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烛宝典》中的民间习俗

2015-09-10张重艳

文史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节日习俗

张重艳

提 要:《玉烛宝典》是一部记载岁时节令的书,记载了隋代以前从一月至十二月的民间习俗。隋代以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已经有了雏形,有的节日和风俗现在流传了下来,有的节日现在已经消失,还有一些现代的传统节日并未形成雏形。

关键词:《玉烛宝典》,习俗,节日

《玉烛宝典》是一部记载岁时节令的书,隋朝著作郎杜台卿撰。本书以一月为一卷,共十二卷。《尔雅》“四气和为玉烛”,《周书》“武王说周公,推道德以为宝典”,因此命名为《玉烛宝典》。本书全本久佚,幸运的是此书在日本有流传。清朝光绪年间,杨守敬在日本发现《玉烛宝典》钞校本十一卷,缺第九卷,后黎庶昌影刻辑入《古逸丛书》。日本学者依田利用的《玉烛宝典考证》(1840年,日本国会图书馆影印本)第八卷后有第九卷的极少残页。书中记载了隋代以前从一月至十二月的民间习俗,第九卷残缺不全,故九月的习俗不全。

一月

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放生鸠雀,《列子》、《孔藂子》有正月初一放生鸠雀的记载。张敖《地理记》记载,沛公刘邦当年为了躲避项羽,跳入井中,鸠在井边上鸣叫,追捕的人以为井里肯定无人,刘邦得以逃脱,故每年正月初一放生鸠雀。《风俗通》记载,刘邦建立汉朝后,还做鸠杖赐给老人,放生的风俗更加盛行。竹帖画鸡或斫镂五彩及土鸡。斩杀土鸡,在上面悬挂苇炭,旁边插桃符,百鬼都会畏惧。做两个桃人立在门两边。在门上画虎。喝椒柏酒,饮桃汤,服却鬼丸。正月初一早晨生吃鸡蛋一枚,称作练形,吃五辛菜,用以助发五脏气。忌讳打破器物。忌长子洗衣服,人们认为长子正月初一洗衣服会带来死亡的厄运。

立春那天,人们剪彩成燕子的形状,贴在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上。

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称初七为人日。家家剪彩或是镂金簿做成人胜的形状,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可以登高作诗。

正月十五日做膏糜祭祀蚕神。《续齐谐记》记载,吴县张成半夜起来,见宅院的东南角上有一个妇人,在向他打招呼。妇人说:“这里是你家的蚕室,我就是这个地方的神,明年正月十五,你要做白粥祭祀我,这样能够保证你家来年蚕桑大丰收。”张成照着做了,蚕桑收成很好。正月十五晚上将厕所打扫干净以迎厕神紫姑。据《异苑》,紫姑是人家的妾,被大妇妒忌,杀死于厕所,因此人们称她为厕神。迎接厕神实际上是为了占卜之事。

正月初一至晦日,人们都要聚会宴饮、渡水,士女湔裳,在水岸上酹酒,认为这样做可以躲过灾难。隋朝时人们只在朔日去河边浣洗,妇女湔裙,以躲避灾祸。

二月

二月八日是佛诞日。世人在此日巡城,魏以前,这个日子更为热闹,七日晚上便早开城门,人们早早起来迎接佛的到来。

二月,人们在屋顶上种戒火草,戒火草又名为慎火。

冬至一百五日后是寒食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介子推的。相传介子推和重耳逃亡到深山,重耳饿得快要死去,介子推割了自己腿上的肉做成食物给重耳吃。重耳复国,是为晋文公,却忘记了封赏介子推。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便派人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早已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起来。介子推隐居不出,晋文公听信小人之言烧山,以为这样介子推就能出来。不料介子推宁可烧死也不出。 因此后人寒食节不生火,只吃冷食度过。

二月上壬日,取道中土、井华水活泥涂蚕屋的四角,蚕神名菀窳。《搜神记》有如下传说,太古时,有人远征,家中只留了一个女儿和一匹马。女儿思念父亲,对马开玩笑说:“如果你能迎接我的父亲回家,我就嫁给你!”马脱缰就跑了,很快就把父亲接了回来。父亲觉得这匹马很奇怪,从女儿嘴里得知事情真相后,父亲剥下马皮在庭院中曝晒。女儿一边用脚踢马皮一边说:“你是一匹马,却幻想能娶人做老婆,这纯粹是自己找死!”话还没说完,马皮竟然竖起来,卷起女儿就走了。后来人们在大树上发现了这个女儿,女儿和马皮都化成了茧,因此世人都说蚕是女儿。

三月

三月以登临为美。

三月三日上巳节。郑地的风俗是在溱、洧两水举行招魂续魄的祭奠,手持兰草,摒除不祥。这一天百姓都到水边祓除洗浴。《续齐谐记》记载,晋武帝问尚书仲治三日曲水的含义,仲治说汉章帝时平原徐在三月初生了三个女儿,三天就全都去世了,村里人以为怪异,纷纷到水边盥洗,流水太多遂以流觞。晋武帝不满仲治的回答,贬仲治为阳城令。

四月

四月初八是浴佛节。此日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相传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在四月初八生下悉达多太子。太子刚出生就会走路,在走到七步的地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太子就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正当佛祖讲话时,突然天雨花香、九龙吐水。佛寺常于此日诵经,以各香浸水灌洗释迦牟尼佛诞生像,纪念佛之诞生,称为浴佛节。

