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课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2015-09-10张姝

考试周刊 2015年75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实证研究

张姝

摘    要: 作者基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隐性课程的特点,进行隐性课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做出深入思考,认识到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 隐性课程    英语专业教学    实证研究

一、引言

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采用现代化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1]。基于这一要求,笔者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了隐性课程教学模式,尝试使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隐性课程的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是明确的列入教学计划的,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所体现的课程,因此被称为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或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而与之相对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Latent Curriculum),则是一种以非正式的、间接的方式将知识、技能、观念等隐藏在课堂、教科书、教学活动之外的课程形式。对于隐性课程的含义,国内学者靳玉乐教授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他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2]。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隐性课程也是基于教育环境之下而进行的,并非凌驾于教育环境之上或跳出教育环境之外;它不仅仅是“无心插柳”的,更可以是教育者有意识地进行指导的;它可以是学术之外的精神或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与学术直接相关的、运用于教学之中的。

三、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两例实证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它的最终目标——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表达和交流。传统课堂上的显性课程不足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因此,教师应该开发富有多元化特质的隐性课程,使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制定学习目标,采用不拘一格且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统一,完成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次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目的而进行了英语专业教学中隐性课程作用的验证及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1.案例一

笔者将所教授的一个英语专业班级,共26人,分为两组,分组采取抽签方式,每组13人。设定任务为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与Word文档相关的计算机英语词汇。第一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将事先印制好的单词表发放给每一名受试。单词表上以中英文形式及音标呈现与Word文档的功能选项相关的词汇,要求第一组受试背下来所有单词。第二组采取隐性课程模式,要求受试在英文版Word下完成对一份文件的编辑工作,此文件的编辑过程中应用到的功能选项的相关词汇都包含在第一组的单词表上。此外,第二组受试还被要求在编辑过程中以英文记录下每一步骤及使用的功能选项,受试可以查阅字典或其他辅助工具以确认英文状态下每一功能选项的意思。

两组受试各用一天完成各自任务,任务完成第二天,两组受试同时接受单词测试。测试采取笔试形式,共25题,每题1分,测试题目类型包括单选、连线及中英文词汇互译。从测试结果看,两组受试的平均成绩相差不大,第一组平均分为23.1分,第二组平均分为22.5分,略低于第一组,但第一组满分人数为6人,第二组为2人,高分人数差距较大,说明两组受试知识获取的精确度有差距。

10天后,在不要求受试复习的情况下,笔者对两组受试进行第二次测试。此次测试要求两组受试用英语口头描述对一份文档的编辑过程,编辑的关键步骤有图示提示,图示中的文字为中文,以此规避受试中有不熟悉Word操作带来的差异。测试结果显示,第二组受试较第一组受试在描述过程中明显熟练,用时较短,相关英语词汇使用准确率较高。

笔者之所以进行这样一次测试,目的是考查有明确目的、详细要求和直观呈现的显性课程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未说明具体目的,靠学生在实践中摸索与积累,并通过自身的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获得知识,即隐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差异。

2.案例二

笔者以《现代大学英语》中“Mandela’s Garden”一课为例,对英语专业两个班级进行对比测试。在授课前,要求第一个班级学生以课本内容为基础,进行背景知识调查,内容涉及纳尔逊·曼德拉的个人生平,以及关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各方面历史信息,搜集资料后,学生以英语演讲加PPT形式进行资料共享和讨论。学生所收集的资料需包含大量图片、视频、音频及文字资料,完成本课后,要求学生将所有图片粘贴在教室墙上,并将所有电子资料上传至本班QQ群空间,做成一个文化主题。第二个班级则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前向学生介绍课文背景知识,课中进行课文分析并讲解疑难词句,最后完成课后练习。

一个月后,笔者对两个班级分别进行抽查,请同学介绍与这篇课文相关的所有知识。结果显示,第一个班级被抽查到的学生能够较为系统、连贯地叙述出曼德拉的出生日期、家庭情况、参与的历史事件及课文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并解释出什么是“种族隔离制度”。而第二个班级的同学仅能够就课文进行片段式的叙述,甚至不能完整地说出“种族隔离制度”的英文表述。

四、基于实证研究对隐性课程的思考

从案例一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显性课程传授的知识与隐性课程相比更加直观,对知识更具针对性,因此,以显性课程教授的学生在考试中较易取得高分。(2)从隐性课程中获取的知识更具持久性,能在较长时间后看出效果,同时,隐性课程在使学生将知识转变为技能的过程中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避免被动式学习方式,转而以主动思考和更有兴趣的方式来学习。

案例二则显示了隐性课程所蕴含的有目的的建设具有文化气息的物质环境,营造文化及学术交流的学习氛围,传递文化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隐性课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不能因此片面夸大隐性课程的作用,也要认识到显性课程的直观性、目的明确性、知识精准性使它成为教学中的主流。隐性课程应在显性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要在显性课程的教材中深度挖掘隐性课程的因素;要在传统课堂上加入隐性课程趣味性、实践性的活动;教师自身要意识到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学校及班级建设上注意到语言、文化环境带来的隐性课程;在课外实践上发挥隐性课程的普遍存在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英文电影配音、英文短剧演出等。总之,要将隐性课程植入英语专业教学中显性课程的各个阶段,从物质、制度、精神三方面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使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强化。

五、结语

随着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深入,传统显性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英语专业学生对语言全方位学习和应用的要求,需要有一种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隐性课程满足了这一需要,成为辅助英语专业教学的有效手段,英语专业教学应是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的最佳实践平台。目前,国内各高校对英语专业显性课程的设置已达到或趋向比较成熟的阶段,那么,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则成为英语专业教学中一个亟待实现的目标。我们期待国内各高校英语专业能够构建出更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更具吸引力的隐性课程。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6).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孔凡芳.从课程的基本要素看隐性课程的界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实证研究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职校语文课堂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