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刊新闻化:报业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有益探索

2015-09-10刘晓宁

新闻世界 2015年11期

刘晓宁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它的兴起和迅速壮大对报纸副刊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为了应对新媒体挑战,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报纸进行全媒体转型已成为业界的共識。相较于新闻采编的全媒体融合,报纸副刊的全媒体转型此前往往不被重视。其实,当前各大报纸副刊已经在转型实践中逐步形成副刊内容新闻化的应对策略。而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由于该题材的重大性,各大报纸都进行了报道;同时由于该事件的特殊性,纸媒或多或少地选择了副刊新闻化操作这种方式。本文仅以武汉晚报为例,对此加以阐释。

【关键词】报纸副刊 新闻化 武汉晚报

一、《武汉晚报》加强副刊权重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

“副刊”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1921年在北平出版的一家名为《晨报》的报纸上,原本叫做“晨报附镌”。后特地聘请一位精于隶书的著名书法家来题名。但因隶书里没有“附”字。这位书法家于是写了个“副”字。从此,“副刊”这个名词就出现了。

对“副刊”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新闻学大词典》中的定义:报纸上刊登的非新闻类体裁为主的专版,通常定期出版并有固定刊名,有综合性副刊、专题性副刊和专业性副刊三类;一是田建平《当代报纸副刊研究》的定义:所谓报纸副刊,就是以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报纸为其载体,符合报纸本身的基本属性,与报纸新闻、广告相区别,独立传播文学、艺术、技术及其他相关文化、知识(或传播“大文化”)的一切报纸作品及其版面语言。

从这两种定义可以看出,副刊的属性是“非新闻性”。

然而,这种定义方式已经被新的传播和阅读方式彻底改变了,新闻故事化和副刊新闻化操作已经成为共识。这一方面是因为传媒竞争的加剧,让报纸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很多报纸将原本不被重视,且在报社内部边缘化的副刊视作与其他媒体竞争的阵地和武器,副刊增强新闻性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有调查显示,当下人们对一张报纸的关心,有80%的因素来自于新闻,这就意味着,如果副刊缺少了新闻,再丰富的内容,再多变的样式也无法阻止读者的流失。

从根本上来说,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决定了副刊必须在功能作用上与整张报纸保持一致。副刊之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杂志,在于副刊也是新闻纸,也应是写实的部分,应该成为新闻的补充和延伸。

今年1月17日,《武汉晚报》进行了改版,在告知读者这一改版消息的封面文章中,编辑部这样写道:“变,在双休。今天,武汉晚报双休版隆重登场。‘今天头条’、‘娱乐捌周刊’、‘家周刊’、‘天下周刊’、‘知道周刊’等重磅新版块,是送给周末的特别惊喜。

慢慢走,深呼吸,何妨将生活节奏在周末的‘悦读’中慢下来,何妨将碎片化的阅读在闲散的周末阳光中粘起来——生命,是用来过的,不是赶的。”

这段文字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同时也是《武汉晚报》的改版初衷——推出《武汉晚报》双休版,让副刊挑大梁,真正将新闻故事化和副刊新闻化同步获得重视,以慢阅读的方式,吸引读者,改变报纸周末阅读率相对低下的状况。

此前“厚报时代”,全国各报业集团副刊新闻化的口号亦曾提及,但因多种原因,副刊多处于边缘化位置。新媒体时代来临后,反而给了副刊更多的用武之地。

几乎在同一时间,《武汉晚报》的“抗战报道小组”成立了。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是个举世瞩目的事件,自然也是新闻人关注的焦点,一些媒体甚至在前一年就做好了报道策划工作。《武汉晚报》的“抗战报道小组”从各部门抽调熟悉军事史,熟悉抗战史,熟悉武汉历史,有军方、统战和抗战老兵等相关资源的记者参加,负责抗战报道。

而由于抗战新闻报道的特殊性,从“抗战报道小组”一成立,内部就定下了基调,能够从抗战历史事件中抓取新闻性当然最好,比如新史实的发掘,新人物的出现;而如果没有新闻性,如何保证日常版面上的供稿量,这就需要做“钩沉”类稿子,做口述历史,做战场、遗迹、老兵的寻访。

纵观各纸媒发表的抗战报道,绝大多数稿件都属于后者,并非新闻,属于副刊与新闻嫁接的产物。这从本质上说是由于抗战这一历史题材所决定的。于是,在《武汉晚报》的版面上,改版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副刊新闻化与抗战报道碰撞在了一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产生了良好的传播力度和社会效果。

二、副刊稿件频频冲上报纸封面也毫无违和感

以《武汉晚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首篇报道为例。

3月8日,《武汉晚报》封面头条是《“武汉会战”时,25位共产党人殉难燕子窝市政府参事陈勇等人再度联手武汉晚报呼吁——尽快打捞“新升隆”》,主体文章发表在二版的“今天头条”。

