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夫子打我门前经过

2015-09-10潘采夫

南都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诸侯国土丘卫国

潘采夫

我读小学五年级时,班里组织野炊,步行二十分钟,出城来到一座荒丘,我们安营扎寨的地方。爬到土丘,老师说这是孔悝城,然后一声令下,大家埋锅造饭,并在荒草岗上玩耍做游戏。土丘约有一公里多长,最下面宽有七八米,约两层楼高,土质明显比黄土坚硬,到处有雨水冲刷或村民取土挖的沟壑,还有一些圆圆的洞,也不知挖了多深。我们自顾在上面疯玩,在土丘冲上冲下,翻越陡峭的土墙打仗。

大土丘的东侧,有一大一小两个大土台,大致呈不规则的圆形,没有树木,也少有灌木丛,满地茂盛的荒草。夕阳西下时分,八面风来,长草飘飘,颇有几分苍凉的古意,远处有座大圆丘,还长着几棵扭曲的老柏树。我们玩累了,喜欢在大土堆上歇会儿,待太阳落在远方的树林之后,就慢慢往家走,正好能吃上晚饭。

慢慢长大以后,读的书多了,才倒抽一口凉气,敢情我们的乡间乐园,都是大有来头的。那个叫戚城的村子,名字来源于春秋时期卫国的重要城邑戚。早在殷商时代,戚就已经是著名城市,周武王伐商,曾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那道荒凉的土丘,竟然就是春秋时期的戚的城墙,距现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土丘中间的豁口,就是当年的城门遗址。当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住了10年,很难想象,我攀爬过的大豁口,就是他当年大袖飘飘,率领子路、子贡等弟子走过的城门。

戚城在當地民间都叫孔悝城,因为孔悝曾治理过戚。孔悝城上我看到的圆洞,有可能是考古学家发掘考古的痕迹,也可能是盗墓贼干的。秦二世时期,卫作为一个诸侯国彻底消亡,戚城也一起废弃了。

我们站在上面看夕阳的大土堆,学名叫做会盟台,由于戚当时在古黄河南岸,处于各诸侯国的地理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就成了一个会盟场所。在公元前626年到531年的近一个世纪内,以晋为首的诸侯国在卫国会盟15次,其中7次在戚城,也就是那个大土台上。历史人物在台上宰杀牺牲,歃血为盟,议论天下大势,我们这些顽童,在上面嬉戏玩闹,真令人感慨万分。不由想起孟浩然的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多出几分感动。

会盟台东侧那条柏油大道,春秋时期就是进出卫国的主干道。两千年过去,国道竟依古道而建,说明这条路一直发挥着作用,那么城濮之战的辚辚战车、曹操与吕布大战濮阳、寇准和萧太后的萧萧兵马,都曾在这条通道留下他们的印痕。子路坟就在孔悝城东南角,京开大道的西侧。当年子路当过孔悝的邑宰,不幸被卷入卫国内乱,于大道上被暗杀,成就史上著名的“结缨赴难”,应当就在这条官道附近。子路遇难以后,卫国人将他的头颅掩埋,并立坟纪念,就是现在的子路坟。

现在子路坟经过整修,成了一个小型院落,我小时候去子路坟玩,子路坟只是孤零零一堆土馒头,坟前杂躺着石羊石马,石碑散落在地上,几株柏树瘦骨嶙峋,在一片荒地中倒显得高耸入云。

我是1987年到的濮阳,正是在那一年,在孔悝城西南十来里地,挖城市蓄水湖时挖出大片古墓,有仰韶文化时期的房基10座,墓葬100多座,发掘东周墓葬145座。最轰动的是在45号墓坑,发现一距今6400年前的老年男性,仅骨架就高1.84米(按当时的平均身高,不下于现在的姚明),骨架东西两侧,分别有蚌壳拼成的龙虎图案,龙长1.78米,被考古学家认定是中国迄今发现时间最早的龙,轰动了考古学界。

这位被有些考古学家认为是伏羲氏的男性,确定是当时地位无以伦比的大巫,一个最高级别的王。6000多年前如此规格的先王遗骨,目前在中国仅此一具。

我后来再去西水坡遗址,那里早已成了一个几千亩大的水库,一百多座古墓遗址踪迹不见,大片的仰韶文化的村落、灰坑也都没了。问起参与施工的老人,说文物挖走了,没剩下啥东西,也就继续挖成水库了。

一处珍贵的文明遗址,就这样被取走精华之后毁于一处平庸的水库。那时候文化意识实在淡漠,如果放在今天,保存完好的西水坡很有可能像我们的邻居安阳的殷墟一样,成为又一处世界文化遗址。每想到这里,就忍不住跺脚长叹。

猜你喜欢

诸侯国土丘卫国
按兵不动
屈原之死
登铜雀台
大地的影子
后山黄昏
卫国的生存之道
屈原之死
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对各诸侯国政治的影响
黄土丘上,谁家的水滴碎流年
弱国不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