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离真相更近一些

2015-09-10樊江涛杨凤超

新闻世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真相报道舆论监督

樊江涛 杨凤超

【摘要】在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而要写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舆论监督报道,我们必须在了解新闻舆论监督特性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报道方法、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力求无限接近真相本身。

【关键词】舆论监督 报道 真相

一、新闻舆论监督本质及特性

什么是新闻舆论监督?本文所说的舆论监督,指狭义上的“舆论监督”,它有别于法律监督、行政监察监督和党内监督,是指以新闻媒体组织的批评报道为载体,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扶正祛邪、化解矛盾,促进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目的。新闻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民主机制,能够促进社会监督机制健全,有助于社会稳定,改革发展。

新闻舆论监督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公开发表,具有公开性。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将整个社会纳入自己的监督視野,监督对象包括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众利益的组织和个人,以及一切违背公众利益的权力行为和社会行为。而且舆论监督报道常常牵涉矛盾多方,纷繁复杂,真相有时还具有隐蔽性,一经报道往往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极具杀伤力。

二、追寻真相的必要性

追寻真相是新闻属性使然。准确真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生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事业永恒的主题。世界职业记者协会《职业伦理规范》指出: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追求真实,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公平的叙述,达到启蒙公众的目的。概括来说,采访报道就是“让真相公之于众”。然而,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及写作本身,都具有主观性,这就注定新闻报道本身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只能是无限趋近真相。

舆论监督报道因其公开性、复杂性及广泛的社会影响,一旦偏离事实,后果不堪设想。因为舆论监督报道中反映的问题和矛盾往往是一个时期内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中心问题,隐含着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甚至是某一领域激烈的矛盾及利害多方。记者采访中,稍有不慎,很容易被假象蒙蔽,偏离了事实本身——达不到预期的监督目的不说,还有可能引发不良的社会效果并损害媒体的权威性。这就需要记者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抽丝剥茧中,不断探寻事件真相。

三、怎样离真相更近一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说,“尽管我们会同意这样的看法,记者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寻求恰当的事实,直至写出一篇像样的报道;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寻求从来不能是完全的,总是存在着记者还没有了解到的事实”。不断寻求新闻真相,是寻求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抵达,需要客观科学的报道方法、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

1、舆论监督记者要有质疑精神,让证据说话

在舆论监督采访报道中,记者要无时无刻不去怀疑,质疑所接触到的每个人、每件事,每个细节和说法;并尊重自己在采访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疑虑。要考虑采访对象因立场不同或受利益影响,往往带有主观倾向性,要带着质疑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多方交叉验证信息,去伪存真。知名媒体人柴静曾说,“偏见往往来自无知,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去赢得多数人的理性”。此外,记者要少依赖话语,多查找证据,像侦查办案一样,调查取证中,让事实链完整闭合、环环相扣。

2、舆论监督记者要坚持平衡平等原则,力求客观公正

陈述错误或片面都容易导致新闻失实,单纯陈述一方的观点不利于让受众全面了解情况。而且舆论监督不等于舆论审判,媒体应该将各种矛盾的观点都清楚地陈列出来,特别是要为受到批评的一方提供发表意见和辩解的机会。有媒体人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北京电台“人生热线”主持人林白,在做关于号称能用肉眼看百病、治百病的胡万林的节目时,胡万林本人也把电话打进了直播间,发表看法。有听众气愤地抗议,“他是个骗子,你怎么可以让他宣扬他的观点?”林白说:“如果我们今天不给一个骗子说话的机会,将来如果有一天我们受到冤屈,也许就无法为自己申辩。”可见,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在记者面前都是平等的被采访者。不管是平常概念中的好人还是坏人,在采访中,记者要给予他们人格上的足够尊重。

3、舆论监督记者要遇事冷静,理性而克制

面对群众期盼的眼神或声情并茂的诉说,一些记者马上“义愤填膺”,将被投诉者视为违规甚至违法的对象,恨不得“替天行道”。其实,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状态,而且可能会影响到后面采访过程中的心态乃至提问的方式、语气等。“情绪”有时会影响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把握、对舆论导向的正确把关,舆论监督记者一定要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不要以打抱不平的姿态去采访,不要带有过于鲜明的感情色彩;甚至在采访过程中,如果被采访对象因情绪激动言辞过于激烈,一定要善意提醒对方,这样表达被报道后将会产生的后果。下笔如刀,记者要审慎克制地使用媒体提供给自己的话语权,避免给采访对象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写作过程中,也要尽量剔除掉情绪化的东西,尽量客观记录事实本身。

责编:刘冰石

猜你喜欢

真相报道舆论监督
孵化器死亡“真相”
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个有效途径
浅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谣言倒逼“真相”?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透过发生机制看新闻“反转”
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的五个方面
真正让舆论监督有力量
舆论监督的建设意识
“难点”也是“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