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经济学

2015-09-22麦岚

齐鲁周刊 2015年37期
关键词:人食食客单身

麦岚

从娱乐产业、通讯产业到公共建筑,整个市场都在为人类的孤独买单。

一人食:享受孤独

2012年底,一位辞职的媒体人蔡雅妮推出了《一人食》视频短片,三分钟的时间内,不同主人公,上班白领、宅男宅女、艺术家皆有,甚至单身妈妈,教授一道家常菜,以及介绍做菜者的有趣生活,基调清新浪漫又不失实用。

一群人吃饭,讲究的是“人情练达”;一个人吃饭,看的则是安排生活的功力。该视频在优酷的总播放量至今已逼近1000万。线下粉丝无数,之前曾组织过一次线下2000人的美食活动和5000人的流水席,让“一个人吃饭”吃出了逼格。

“一人食”这三个字甚至也在百度百科中占据了一个词条:“一人食”是重新定义孤独饮食的“不孤独的食物美学”。这个定义,也是有着40多万粉丝的《一人食》微博账号的简介。后来还出了文字珍藏版的书,书名就叫《一人食: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实际上,“一人食”既是孤独的解药,也是消费的需求。据报道,现在中国有1.8亿单身男女,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是我们所熟悉的,他们在城市中努力打拼,每周工作70个小时,回到家中,面对着一个人的餐桌和生活。

这个群体生活方式的变化速度则是你想象不到的快。两年前,网友还独自吃面,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条,是寂寞”,如今红遍网络的“寂寞体”已踪迹难寻。

相反,围绕“一人食”则兴起一股健康食品消费潮流:美食大咖推荐的食材,按照网络达人的方法,用高级厨具精心烹煮,或追求健康低糖低脂,或食材新奇方法高级,最后摆入漂亮的碟儿中,还要选个光线好的地方,用各种角度拍一组照片,发到微博和朋友圈,潜台词就是: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精致生活的每一种方式,都和消费主义相关,很显然,吃饭这件事门槛最低,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使自己吃得更好,因此“一人食”才会如此有市场:视频中可以植入广告,食谱也能针对粉丝进行销售,甚至由于粉丝效应,节目中提到的相关产品和食材也销路甚旺。

由于“一人食”的热度,在日本荷兰等地,一些专注为孤独食客服务的餐厅近年悄然兴起,生意火得出人意料。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Eenmaal餐厅去年6月底开业以来,每晚食客不断,座位早早被抢订一空。与其他餐厅相比,Eenmaal餐厅的餐桌面积小,每张桌旁只放一把椅子。餐厅的创意总监普罗特·德容说,如此设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希望够独特,对那些愿意独自就餐的顾客产生吸引力;二是希望顾客能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专心品味”美食。

如果说Eenmaal餐厅的理念是让食客“享受孤独”,同为单身食客餐厅的日本“姆明”(Moomin)餐馆的主题则是“对抗孤独”。

在这家餐厅,每张餐桌旁都端坐着一只肥嘟嘟、憨态可掬的毛绒玩具——芬兰经典动画形象河马姆明。店主人认为,在姆明的陪伴下,前来就餐的单身食客可以避免尴尬和孤独感。如今,姆明餐馆在日本已有三家店,首家海外新店本月初在中国香港开业。

孤独的空气里都是创业味道

2014年10月,淘宝上出现了所谓“虚拟恋人”,“虚拟恋人”服务的内容通常包括早晨叫醒、睡前晚安、白天陪聊、给予元气鼓励等,通过微信、QQ进行。

“虚拟恋人”很快销声匿迹,如今在淘宝上输入同样的关键词,只能得到“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法显示‘虚拟恋人的相关宝贝”的结果。但其火爆却让人领略到陌生社交的商机。

在90后姑娘元菲看来,情感缺失、情感倾述是一个更普遍意义的、甚至很有正能量的事。于是在一个周五的晚上,一直在对时间贩售和情感刚需市场进行研究的元菲被灵感击中大脑,想到了用“付费”、“售卖时间”来解决“倾诉”这件事,她创立了“偶尔”APP。

“偶尔是一款以时间售卖为商业基础的线上S2C的APP,最大的特色在于创造了新的兼职机会,解决了普通人的情感诉求”。用户可以通过购买平台“氧气主”的时间来解决自己无聊,倾诉秘密,两性情感烦恼,苦闷的职场槽点等需要倾诉的问题。用户可以在广场上自主选择心仪的氧气主,也可以通过快速聊天功能采用氧气主抢单式进行聊天。

在这个平台上,偶尔注重运营管理,杜绝色情内容,通过对氧气主的好评度以及续时率考核来规范服务质量,宽进严出。目前以充值氧气币来兑换时间,三元30个氧气币,约合半个小时的聊天时间。

