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瓜灯文化”进美术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2015-09-10文锋

新课程·上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人文素养审美

文锋

摘 要:非物质文化既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同时,更需要和值得传承和保护,尝试着把当地的“瓜灯”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带进美术课堂,奇迹发生了,“瓜灯”文化进美术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瓜灯文化;美术课堂;审美;人文素养

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每年对中秋都特别期盼,除了有好吃好玩的,最主要的是在中秋的前几天总有很多大人小孩来请我帮忙画“瓜灯”,忙得不亦乐乎,现在的我已经工作15年了,但那种满足于帮助别人的幸福感至今犹存,也许这就是地方性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吧。

2014年我校申报了市级课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借此东风,作为美术教师的我特意将我市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的“瓜灯文化”融入美术课堂之中,以星星之火之力慢慢引导学生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让更多的孩子也从中体会一下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越来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种说法是:非物质文化即优秀的传统文化,于是我尝试着将我市的“瓜灯”这一非物质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义务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我们更应传承、发扬。但是,从对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来看,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觉得传统文化离自己很遥远、缺乏起码的人文常识。于是我想从美术课开始慢慢融入当地传统的“瓜灯文化”,让学生与传统靠近。

一、在美术课中融入瓜灯文化背景

1.瓜灯是贵州省清镇市优秀的传统文化

瓜灯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的传统民俗活动。瓜灯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先民因为不堪忍受外族的残暴统治,决定在中秋之夜举行起义反抗,瓜灯就是起义的联络信号,谓“举灯为号”;二是南瓜多籽,象征着多子多福,人们在中秋制作瓜灯以祈福。

清镇中秋瓜灯节,始清末期就有史料记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活动兴盛。瓜灯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较大规模的文化现象。

瓜灯的制作方法是: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食用瓜(南瓜、金瓜),给瓜开一个口,把里面掏空之后在表面画图案,画好后用不同的雕刻(阴刻、阳刻)好了,就在开口处系上绳子(拱手提),里面放上蜡烛或小电筒,瓜灯就完成了;一件成功的瓜灯作品,要体现出“刻、镂、刮、挑、绘”5种工艺,“形、色、光、声、动”5个特色。雕刻作品主要以反映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如,“五谷丰登”“欢度中秋”等简单的文字图案,同时,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神话人物也在瓜灯上出现,如,“二龙戏珠”“百鸟朝凤”“嫦娥奔月”等等;甚至制作成多个瓜灯相连贯的完整的故事灯。

1988年,政府拨出专款经费,用以组织学生和爱好者参加展评,上千盏瓜灯列队游演。此后,年年举行中秋瓜灯节活动。

2.瓜灯的制作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有吃苦耐劳的生活经历,而瓜灯制作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有些学生为了作品的最终完成,忙得满头大汗也不肯停手歇一歇,有的甚至由于技巧不够,重新再来,没有一个学生半路停手。所以说,瓜灯绝不是单单教给一些简单的技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瓜灯制作可以提高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二、瓜灯文化进美术课堂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每年都在城区小学生中开展雕刻培训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校园,也走进了美术课堂。

参赛前非物质文化保护办公的负责人会请瓜灯制作的传承人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在观制作过程时发现是与小学美术中的绘画、适合纹样、镂空、雕刻等融为一体的有机展现,如果没有专业辅导,就让学生动手是很危险的。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掌握这门技术,我慢慢地试着将瓜灯的制作带入我的美术课堂中。如,在上五年级下册的《吉祥纹样》一课时我就会特意告诉学生,这样的图案很适合瓜灯主题;上四年级下册的第10课《玲珑剔透的美》时,我就会有意识地问:“这种镂空工艺品与我们当地的哪种艺术品相似?”学生就能马上联想到“瓜灯”,我也会顺势加以讲解;在上六年级的《肖形印》时,我会故意让学生体验雕刻的技术等。

三、瓜灯文化进美术课堂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在每年的中秋前夕学校都会选学生参加我市举行的瓜灯比赛活动。这种约定俗成也为学生学雕瓜灯搭建了展示平台,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要设计与自己的瓜的形状相符合的图案,设计好了再画到圆形立体的南瓜上,最关键的“刻”,稍有不慎就会使图案破损,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评互学,其乐融融。手的不断运动能促使大脑的不断思维,在这手脑并用,相辅相成的简单而又复杂的过程中,学生的心里得到满足,审美水平得以提高。

四、瓜灯文化进美术课堂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在2014年带20个学生参加瓜灯比赛,其中15个获奖,有一个平时很沉默、不爱说话的孩子,他是一个家庭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当主持人宣布她获得儿童组“二等奖”、奖金800元的时候,她高兴地流着眼泪说:“我能用自己的双手挣钱了!我能帮爸妈减轻负担了!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我要好好学习……”

每次比赛结束时评委(当地知名的文学艺术家)的点评环节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之处,因为他们会明白第一名好在什么地方,是立意,还是画工、还是雕工,评委都会一一作答,这样他们就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怀揣着对明年的憧憬,乐乐地离去。

当一个人对生活感兴趣时,他就会觉得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从而有信心去获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浓厚的兴趣丰富着心里生活内容,表现出积极个性。美术课本身就受很多学生的喜爱,让当地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瓜灯文化进入美术课堂更让学生喜笑颜开,因为这种无声的传统技艺能体现着学生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风格。当别人的和自己的那些技艺精湛的瓜灯展示出来的时候,那种惊讶、羡慕、新奇的感受很自然就流露出来了。这是任何理论描述与言语渲染都达不到的,运用这种有形因素形成的强烈感召力使学生充分领悟创造的魔力,这种激情会直接变成强烈的审美创造愿望。

瓜灯文化只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千万分之一,如果能让更多更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我们的美术课堂,那我们的课堂将何等丰富、多彩啊!因为我们都深知美育不仅仅是一项单一的教育,不是简单地教会孩子绘画、弹琴的技巧,更是对孩子启智的过程,引导孩子寻找美、发现美,把美渗透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美育教学。愿传统文化融进少年儿童的血液里,让人文素养根植于少年儿童的心灵中。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人文素养审美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