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析”悼词

2015-09-10江桂馨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9期
关键词:议论性革命家悼词

江桂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的葬礼上所致的悼词,也是多年来人们追忆和怀念马克思的重要文献。两版汉译都曾先后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都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笔者认为本篇悼词不应只有供人敬仰拜谒之用,其真正的价值在于透过理性色彩十足的文句言语所展现出来的深厚的情感和强大的逻辑力量。为此,本文将从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三“析”悼词,并对此提出个人的教学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文体“议论性”的辨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本篇课文定义为一篇演讲词,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又因课文中的“严密逻辑”和“理性论证”,将其按照议论文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笔者认为,从文体来看,该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总结逝者生平业绩,并寄托人们的哀悼,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格式和内容。

悼词一般可分为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本悼词开头介绍马克思去世的时间、地点、身份等;主体部分主要介绍马克思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贡献;最后结尾表示悼念。至于悼词的“议论性”部分,既是其必要性所在,也符合了本悼词的必然性。首先,恩格斯既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更是当时的无产阶级代言人,这样的身份就决定了这篇悼词又不同于其他情感性极强的悼词。它不仅是恩格斯在面对马克思亲人时所发表的感慨悼念,更是向无产阶级人民回顾伟人马克思这一生的成就与贡献,是对其人格魅力高度的评价,此为内在情感抒发的必要之举;其次,笔者以为,恩格斯在悼词的一言一辞中虽流露出了对逝去友人的悲痛惋惜,但更多的是在沉痛心情和深切缅怀下的理智克制,因此才能够理性地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革命品质,此为超脱情感的理性的必然。可以说,正是因为“马恩”情感的深厚性,才有了如此理智的陈述。任富强按悼词的表现手段,将悼词分为记叙类悼词、议论类悼词、抒情类悼词三种类型。其中,议论性悼词以抒发对死者的悼念之情为主,结合一定的叙事或议论。 纵观本悼词全篇,其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逻辑严密,层次清楚,既有对马克思贡献的事迹叙述,又有理性化的评价,可谓情感与论述兼具。因此,笔者认为确可将其归类为“议论类悼词”。

二、结构“严密性”的分析

(一)环环相扣,巧设全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能成为悼词中的典范之作,其严谨的结构和巧妙的起承转合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其具体行文而言,从开篇介绍逝世时间、地点,到主体部分的逝世造成的重大损失以及他的伟大贡献和高尚人格,到结尾对马克思事业的评价和恩格斯崇敬、哀悼心情的表达,这三部分之间,不同段落之间的联系也甚为紧密,且层层递进。

王玉玺从悼词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将其共分为八个层次。第一层次:开头①段与②—⑨段属并列关系;第二层次:②—⑧段与⑨段属因果关系;第三层次:②—⑦段与⑧段属并列关系;第四层次:②段与③—⑦段属总分关系;第五层次:③—⑤段和⑥—⑦段属并列关系;第六层次:⑥段与⑦段属并列关系;第七层次:③—④与⑤段属递进关系;第八层次:③段与④段属递进关系。 而笔者认为文章①段为全文总起句,也是中心句——马克思的重要身份是一名“思想家”——统领全文。 至于其后的作为“科学家”的“理论贡献”或是作为“革命家”的“革命成果”,都是在马克思是一名“思想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②段中“两个对于”的“成就综述”采用先主后次的叙述顺序,其后的主体部分却是先理论后实践,层层推进。“革命实践”的成就看似 “姗姗来迟”,实则是因为“科学家的身份不是主要的”,而是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极大地体现了革命实践是在理论贡献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的,更突出了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这也是恩格斯逻辑缜密性所在。⑥段看似为之前的理论成就做总结,实际上也是本悼词由理论成就转向革命成就的过渡之笔。

(二)过渡圆润,递进自然

本文短小精悍,逻辑严密,作者善用各种过渡手法来加强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如采用过渡段和过渡词语。其中,⑤段作为过渡段,在历数马克思的其他发现时,先肯定②—④段中“两个发现”的重要性,又退一步说“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够幸福的了”,从而引出“科学家”的身份以及对于“科学推动革命”的喜悦。而对于“科学推动革命”的喜悦正是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一进一退自然地突出了马克思的非凡成就。此外,在各段的句子中起过渡作用的,以指代性词语和关联词语为主。这些词语一般出现在段落的开头,连接段落和指称的内容来显示段落之间在结构和内容上的联系。

