的学生的重要原因。

1.4 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水平

我们培养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在专业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满足企业的生产、管理或服务一线。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水平,不仅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明晰数学问题与工程问题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应用数学问题来分析处理工程问题,达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1.5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工程类职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不仅要胜任当前的工作任务,而且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助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而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工程类职业人才应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具有宽阔的市场视野,不断熟悉行业标准,及时更新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2 注重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标准化意识的培养

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的标准化研究和制定,由国家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取得国际竞争的话语权,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相比之下,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许多领域尚未建立有效的标准体系[3]。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研发自己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而改变国际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这些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我们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提出要求。

2.1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应了解标准与企业效益的关系

作为高职教师,应该让工程类学生知道本专业相关的产业标准或技术标准。具体到企业来说,是否具备企业生产或管理标准,这个企业标准是国家标准还是国际标准,当前国内外本行业哪些企业利用这个标准创造了丰厚的企业效益,老师应在上课过程中不断引用一些具体案例加深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2.2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标准化意识的形成可以有效提升国民劳动力素质

在高职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把标准化的意识灌输到工程类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比如,当前手机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很多人购买新手机时均配送了充电器,如果实现了手机充电器与手机接口的标准化,进而上升为国家标准,将会节约很大一部分资源,有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可见,标准化意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劳动力素质水平的高低。如果工程类职业人员养成了标准化的意识,可以减少大量浪费行为的发生,从而利于国家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

2.3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是参与标准化研究制定的重要生力军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运行机制面临着历史巨变。标准化体系已作为我国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这本身即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标准化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支点。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要进行标准战略的研究制定,形成自己的较为成熟的标准化体系。

3 建立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育人体系

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不断加强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力度,充分利用实践环节,积极开展实践育人[6-7]。要培育出优质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充分胜任生产任务,就要加强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提升和训练,围绕企业生产需要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3.1 进一步转变高职教育教学理念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上,应进一步剔除普通高等教育思想的传统影响,尤其对于工程类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所占比重。教师不是个教书匠,而是课程的组织者、设计者、管理者、协调者和引导者。要切实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方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做中学、学中教”来展开课堂学习,大力开设“教学做理实一体化”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实操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学习能力。

3.2 加强工程类高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要进一步投入人力物力,围绕企业岗位具体工作要求引进实际生产线,或通过模拟或仿真,建设校内专业教学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组织的实际需要,坚持质量和数量并举的方针,合理教学安排的要求,以满足小组教学和团队协作的需要。一方面要避免设备资源的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分组分班教学的组织安排,充分保障人人参与技能训练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大批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情景里进行实训实习或顶岗工作。

3.3 注重工程类高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专业是否具备一批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因此,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教师不应在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而应该优选在企业至少具有三年以上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令其通过教学理论的培训考核,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让在校年富力强的老师下场锻炼,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操作生产技术设备,并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取得相关职业合格证书,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3.4 建立符合工程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机制

工程类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离开了企业和市场,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要想真正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走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化道路,加强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实现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应结合当地的区域特点和经济结构组成,创造性开展校企合作,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换位思考,找到双方的互补和利益交集,让企业盈利增值,同时又能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进而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4 结语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应以国家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培养的学生既有较强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又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及沟通协调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在工程类高职教育教学工程中加强学生标准化意识的培养,让其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并参与标准化的研究制定,为国家标准化战略服务。最后,高校应建立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进一步转变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凸显专业技能训练,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培育自己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2]朱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3]郑展鹏.标准化战略的国际借鉴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01.

[4]金水林.论大学生性格培养[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07.

[5]龙学柱.论高职学生的性格培养与事业成功[J].职业指导,2003,01.

[6]陶伟华.中国教育应确立“实践育人”的战略[J].新远见,2011,12.

[7]康明已.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构建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

[责任编辑:邓丽丽]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人才培养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