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教

2015-09-10李作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学功能教学效率教学内容

李作芳

[摘 要]目前,小学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不在于教学方法,而在于“教了什么”,在于教学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吸收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目前教材状况下,先要研究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功能;再根据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教学功能来确定教学内容,实现“不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教”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效率 教学功能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01

小学阅读教学如何提高效率备受业内专家和一线教师关注。那影响小学阅读教学效率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该怎样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根据教研工作中的所见、所思,提出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小学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症结

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不在于教学方法,而在于“教了什么”,在于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合宜性,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制约着阅读教学的效果。小学阅读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有着太多“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一样的课文一样的教

对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处理,一线教学中普遍存在“不知道该教什么”的问题。因此,小学阅读教学课流行的做法是:初读——了解内容,感受大意;细读——深入体会思想内容;品读——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总结——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几乎所有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文本解读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教学的内容为“了解思想内容”“体会语言特色”“学习表达方法”……教学方式为朗读、感悟、读写结合……如此的“千课一面”,且每课都追求面面俱到,贪多求全,教师岂不教得累,学生岂不学得累?

(二)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教

对同一篇课文的教学,“教什么”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同样是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的课文《桥》,在表达特色的定位上,有的定位于“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有的定位于“长短句结合对语言表达的作用”,有的定位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有的定位于“悬念、突转这种表达手法对人物刻画的效果”。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作为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载体,《桥》在表达特色上的教学价值应该毋庸置疑,“教什么”应该是一致的。就是这样一篇同样的文本,教学中“教什么”,全凭经验,全靠猜测,全在于教师个人喜好,体现出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教师在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之所以存在着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程度上来自教材的编排。凭借教材,教师看不懂编者的意图,不明白教材要我们“教什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生活中的爱”的单元导语是:“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显而易见,学习文本“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爱”是主要的教学内容。第一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的小练笔是:“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第三篇《“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也是精读课文,它的课后小练笔是:“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看到这组教材,从“导语”中似乎明白要指导学生抓住具体语言体会“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爱”,而从“小练笔”中看出编者似乎要“拓展文本”,在思想内容上延伸,而不是学习运用 “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爱”这个内容。这就让教师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究竟要“教什么”?是重点体会、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呢,还是体会文本中的内容与情感?无怪乎一线教师大多习惯于“初读——细读——品读——总结”这样的教学流程了。这两课中的“小练笔”是否真正体现了“读写结合”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理科教学从来不会为“教什么”伤脑筋,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教师所要研究的主要是教学方法,即如何把新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掌握。而语文阅读教学,教材内容远远大于教学内容。对信息丰富的文本,语文教师要用一双“火眼金睛”寻找内容、筛选内容,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耗时、耗力,还往往不得要领。阅读教学何其难哉!语文教师何其苦哉!

二、国外教材编排对于“教什么”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教学的载体——教材,能否像理科教材那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交代“教什么”呢?可以的!

让我们看一看俄罗斯小学五年级的一组教材,看这组教材是如何清清楚楚地解决阅读本组文章要“教什么”问题的。

这组教材是“克雷洛夫寓言”一组。首先是名作家写的有关克雷洛夫人物传记;其次是三组文章,每组文章包括一篇寓言故事和一组练习;最后是“写作介入阅读”的一组练习。第一组文章《杰米扬的汤》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我们一起理解寓言”——提示理解寓言应该了解寓言主人公的性格、做事的态度和在具体情境中的目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作简要而有启发性的讲解。第二组文章《狼和小羊》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我们根据寓言排演戏剧”——①提示寓言与戏剧的相似点,点明戏剧通常由台词组成,要有主人公,然后指导角色的分配和道具准备。②用16个关于课文理解和表演的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背诵所扮演角色的台词。第三组文章后设计这样练习:“让我们来排演广播剧”——①介绍广播剧的特点:台词以及言语的声调是表演的唯一手段。②用9个关于课文理解和表演的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用录音机录上自己表演的广播剧。三组文章后安排有一套综合练习:①阅读五则托尔斯泰的作品,区分这些作品哪些是寓言,哪些是童话。②阅读托尔斯泰改写的《伊索寓言二则》,与学过的克雷洛夫寓言进行比较,在比照中讨论克雷洛夫寓言的表现力,思考从寓言的角度看克雷洛夫为什么会超过托尔斯泰,讨论克雷洛夫寓言在借鉴中的独创性。③尝试写作寓言,先讲述托尔斯泰改写的作品与克雷洛夫寓言(均没有直接点出寓意),跟《伊索寓言》(直接点出寓意)的区别;接着,分别用散文和诗歌的形式写出托尔斯泰、克雷洛夫寓言中的寓意。④准备克雷洛夫寓言的音乐会课:为社区成员、家长、其他学科教师等人员设计“邀请函”,制作的“邀请函”要画上克雷洛夫寓言插画,并参加音乐会课。⑤提供14则克雷洛夫寓言目录,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些寓言来阅读,并讲述这些寓言的创作历史或与它的寓意有关的生活情形。