其中,②段、④段、⑥段、⑧段过渡句中均含有指代性词语。②段段首的“这个人”指代的是马克思,而“这个人的逝世”承接上段,“对于”引出下文③④两段马克思的“两大发现”。④段中“不仅如此”承接前两段所提的“一大发现”——发现历史规律,紧随其后的“马克思还……”领起“另一发现”——揭示剩余价值规律。在回顾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时提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凸显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突出贡献。⑥段中的“这样”不仅承上句“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更是通过其后的“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来揭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重视实践、投身革命的精神境界。⑦段中的“因为”承接上段,解释马克思在理论发现上的作用,接着具体阐述革命家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⑧段中“正因为这样”中的“这样”指代的是前文马克思为革命运动提供理论武器和他直接的革命实践,正因如此,马克思革命家与科学家的身份是完整统一的,才招致敌人忌恨——既忌恨革命家马克思,又忌恨科学家马克思。

三、语言“理性化”的赏析

(一)语言含蓄,讳饰得当

作为悼词,在庄严肃穆的特定场合,其恰到好处地使用讳饰手法。例如:用“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代替“逝世”、“与世长辞”,感情含蓄深沉,更反映出了马克思的主要身份——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第二句同样通过“……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委婉地叙述了战友的逝世,并采用了递进式的手法,写出了马克思逝世时的平静安详,实际上也表明了恩格斯不忍心而又不得不说出这一残酷事实的沉重的矛盾心情。悼念马克思不仅仅是为了寄托恩格斯本人的哀思,更是代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人民的追悼,这也决定了恩格斯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只能是委婉含蓄的,更体现了两人的感情之深。

(二)妙用修辞,手法独特

比喻之妙:⑧段中“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予回敬”采用比喻的手法,化重为轻,用“拂蛛丝”来比喻马克思对待一切敌人诋毁和忌讳的蔑视,“拂”字更表现出马克思面对敌对力量的举重若轻,也更好地体现出马克思的“巨人形象”——不仅是理论和革命巨人,更是精神上的“巨人”。尾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一句成段,收束全文,是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总评价,也是对后人的勉励和鼓舞,而其中的“将”字也进一步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朽生命力。

对比之妙:在④段中“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豁然开朗”表明马克思这一发现,揭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和实质,与其后的“……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明了这一发现对无产阶级事业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在⑧段中“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是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通过“公敌”与“私敌”, “人民爱,敌人恨”的两方面对比,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无畏无私的革命品质。

(三)用词精练,情感真挚

作为一篇议论性悼词,高超的语言艺术使其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影响力。精练的用词,形象化的叙事说理,饱含深情。首段中“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惋惜和遗憾。②段中通过两个“对于”句揭示马克思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中的伟大建树,“形成的空白”“不久就”强调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斗争和历史科学发现中地位无可替代。

四、教学建议

(一)关注单元导语,确定教学重点

如前面所言,本课文是一篇议论性悼词,因此,以单元说明为教学参考,则本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要感悟作者的悼念之情外,还要着重于赏析悼词的“议论性”,即悼词的理性化语言和观点阐述。但亦不可将其作为议论文或演讲词进行教学。

(二)把握中心句,理清文章脉络

当下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章的②段“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作为全文的论述中心。而笔者认为,课文的①段是全文中心句,也是点睛之笔。至于其后的“两个对于”和“科学家”“革命家”的身份都是围绕①段中“思想家”展开论述的,它以最直接的形式向参与葬礼的人们宣布最重要的信息——“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已经逝去”,才能奠定本悼词的思想情感基调。因此,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对全文的脉络层次进行有效的分析。

(三)情感教学与语言教学的交互融合

本文情感的学习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此外,本文的语言理性色彩也值得学生探索研究。让学生明确悼词是人的内心表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隐含在遣词造句之中的情感内容,并将理性化的语言品析与情感领悟相互结合。如让学生通过学习悼词讳饰的特点,领会该语言艺术对悼念者情感表达的作用和效果;引导学生品味悼词中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引领学生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巨大贡献和无私精神的高度赞赏。更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让学生通过《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与本悼词的对比阅读体会恩格斯在本悼词中表现出来的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的语言风格。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价值,不仅仅在于学习它开篇布局的妙处和其缅怀的意义,更在于学习它如何以具有浓厚理性色彩的语言为载体,向读者传达出其中的深沉情感和对后人的启示,给后来者以前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玉玺《关于复句、语段及篇章结构的整体化教学之初探》,《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12期。

[2]赵江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两个“这样”该如何理解》,《中学语文》2002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议论性革命家悼词
写作指津坊
情理结合著华章
引领学生走近鲁迅
你想写一写自己的悼词
向党旗宣誓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三严三实"事例选
高中议论性散文习作探微
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
人生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