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15-09-10陈丽枣

考试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陈丽枣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挖掘课文德育素材,使德育教育贯穿课堂。此文是作者多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的粗浅经验之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课文德育素材,使德育教育贯穿课堂,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充分体现。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又可以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一、在课题揭示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抓住题眼,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又有利于對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文时,在揭题时,为了让学生更丰富地感受武夷山美的形象,我从网上找来有关武夷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先有感性认识,了解武夷山是福建的著名风景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再不失时机地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边评边品。课文第二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武夷山山势险峻。三十六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这段话运用了一连串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武夷山山的特点,而且便于学生想象、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进行语言积累。由此激发学生不仅领略武夷山的别致景色,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课题的揭示过程中,更上一层楼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二、在导语表述中渗透

生动、有趣的导语表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兴趣,而且可以恰当、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教学《草帽计》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贺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在长征途中,贺龙同志在上有敌机轰炸、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带领战士用丢掉草帽的办法引诱敌人上当,不仅躲过对方的追击,还让误戴草帽的敌人自相残杀,最后取得战斗的胜利。贺龙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这个导语以遐想形式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氛围之中,学生在作者的带领下,领略贺龙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将领形象,再通过老师的引导,明白作者所写的课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和爱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无限豪情。

三、在比较分析过程中渗透

有比较才有鉴别。让学生将课文中描述的社会现象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又能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与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如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多么黑暗。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各族少年儿童生活在幸福的大家庭里健康成长,即使真的出现了危难,人人都会伸出火热的手,尽微薄之力帮助受害的人们。通过这样横纵比较,鉴别出资本主义社会是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黑暗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人情融融、充满生机、活力的光明社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对社会主义社会产生极大的热爱之情,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德育教育。

四、在品析词句中渗透

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对课文进行剖析,有利于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德育教育。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的过程中,重点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分析当时时代背景,使学生明白詹天佑是在帝国主义势力万般“阻挠”、“要挟”和“嘲笑”中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任务的。由此,学生清楚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开凿两个隧道及“人”字形线路的创新精神,有力证明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伟大而艰巨任务的呕心沥血,最终他成功地提前完成了任务,给了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回击,为中国人民扬了眉、吐了气,从而把学生对詹天佑的敬仰之情和为国争气的伟大壮举升华为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崇高愿望。

五、在课后“思考·练习”中渗透

课后思考·练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所以,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这个部分有机、恰当地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其中的内涵。如教学《竹石》时,除了对诗文有领悟外,还应该结合课文后的“思考·练习”:假如根会说话,咬定青山不放松时,根会说些什么?通过想象交流,学生受到自立自强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起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进一步向“竹”学习,刚毅顽强,不断磨炼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