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阅读”,教师该做什么

2015-09-09谭培霞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全民阅读读物课外阅读

谭培霞

在课堂上,为什么有的教师风度翩翩,手里只有简要的教案,课件只有简单的几张,却能大道至简、不断生成?为什么有的教师镇定自若,敢于让学生提问甚至质疑,敢于让学生大胆言说、尽情展开,还能自信地直面踢过来的“任意球”?原因自然有许多,但有一个原因很重要,就是教师此前在阅读文本上下过功夫,从而对文本烂熟于心、了如指掌。

——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

《内蒙古教育》在2015年第6期刊登了李希贵先生的文章《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下)》,国家的倡导与推进,名师的引领与具化,触动了我的心弦。现就从一个小学生母亲的角度谈几点关于课外阅读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不同年龄要选择适合的不同读物。李老师谈到曾经对小学生做过的几次调查,每一次朱自清先生的名作《匆匆》,其受喜欢程度都是倒数第一、第二、第三。李老师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故事、历险记、童话等,非逼着他学这种所谓的名篇范文,他没有办法学好。看罢,我并不吃惊。因为儿子今年也正好六年级,他深深记得学习这篇课文时,跟我说:“这篇课文好难,老师用了三节课还没有讲完。我真不知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时,要绕来绕去。我们读来读去,还是读不太明白!”当时的我,还联系着朱自清先生的创作背景和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跟孩子做了交流。只是我没有批判性地看待教材,我一味地认为这么好的散文应该是经典,经典就应该积累。这是毋庸置疑的!我根本没有批判教材的些许意识。那么,在我们的读物推荐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成人执拗地将自认为好的作品塞给孩子,只想着“让你读”,却没想到这样也许会败坏孩子的胃口,孩子反其道而行之,变成“就不读”的不悦。所以当看到李希贵先生的文章后,我有点如梦方醒——特定的年龄阶段、特定的认识水平需要适合的读物和作品,包括教材。作为教师,可以推荐孩子读书后,适当做一些小调查。如果班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喜欢,这本书是否可以暂时束之高阁,以后再议?对名著也是这样。

荐读要巧妙,别以任务来驱动。在读物推荐时,我面对儿子同样遇到了尴尬。每个学期教研室小语组都要精心挑选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待期末考试进行简单测试,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推进阅读。我带着满腔的得意把这些书目推荐给儿子,并告知他这是经典,换来的却是儿子的不屑。有一次,他挑衅地说:“妈妈,不知道为什么,其实你把书放在我的床头,我看着觉得挺有意思的,可是一旦老师要求必读,我就不想读了。”我有点不知所措了。难道是家长和老师的态度“用力过猛”了,让孩子把阅读当成作业来完成了,把本该享受的过程当成了负担?从这以后,我只是和他尝试聊书,生怕自己的过度干涉,遏制了他的兴趣,生怕过犹不及。由于干涉少了,他便随心所欲了,甚至还会主动跟我介绍一下书的内容。遇到科普类的他总会摆出一副姿态要考考我,煞有介事地给我一个评价。我的经历是否能给语文老师一个前车之鉴?用“出声读给孩子听”和“聊书”的方式更能打动和吸引孩子。

摒除功利,执信阅读本真。尽管我放手了,可是我又觉得不甘心,因为他读书的速度很快,又没有“检测”。从考试中的阅读和作文来看,成绩提高并不明显。我的心里开始怀疑自己对他的课外阅读“不闻不问”是错误的。看过李希贵老师的文章,我有点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将课外阅读功利化了。我还是将阅读作为他提高成绩的砝码,还没有“广种”就要“厚收”,像我这样心态的家长不在少数,可这样似乎离阅读的本真越来越远了。看着孩子睡前必读书,有空就读书,其实我就已经应该窃喜了。我可以做的就是更多的时间跟孩子一起阅读,共同交流,陪孩子走得更远些。作为教师,每天是否也有一段光阴与孩子共读?如若是,一定会是孩子最美好的校园回忆!

书友的力量不可小觑。孩子都有自己的阅读倾向,这种差异在三四年级时就已显露。儿子喜欢读魔幻小说,我很反对。记得他四年级时,一个人在家读《魔灵禁地》时,看得正入神,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他居然给吓哭了。打电话要我立刻回家,说他害怕。回到家我翻开书一看,确实有一段描写极其逼真,如果想象力丰富一些,结合电视中的情景,着实瘆得慌。我要没收此书,他却一个劲地央求。也许越害怕越好奇,直到现在他依然对魔啊、怪呀的感兴趣,后来我知道原来是和他要好的几个书友喜欢看,他们常常要讨论。难怪!我执拗的阻止与小朋友的力荐相比,孰轻孰重?当然是朋友更有共同语言,在他的心里,妈妈是成人的眼光,接受不了新事物。我常常反思:读经典,可是孩子不喜欢读,怎么办?如何引导孩子分辨良莠?所以,一个集体,一个群体读什么书是可以很快“传染”的,教师一定要常常蹲下来了解学生在读什么,有时是需要教师“力拨千斤”“拨乱反正”的。

教师的引领能够让孩子品味经典的魅力。儿子五年级的时候,必读书目中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那是一个寒假,记得他匆匆地翻阅了一下,就将书搁置一边,极为不屑:“这究竟要写什么?一会儿写这儿一会儿写那儿的!”开学之后,语文老师以导引单的形式引领孩子逐个故事推进,不断地抛出话题:妞儿是不是秀贞的女儿,请从文中找出理由;秀贞的疯,究竟谁是祸首;请你续写秀贞和妞儿雨夜出走发生的故事;《我们去看海》中的男子究竟是不是小偷?你怎么看待《驴打滚》中的黄板牙?……

一个个话题,没有标准答案,有的是自己的判断、认知,能想象得到,课堂上孩子们各抒己见,陈述观点,那是个怎样“相击”“相荡”的场景啊!总之,儿子回家后就要主动与我交流“老妈,咱俩聊聊黄板牙呗……”我心里的那个美!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读书开始思考了,这不就是告别“浅阅读”的开始吗?

和孩子聊书,引导孩子在读书时驻足凝神,有所思有所悟,逐渐学会阅读。这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啊!我由衷地感谢致力于课外阅读交流的那些人师!

“全民阅读”目前还是一个愿景,只是“阅读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一定不会有错。回忆起多年前曾经在读《朗读手册》时,作者写到“美国第一夫人要给孩子读书到18岁”的内容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温馨的剪影——那是每一个家庭的窗户里映出一位捧着书为孩子阅读的侧影,那么美,那么美……

猜你喜欢

全民阅读读物课外阅读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全民阅读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培养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践行“全民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复合型文化场所:实体书店的立体化转变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