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俗语视角下的中英文化差异

2015-09-10朱经伟

考试周刊 2015年75期
关键词:俗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朱经伟

摘    要: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俗语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并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其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中英动物俗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揭示、认识、了解和利用两种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俗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认知

一、俗语与文化

(一)俗语的定义

俗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俗语称作“熟语”,包括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名句、警句、俚语等;狭义的俗语与谚语、惯用语和成语等并列,是一种独立的语类,专指那些在人民群众口头上广泛流传,具有口语性、通俗性,是一种定型化的又有灵活性的常用语句。大多数俗语都具有生动、形象或哲理性等特点。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俗语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们无论是在口头上还是在书面中都乐于使用它。俗语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深层认知结构中,体现了民族的认知心理基础。

(二)俗语的文化背景

文化犹如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其源头是哲学和宗教,支流是文学、艺术、科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体现了这个民族的世界观和道德意识,审美意识是世界观和道德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观和道德意识在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中的映照。各民族的俗语含有大量文化因素,这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英俗语对比的意义

俗语是语言的精华,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常隐含着比字面意思更深刻的涵义,富有哲理性和生活气息,因而往往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对英汉俗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模式。

(一)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

通过对英汉俗语文化的分析比较,可以掌握两种语言中俗语的来源,以及俗语的民族性和比喻性特点,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发现民族与语言的共性,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强化中西文化差异意识,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促进国际间的交流。

(二)研究中英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势必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交流上的障碍,即文化差异。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语言的意义不仅来自于客观世界,还来自于各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由于使用者在自身认知能力和外部认知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使用者的理解上会有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些偏差也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背景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为研究中英文化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动物俗语视角下的中英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俗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动物的情感态度,有关动物的中英俗语不计其数,构成了中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较和解读这些动物俗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可以认识、了解和利用两种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

(一)农耕习俗差异

中英文化中都有形容一个人很强壮的俗语,但是英文中使用“as strong as a horse”(像马一样强壮),而中文中使用“他强壮得像头牛”。因为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就决定了民族之间在习俗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英国是一个山多地狭的一个岛国,在古代主要靠马来耕作,牛只是用来产奶。由于马在农业耕种中的重要作用,与马有关的俗语就屡见不鲜。如:“as strong as a horse.”(像马一样强壮),“A good horse should be seldom spurred. ”(好马无须加鞭。)“A good horse is never of an ill color. ”(良马无劣色。)“a horse of another color.”(完全另一回事。)

中国土地大都以平原为主,古代的耕作主要靠牛完成,因此中国人认为牛是强壮、性格温顺、勤劳善良的象征。由此就有了“他强壮得像头牛”,“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等表达方式的产生。

(二)民族情结差异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如:中英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俗语,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不同。

英语中大量存在与狗有关的俗语,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得意时。)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极其喜爱动物,对狗这种动物更是宠爱有加,他们认为狗是忠诚友好的象征,不仅是狩猎、看门、工作的得力可靠的好帮手,更是生活中重要的伴侣和朋友,是抚慰人们寂寞空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将其视为家中的成员,与狗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狗的形象在英语俗语中是褒义的。

汉语俗语中狗的形象大多为负面形象,如:“落水狗”、“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狼心狗肺”。因为在汉语言文化中,狗如同鸡、鸭、猪一样是一种地位十分卑微的动物,受到人们的鄙视。人们常常把狗与“下贱”、“低微”、“无赖”等贬义词联系起来,所以汉语中以“狗”喻人喻事的俗语多会引起贬义的联想,其形象自然就不受人恭敬。郭沫若说:“我是中国人,很不喜欢狗,这种情结似乎是一种国民的情绪。”

(三)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俗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宗教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有些俗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俗语上也有明显的反应,英国教堂是教徒说教做弥撒的地方,不存放食物,所以有俗语“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意思是“穷得像教堂老鼠,赤贫如洗”,而中国的老鼠总在圣庙里偷吃贡品,过着“硕鼠”活神仙般的生活。

中英宗教信仰不同是两国俗语差异产生的重要元素。在英语文化之中,西方人普遍信仰耶稣基督,认为神一切的存在,不乏对平等自由等言论的向往与可望,在俗语之中也有相应的表达。在中国,儒、道、佛等宗教不断地处于更替的过程之中,没有唯一的信仰所在,在俗语之中几乎没有相应的体现。例如在“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中,中国只是相信有天的概念,天也是幸运的反应而已。而在西方文化之中,则是反映上帝进行帮忙的概念。

(四)文学意象差异

“Dragon”(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有关“龙”的俗语非常多,且含有褒义,如“龙跃凤鸣”、“龙骧虎步”等。中国的龙文化是一种神秘文化,代表着神秘、祥瑞和权力。龙是力量、财富、繁荣及祥和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可说是十分狂热的。中国人盼望生个龙子龙女,不论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华人都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如果没有了龙,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建筑、服饰、喜庆节日、饮食、民俗乃至语言文字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英语俗语中,赞扬“龙”的词语非常少,且含有贬义。跨文化交流中,“dragon”指凶暴的人,严厉的人,凶恶严格的监护人,凶恶的老妇人(尤指很少给在其看管下姑娘自由的老妇人)等,以“dragon”组成的词组也多含贬义。如“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排列或多层的楔形反坦克混凝土障碍物。

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也是正直的、能为人民着想的,为了解救人间干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类似巨型爬行动物,身上有翅口中喷火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圣经《启示录》中的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王子用利剑与凶龙搏斗,斩其头后救出弱女,是英雄救美女的西方版本。长相凶狠的龙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军旗和徽章上,用以起到阻吓敌人的作用,所以龙在西方也是战争的象征。

三、结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俗语是英、汉两个民族各自文化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反映了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大量的俗语与动物有关,本文通过对比中英两种语言在与动物有关俗语方面的差异,从深层分析两国文化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指出其在文化上的深层次差异,意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俗语,进一步了解和克服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HORNBY AS.Oxfordad 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阎文培.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覃先美.英语动物文化考释[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6]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33-37.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课题名称: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俗语的对比研究

课题编号2012SJB740007

猜你喜欢

俗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