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必要性

2015-09-10黄洪波吴小萱

人民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古镇建筑传统

黄洪波 吴小萱

【摘要】城市的发展与传统建筑的保护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传统历史古镇是中国城市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城市化建设中加强对传统古镇的保护愈发重要和紧迫。文章通过对传统历史古镇的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必要性,并尝试发现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化解之道。

【关键词】传统历史古镇 保护和重建 原真性 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传统历史古镇的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小城镇的自然地貌、风俗文化、民族特点、经济水平都差别较大,形成各具特点的城镇特色。这里我们讨论的传统历史古镇,主要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城镇发展过程,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风貌特点的“古镇”。这类古镇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遗迹、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如苏州的周庄、安徽的宏村等。

第一,传统古镇有着悠长的历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能够反映该地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以及建筑的风貌特点;第二,传统历史古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一些历史古镇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如贵州的千户苗寨;第三,传统历史古镇能反映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一样的自然风貌,古镇在适应这些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亦产生了不同风貌,如藏区的土库房;第四,传统历史古镇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大量的传统建筑风貌,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的景观形象,而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的融合统一,构成了传统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特征;第五,传统古镇的形成往往有其独特的功能特征,在文教、政治、军事、商贸、交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丽江古城是当时茶马古道重要的驿站。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价值

传统古镇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自发的,不同于现代城市有着统一的规划。现存历史古镇的建筑风貌并不仅代表某个时间节点上的建筑,还会有各个时期建筑风貌的并存,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不仅有明清时代的中式传统民居,也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欧式混搭建筑形态。但由于我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我国不同地方传统古镇的历史遗存也并不均衡。总的来说,明清以前的传统古镇建筑已基本消失,现存的传统古镇主要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这些古镇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传统历史古镇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往往会形成适当的发展规模。例如在南方以水路为主的地区,交通以人力的渡船为主,商品贸易以面对面的交易日常用品为主,因此街道的尺度规模较小,从而形成了江南古镇前街后院,下街上宅的建筑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形式逐渐取代了水路交通,这些依水路而建的小镇,失去了交通便利的优势,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传统历史古镇传承千百年,古镇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无不印着历史的痕迹,反映着当地城镇的历史脉络和人文气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很多还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使这类古镇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情特色。大多数古镇的建筑群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经过漫长岁月,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传统历史古镇在保护和重建中的问题

警惕以保护为名的商业开发。中国现代城市在建设中普遍面临同质化问题,各大城市在大规模扩建或改建的过程中,建筑形态和风貌丧失了本地特色,而传统历史古镇恰恰弥补了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城市所没有的韵味和美丽,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岁月。因此,在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各地都在大拆大建的背景下,保护传统历史古镇的紧迫性毋容置疑。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历史古镇的保护和重建过程中,需要警惕以商业开发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古镇保护,过度的商业开发可能会造成古建筑的二次破坏,甚至出现各类伪古建筑。

古镇中传统建筑格局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传统古镇的建筑格局,基本以商住合一、上宅下店、前街后店为主,街巷尺度比较适宜,从而形成了传统古镇丰富有趣的市井生活场景。但现代中国家庭趋于小型化,不再是大杂院三世甚至四世同堂的居住方式,小型的家庭结构对私密空间的要求较高,对家庭空间功能分区也有诸多的要求,这些是传统古镇所难以满足的。另外,传统古镇往往是因水运而产生的,临水而居,现代社会水运逐渐被公路、铁路所取代,现代生活方式要求较为便利的交通在传统古镇里实现也有难度。

传统古镇建筑在保护和重建过程中存在建筑技术问题。首先,中式传统建筑基本以砖木结构为主,而出于环保因素考虑,保护和重建过程中必需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其次,传统建筑修建的工匠、技师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大木工艺技术,在目前建筑院校比较缺乏传统建筑营造课程,从而造成相关技术人才紧缺。另外,因为对材料和技术的要求,导致保护和重建传统建筑成本较高,从而导致许多伪古建筑出现。