目前来看,偶尔平台上的氧气主大多是18到25岁左右的人群,它创造了可以“只拿手机就能创收”的兼职机会。目前,偶尔APP已经获得真格基金、九合创投等天使的投资。

其实,我们真正对孤独感进行研究,只有三十年的历史。1973年,学者Weiss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和社会性孤立体验》,开启了心理学家们研究孤独感的先河。而三十年中,相关研究争论不断,甚至对于孤独感的概念都无法统一,但孤独感带来的商机已非常明确:

娱乐产业、通讯产业和公共建筑这样一些领域生产出来的商品无不是社交和沟通工具,它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人类的孤独。

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因孤独而使用网络,这是大鳄口中念道的“用户与流量”的根本;而我们也承认不成熟的网络活动能够导致产生孤独感,消除“次生孤独感”是网络商业不断成熟的动力。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孤独创业最核心的命门就在于:把孤独作为一门生意,把个人的创造力在孤独中释放,然后引起其他人的关注度,这是生产形态的方式之一。如果说,这些创业者的创意是在孤独中产生,那么消费者却是在为排解孤独而买单。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约翰·卡乔波认为,社会联系决定了每一个人所受到的压力及其产生的情绪,而为了逃离孤独,人们总是会心甘情愿的付出巨大的成本,比如婚姻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只是想要获得交配快感和繁衍后代,有太多比婚姻效率更高的形式和手段存在,但是人们在理性层面之所以仍会选择婚姻:虽然结婚的一次性成本很高,它甚至可以看作是终身的成本,但这个经济联合体有效地抵御了孤独的发作,因为一旦孤独发作时,维护孤独的成本就会高得没边。

单身到族群:经济学里的人类孤独志

由尼尔森资料所分析得知,单身经济商机以20-34岁单身者占全体人口的比例最高(21.5%)。而35岁以上未婚者、丧偶或离婚的民众,也成为单身/类单身经济中的第二大族群,他们的经济能力往往又比20-34岁较年轻单身/类单身者高。

这两大族群有两个重要特色:一是消费自主性高,二是极度要求便利。他们渴望独立而快乐的一个人时光,认为不婚、不生也没什么不好,情愿把时间与金钱投资在自己的梦想或嗜好上,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

2007年,《新周刊》杂志联合搜智调查机构进行了一次名为“中国单身报告”的调查。他们从京、沪、穗、深、蓉等16个具有代表性城市中抽取了1024个有效样本,分析发现,其中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的单身消费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场所;31.6%的人每月的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消费或聚会等社交消费,为未来储蓄保险的只有5.4%。而在遥远的英国,也有“单身族一年的支出要比双人多5000英镑”的调查结果出现。

当一个颇具无奈的词变成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这些创造财富并消费财富的人身上,隐藏着的,可都是满满商机。

日本知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15年前就提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出生率降低,单身独居将成为趋势,因此企业应该及早意识并关注这一市场潜力,满足独居消费群体的需求。

日本家居用品零售商“无印良品”2014年推出一套“小号”厨房用品,包括小号烤箱、煮饭器、电水壶和榨汁机。如此设计摒弃了该品牌一直以“家庭”为消费主体的理念,开始将单身独居者纳入其目标消费群。

实际上,更多的商机产生于“脱单”乃至群聚的过程中。

例如咕咚、悦跑圈、约运动等APP,通过共同爱好完成聚合过程。这类APP通常都是社交LBS服务,通过地理位置识别,发现附近发布约跑信息的人,假如路线一致,便可以互加为“跑友”。.聚合粉丝,吸引商家投放广告;2.运动咨询,销售相关体育用品;3.销售相关硬件产品,如“跑步盒子”。普通跑步机安装上这个智能硬件,就变成了智能跑步机,能将你的跑步数据分享到跑友圈,不出门同样约。

另外,美国的RunKeeper能自动建立运动日志,不只记录运动数据,还会对运动者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得出运动是否恰当的分析,约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而“有饭”、EatWithChina(EWC)、爱私厨等约饭软件是当下颇受追捧的陌生社交方式。私厨一般分两类,一是到家服务,约厨师上门做菜;二是平台模式,主人可以在平台上发布私家菜饭局,标明时间、邀请人数和参局价格,有兴趣的食客提出参局申请后,主人们挑自己喜欢的邀请到家里一起吃饭。从寂寞的角度出发,后者搭建的正是私密性较强的社交饭局。

比如源自美国的EatWith,它像Airbnb那样让当地居民把自己的餐桌和厨艺分享出来,为食客提供均价30~50美元之间的餐点,让在路上的人们能享用一顿地道的当地美食,并享受居家用餐的温暖。

而有饭是免费为主人和用户约饭局,但会帮主人拍照、拍视频、出书、做运营和品牌营销,把主人从“寂寞约饭人”打造成“明星厨师”。

猜你喜欢

人食食客单身
抢抓“一人食”风口预制菜企业需从四方面顺势发力
涂继文
鲸餐厅和它的食客们
POT TUCK
单身久了会上瘾?
Cartoons
41岁,我单身
婚后过得好的人,都有一种“单身力”
最悲伤的字
单身是最好的升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