这篇报道叙述的事件是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弃守武汉时,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租用“新升隆”号轮船,运送八办和《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向重庆转移,结果轮船行至嘉鱼县境内长江北岸的燕子窝渡口时,被日机炸沉,船上近百人遇难。而2015年3月,数十位关注武汉抗战史的社会各界人士再次共同呼吁:尽快打捞“新升隆”。

这篇报道的绝大部分篇幅都在叙述历史,即便是打捞“新升隆”的提议也并非首次,7年前《武汉晚报》就曾刊发过一篇文章《武汉研究者建议打捞“新升隆”轮》。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不是一条“新闻”,并无多少时效性。如果在新媒体浪潮出现之前,这篇报道更应该放在“副刊”的钩沉历史栏目。而现在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刊发,并且放在封面转二版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因为这是与抗战胜利70周年相关的事件,并且有关注度和可读性。与《武汉晚报》提高周末版的必读性和“满阅读”的改版宗旨是相契合的。

再来看看8月30日的封面转二版“今天头条”的稿件。封面头条是《专门袭击侵华日军铁路和列车最盛时有2000余人足迹遍布晋冀鲁豫鄂沪津——铁破队被遗忘的“铁道游击队”》。该报道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平汉铁路工人破坏队破坏日军铁路、列车和物资的抗战史实。该报道完成后,曾放置了十天左右,一直等到有了充足的版面才刊发出来。

与《尽快打捞“新升隆”》报道相似,这其实也可算做副刊稿件,然而由于与抗战胜利70周年相关联,放在周末的新闻版面上刊发,也毫无违和感。

“今天头条”是周末版中最重要的版面,一般是版序中的第二第三版,打包推出重磅稿件。

笔者对《武汉晚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所做的报道做了个统计,截止2015年9月底共发稿54条(未包含9月3日前后与大阅兵相关的稿件),其中至少8条是以封面转“今天头条”的方式刊发出来的。

业界有个共识“新闻吸引读者,副刊留住读者。”从《武汉晚报》以及诸多纸媒对抗战胜利70周年的报道来看,副刊的新闻化操作反倒成了吸引读者的重要方式。

三、新媒体时代副刊与新闻的边界日趋模糊

“今天头条”是新闻版面,“今天头条”版面的设置使得副刊冲出了B叠的版面限制,冲到了A叠,甚至是封面。而在《武汉晚报》副刊部自身所办的周刊中,也体现了副刊新闻化操作。比如8月16日的《知道周刊》“大家鉴赏”版面上刊发了一个整版的稿件《一张纸70年弥足珍贵——纸上的抗日》,稿件开头有这么一段话,“昨天,也就是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肖琴学拿出珍藏时间长达70年以上的几件纸质文献,这些纸质文献均为首次向社会公开,此次特地通过武汉晚报向武汉市民展示并说明:一张纸保存70年的價值。”这完全是新闻化的写法,甚至具有了时效性。而其实记者所介绍的是一些纸质藏品的价值和故事。在传统的副刊栏目中,副刊和新闻的界限也同样已经模糊了。

此外,在今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的系列报道中,一些纸媒开辟了专栏,持续地出现在日常版面,以保证抗战报道的热度。《武汉晚报》开设的专栏是“国仇家恨”,相当于口述历史。由抗日战争亲历者或者其后代讲述个体在大时代中的经历。

原则上说,是每天发一条三五百字的稿件,而实际上也常常依据版面的大小,印张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刊发,如何刊发。口述历史正是因为有了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背景,得以出现在新闻版面。

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另一个著名报人金庸也说过一句名言,“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这些话放在当时的语境下,是精辟的。而放在当下,其实不够恰切,因为这些说法都是建立在新闻和副刊相对立的基础上的,建立在新闻与副刊“井水不犯河水”的前提下的。强调的仍是完全不同于新闻的,“阳春白雪”的副刊传统。而这样的副刊在当下,早已不是主流了。

结语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文学作品往往是副刊的重头戏或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随着文化生活节奏的变化,副刊上单一的“阳春白雪”已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了,文学作品独领风骚的局面已被彻底打破。副刊内容的多元化和新闻性正在改变和替代传统意义上的“副刊模式”。事实证明,今天的报纸副刊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感、使命感,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副刊模式”已经明显不同。

其实一张报纸对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新闻是他主要关心的对象,而副刊由于其文章样式的多种多样却可以使读者对同样有着新闻源泉的文章细细品味。

《武汉晚报》2015年年初的改版就秉持了这一理念,大大提高了周末版的阅读率,同时抗战报道中的副刊新闻化操作也体现了这一理念,贯彻了这一理念,编读互动及市场反馈均出现较好的势头。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