五月

五月俗称恶月,所有的活动都围绕一个主题,即避邪除瘟。

百姓对夏至和五月五日这两个日子同样重视。四月蚕事结束,五月可以治丝。夏至和五月五日,戴五彩丝线,可以避免被兵器和鬼怪伤害,避免瘟疫。在门上挂长六寸宽三寸的桃印,桃印绘成五色。五月草深多露,不是出游的好时节。取兰草以便沐浴。门上挂艾草,以避免恶气。把百种草捣碎成汁,和上石灰,可以治疮,把繁缕菜烧成灰,可以治疥癣。五月五日可以取蟾蜍用来做疮药。由于屈原是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到了五月五日会把米放进竹筒,投进水里。后来人们包粽子,戴练叶、五彩丝,都与此有关。南方人竞渡,即赛龙舟。

五月是阴气和阳气交合之时,君子止声色,节嗜欲。不能晒床席。《异苑》记载,庾寔家经常在五月晒床席,忽然看到一个小孩死在席上,一会儿就不见了,后来庾寔家的孩子都相继死去。不能盖屋子,《风俗通》有“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说法。

六月

伏日食白粥。《世说》记载,郗嘉賔三伏天拜访谢公,虽然有侍婢扇着扇子,还是大汗淋漓,不堪暑热;可是谢公却在这种天气喝热白粥,晏然无异。伏天作冷饼,把饼下入水中,用椒姜末和酢调味,为冷饼。六月盛热,古礼则有颁冰。民间把瓜果等食物装进篮子,吊进井里,称之为鉴。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因此名为伏天,人们隐居躲避暑热。

七月

七月七日乞巧节。七月七日是民间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据《风土记》,晚上,人们把庭院打扫干净,摆放酒水瓜果,在席上撒上香粉,祭祀河鼓、织女。人们怀揣愿望,等到天际上有白气升起,便跪拜祈求发财、长寿、得子,但是只能祈求一件事情,不能同时祈求几件事情,三年以后才能说出自己的愿望。

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盂兰盆节出自《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见到亡母生饿鬼道中,很心痛母亲,便将饭菜拿给母亲吃;但是饭菜一到母亲口边,便化为火焰。目连把母亲所受的痛苦告诉释迦牟尼佛。佛祖对他说:你的母亲罪根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七月十五那天,应当为七世父母厄难中者,准备各种饭食、百味五果等食物放在盆中,供养十方大德。目连照着做了,母亲即解脱恶鬼之苦。目连对佛祖说:未来侍佛弟子行孝顺者,都应设立盂兰盆供养。

八月

八月初一日,用朱墨点小儿的额头,称作天灸,用来避免疾病。

八月旦做眼明囊。《续齐谐记》记载,邓绍八月旦到华山采药,见到一个童子拿着五彩囊采集柏叶上的露水,露珠圆润如珍珠。邓绍问童子这些露水有什么用途,童子回答说:赤松先生用以明目。因此后人在八月做眼明囊。

吃糜粥以助阳气。

九月

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宴会,佩戴茱萸,食饵,饮菊花酒,据说能使人长寿。

十月

十月初一家家作黍臛,祭祀祖先。做干饭,把麻豆羹泼在干饭上。

剪指甲选择良辰吉日,民众多在沐浴时剪指甲,然后包起来埋在屋内。据说有一种鸟,名为鸺鹠,又名忌欺,白天不见人,晚上出来捡拾人的指甲,能相其吉凶。此鸟叫则说明大凶。

十一月

冬至之日做赤豆粥,是因为《荆楚记》云:共工氏有子不才,冬至日死,成为疫鬼。他畏惧红豆,因此冬至作赤豆粥以祈祷消除灾祸。

南方冬天来得晚,此月采经过秋霜的芜菁、葵等杂菜做成干菜,以备过冬之用。人们还制作各种咸菜,北方九月即采菜作干菜。

十二月

十二月八日沐浴。在腊八(也称腊日)的前夜举行傩礼,这是用来驱鬼的一种祭祀方式。村里人忌打细药鼓,忌戴胡头,就是来自于这种祭祀的遗风。当天夜里会玩藏钩的游戏。相传汉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手拳,直到遇见汉武帝时手才伸展开来,但见手里攥着一枚玉钩。后人遂开始流行藏钩的游戏。

用豚酒祭祀灶神。灶神的说法很多,据说颛顼有个叫黎的儿子成为火神,后人称为灶神。《灶书》言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博颊。《杂五行书》言灶神,名禅,字子郭,穿着黄色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呼叫他的姓名则能避邪。《抱朴子》言,本月最后一天,灶神会上天报告人间的罪状。据《搜神记》,汉宣帝时,阴子方在腊日早晨看到了灶神,于是就跪拜,并杀了自家的黄羊祭拜灶神,他家自此兴旺发达起来,因此后人在腊八杀黄羊祭祀灶神。

除夕留宿岁饭。到了新年第十二天,把饭扔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认为能够去故纳新,除贫取富。或者是惊蛰雷鸣的时候,放在房屋的门窗周围,这样能使雷声远离。到了隋代人们就不这样做了,而是除夕那天把饭吃完,新年后也不会把饭扔在大街上。在屋宅的四角各埋一块石头用来镇宅,同时还会埋上七枚桃核,以此躲避鬼殃之害。

隋代以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已经有了雏形,如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即现在的中元节。其中有的节日和风俗现在流传了下来,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七日鹊桥会、九月初九重阳节,佛教节日如二月八日佛诞日、四月初八浴佛节,腊月祭祀灶神等等;有的现在已经消失,如三月三日上巳节。现代的一些传统节日在隋以前尚未形成雏形,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初二龙抬头、八月十五中秋节。

作者: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节日习俗
这些过年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写好春节的一个习俗
浅谈幼儿园体验式教学
浅谈白马人民俗风情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
原版动画片在体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