从以上概述可以看出,这一组教材的主要教学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学习寓言:了解什么是寓言,寓言与常见的戏剧、广播剧、童话有什么相似与不同;通过对比研读,透彻地理解克雷洛夫寓言的特色与表现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教材,明确地告诉教师:这一组教材要“教什么”以及“怎样教”,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一目了然,无需挖空心思、耗尽心力去猜测、思考。这样的教材编写体现了“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过程化”的特点,简单明了,便于教师操作。

三、根据文本核心价值确定教学内容

在当前小学阅读教材没有大的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如何改进阅读教学?阅读教学首先要研究文本,要研究文本的核心价值;再根据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来确定教学内容,实现“不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教”的目的。

小学阅读教材题材多元,体裁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每一篇文章,都有着不同的语文教学价值,即不同的语文教学功能。不同文本,有着怎样的教学功能呢?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教授对中外语文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教学功能,并就每一种功能类型的语篇教学内容进行分类。他认为:定篇是蕴含丰富的经典作品,其教学价值在于文中的某种精神营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见识经典”,提升文化和文学修养。它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止于了解与欣赏”,在教学中就是“教教材”。例文是解释某种语文知识的具体例子,其价值不在于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而在于某项语文知识可以通过这篇例文的教学来完成。要发挥例文中的语言因素的作用,就要把教材中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训练点化隐性为显性。教学中就是“用教材教”某种语文知识,体验性的理解和运用知识。样本是从多样读本中提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读写需要的样例,在阅读中建构读写的策略与方法,形成读写能力。样本的价值主要在于提供读写方法,进行读写示范。在教学中就是“用教材教”。用件,是为学生所用的一篇学习材料,教学中只需把选文作为处理某种内容的载体。这类选文关键不在“学”文,而是“用”好文中的内容,教学中主要是“用教材教”。

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教学功能的分类,为我们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核心价值和文本功能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小学阅读教学,有其特殊的任务和使命。在小学阅读教材选文中,笔者进行粗略统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核心价值和教学功能:①提供识字范本;②积累优秀语言;③传承优秀文化;④呈现读写知识;⑤提供写作样本;⑥引发讨论话题。选文的核心价值不同,决定了教学时应选取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态也会因此各有不同。

(一)提供识字范本

小学低年级阅读教材,主要就是识字的范本。这类文章内容活泼有趣,文字浅显易懂,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生字量大,适宜在阅读中识字。这一类课文的教学功能主要在于为学生提供识字的材料,教学形态可以设计为“随文识字课”。在教学时,主要精力应放在引导学生识字上,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变换语境、补充相关联的语言材料等方法拓展识字,扩大学生识字量,从而实现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目的。至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无需过于关注,止于了解即可;对于一些好词好句也不必过度研究,读一读,记一记即可。

(二)积累优秀语言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他们积累的优秀语言越多,语言就会越丰富,形象思维能力就越强。阅读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意蕴丰富。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诵读、记忆,将优秀语言积淀下来。有的文章甚至可以不求甚解,作为专门的语言积累的材料。可以开设“积累背诵课”, “以读代讲”“以背代学”,让学生熟读成诵。低年级的大多数课文都是积累的好材料,在引导学生大量识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朗读与背诵比赛,以丰富语言积累。中高年级有些课文也不必过多地深究,加强背诵与积累不失为一条简便高效的学习途径。

(三)传承优秀文化

阅读教材中不乏民族的、世界的经典文化作品,既能让孩子们感受、领悟经典作品的魅力,又能让学生提升文化素质,积淀文学修养。对于这一类文章,正如王荣生教授所倡导的:就是要“教课文”!小学阅读教材中的古诗词、文言文,鲁迅和朱自清的作品,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等,均可以视为“经典”进行赏析。可以设计为“经典赏析课”,引导学生深刻、透彻地领会经典的魅力,学习欣赏作品:文章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比较、品味、揣摩,感受文章的不朽魅力;还可以补充作家生平、作品写作背景,其他名人对于作者、作品的评价以及相关作品等,进行互文阅读,提升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认识,深化学生对作家的认识。这样,让学生拥抱经典,与经典为伴。当然,大凡经典之作必定也是读写的范例,但教学时,仅限于领悟经典作品的魅力,不要做过多的延伸,集中精力“止于了解与欣赏”(朱自清语)。

(四)呈现读写知识

阅读教材中大量的文章都蕴含着或这样或那样的读写知识与读写方法,有的文章可能含有几种让我们无法取舍的读写知识。教什么?这要根据课标对于学段的要求和文本体式特点进行取舍。如前面所说的《桥》一文,呈现了多种读写知识: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长短句结合对语言表达的作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悬念、突转这种巧妙的构思对人物刻画的效果。面对这么多读写知识,选取哪一项作为教学内容更为合宜?作为小学阶段为数不多的微型小说,让学生认识其特点,理解、体会微型小说巧用悬念、突转这种表达手法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领会作品的表达特色似乎更为合适,而其他几项教学内容,在很多课文中都可以教。