传统古镇保护和重建的思路和原则

在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各地都在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对传统古镇保护已经处于最紧迫的历史阶段。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审美疲劳,对传统建筑的集体记忆带着近乎本能的亲近和喜好,政府各部门也逐渐重视和强调传统文化建筑的回归等。在这些前提条件下,逐利而动的投资者们也看到这其中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推出各种特色商业街和文化旅游项目。但无论是何种项目,投资者们对投资的回报率的关注,远远大于真正意义上对传统古镇保护的关注。在这两者难以平衡时,往往会以牺牲后者利益为代价,保障其利润的回收。所以,经常会看到某传统建筑被破坏性拆除,代之以钢筋混凝土的假古董,甚至现代建筑的做法。随着这些有故事的建筑被拆除,也意味着一个城市的一段历史、一段记忆被抹灭。

解决原住民和传统古镇保护和重建之间的冲突。要转变观念,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问题,保护和重建是一个长期过程性行为,不是短期的大拆大建。保护历史古镇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既要保护原住民的权益,同时要让原住民在保护重建中得到实惠。只有保证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保留与发展,才能留住传统古镇精神层面的东西。

坚持“原真性”原则。“原真性”的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这里引申到传统古镇的保护和重建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建筑的物质实体上,构成建筑的各种元素,一砖、一瓦、一块木雕都尽可能保留其原汁原味的特征。二是指精神层面的,传统古镇的生活方式、业态、风俗等都属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隐性的东西共同构成传统古镇的特色。

强调传统古镇的地域特色。在我国传统古镇受民族特色、地域地貌、自然条件等影响,形成千差万别的地域风格。如川东的吊脚楼,川西的四合院等,我们在传统古镇的保护和重建过程中必须保留住这些地域特色,如果这些特色消失,那么古镇也就会失去了它的唯一性。

保留古建筑的多样性。不管是什么风格的建筑,只要有其历史意义和自身特点,都可以和谐并存,而不必强求同一种风格。这点可以从西方得到借鉴。例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之所谓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正因为其是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兰式和文艺复兴式等各种流派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杰作,尊重并包容所有一切有历史价值和流派的风格。

可持续发展是古镇保护和重建的要点。旧式商业街等传统环境不断为新的发展潮流所淹没。即使幸存的也已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新的环境在取代旧的环境的同时又很快被新时代的发展抛在后面。人们始终在面对新的没有记忆的建筑和城市,这些虽然满足了人们在物质功能上的需求,却无法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而小城镇传统商业街正好能够满足种愿望,人们希望看到的是自然的传统的物质环境和鲜活的传统人文、风俗的表达,只有这种原真性的物质和人文环境才能激起人们的感情联想,产生共鸣。任何博物馆式和过度商业化的保护更新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总之,城市的发展不能以割断历史为代价,这对过去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都是一种尊重和负责。我们不是强制性要求必须原汁原味、一成不变地对传统古镇进行保护,而是注重建筑和文化的传承,使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至于被淹没在由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森林中。对传统建筑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是不现实的,因为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城市是时间的艺术,我们不是单纯强调建筑的恒定不变,也不是简单否定建筑的发展,只要城市传统区域的传统功能基本不变,亦或建筑基地不变,那里所承载的文化历史氛围也会被人们一直接受。因此,传统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固然具有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存在价值,但保护传统建筑并不意味着冻结固定城市的发展步伐,或大量恢复已经消亡的传统生活场景,而是聚焦于保护即将消亡的传统文化、民俗特征,去重建一座城市的历史,去恢复人们关于古镇的共同记忆,同时不断补充城市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新内容。所以,城市的发展与传统建筑的保护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能满足城市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又可以不断促进城市形成独有的形象和性格。

(作者分别为四川美术学院讲师,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

责编/王坤娜

猜你喜欢

古镇建筑传统
同里古镇
少年力斗传统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清明节的传统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