对于《桥》这一类“呈现读写知识”的选文,该如何教?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整体读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认知“突转”手法,体会表达效果:读的过程中,想到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了吗?读完文章,有什么感觉?假设一开始就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又有什么感觉?体会微型小说“突转”的独特魅力与效果。

3.提供具有“突转”特色的微型小说进行扩展阅读:是否具有“突转”的特色?运用“突转”后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4.迁移运用“突转”手法:给学生一个情境,让学生补写故事的一部分,进一步体会、理解情节或人物关系“突转”,促进学生阅读认识的提升。

以上四个环节,体现了“读写知识”类选文教学的特点,即“用课文教”。学习这样的选文,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其价值在于让学生认识所“例”的知识,并能在拓展阅读中进一步理解,领悟“例”的知识运用;能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以“写”进一步促进对“例”的读写知识的阅读与理解,从而习得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技能。这里的“写”,目的是“以写促读”,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不是“读写结合”,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训练。

(五)提供读写样本

阅读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堪为写作的范例,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极佳材料。教学中,可以把这样的文章作为“读写结合”的范例进行教学,设计为“读写结合课”,教学内容的指向及落点就在文本的写作特点的学习与运用上,对于其他内容就要舍掉,或者简单带过。教学方法要体现“读写结合”,从阅读到认知到迁移,体现了从“读”到“知”再到“写”的写作过程。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是安徒生的经典名篇,可以作为“经典赏析课”来教。但此文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通过幻象来描写人物的心理,这在整个小学阶段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可以将这一点作为“读写结合课”来教。“经典欣赏课”与“读写结合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是有明显区别的。 “读写结合课”怎样教呢?

1.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及小女孩几次点燃火柴的情景。

2.教师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火柴的图片,帮助学生复现课文,提问:小女孩在火光中分别看到了什么?教师点拨:这些就是幻象。提出本节课教学内容:重点学习安徒生“通过幻象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①学生先默读描写小女孩三个幻象的场景,并说说对哪个场景印象特别深刻。学生自由默读,找出相关语段仔细品读。②教师出示第一次出现幻象的语段“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引导学生体会:哪里写得精彩?这句话能去掉吗?并相机点拨:细致描写让人印象深刻。教师板书“细致”。③教师出示第二次出现幻象的语段:“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引导学生讨论:哪里写得精彩?教师相机小结:正是这奇异的幻象让我们看到了小女孩的内心,安徒生用手中的笔在现实与幻象中来去自如。教师板书“细致”“奇妙”。

3.教师出示三幅图片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人物,揣摩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们分别想些什么。

4.学生开展写作实践,任选其一幅图,写一写人物的内心世界。

5.修改完善:有幻象吗?能否表现人物的心理?是否用细致的描写让幻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

从读中学写,首先要让学生领会阅读材料中“写”的好在何处,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写的;再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实践运用、不断完善。

(六)引发讨论话题

阅读教材中有的文章的教学价值不在“言语表达”上,也不在“读写结合”上,而在于所呈现的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开阔的阅读视野,提供另一种思维方式。这一类的选文,可以作为信息资料进行处理,不需要学习文章的语言形式,而在于用好文中的内容,即王荣生教授所讲的“用件”。这样的课文,主要用以提供阅读、讨论的话题,引发大家阅读与讨论的兴趣。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教材中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及《和田的维吾尔》,三篇均为略读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它们的教学价值不在于让学生品词析句,而在于让学生了解相关民族的风俗习惯、特色,适宜于引导学生开展“有关民风民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三篇文章整体“打包”,通过浏览,捕捉文章中有关民族、民风、民俗的信息资讯;然后自行整理、归纳后,在小组中、班级中进行交流。“引发讨论话题”的选文教学主要以“语文活动课”的形态呈现,教学方式主要为浏览课文,搜集捕捉信息,整理提炼信息。

有的课文意蕴丰厚,语言表达独具匠心,又能提供研讨的话题,可以在不同的课时中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最大限度发挥文本的价值。如人教版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不仅是一篇学习布局谋篇的好材料,更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从这一文本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化以及曾经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作为利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话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文似乎还略显单薄。因此,教学此文,可以以“圆明园为什么被毁灭”为话题,引导学生以“圆明园的毁灭”为阅读基础,扩展阅读《圆明园不止一次被毁》《哭泣的圆明园》两篇文章。前篇主要讲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前前后后以及军阀混战时大小军阀掠夺等具体史实;后篇主要讲述现代人们在圆明园拍照、嬉闹、歌唱、示爱,忘记了历史的耻辱,丧失了民族的血性的现实。两篇文章,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事实。以“圆明园为什么被毁灭”为讨论话题,把两篇完全不同内容的文章都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打开了视野——不仅是阅读视野,更是提供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文本题材的丰富性、体裁的多样化,决定了我们在研究小学阅读教学时思维要开放。要研究文本的核心价值,要研究文本的教学功能,这对我们更好地利用文本,确定运用文本“教什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功能教学效率教学内容
“喷泉”实验教学功能的挖掘
“喷泉”实验教学功能的挖掘
浅谈辅助性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培养乐学情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探究
浅谈“交流与讨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