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好副职的“逆向思考”

2015-09-07丁华乾

红岩春秋 2015年8期
关键词:副职副手班子成员

丁华乾

《重庆日报》前首席评论员,本刊特约主笔。

近日,一位朋友告诉我,组织派他参加上级党校培训,培训结束时要每个学员答一份试题:怎样当好副职?大家的答案都惊人地一致:摆正位置不越位,干好本职要到位,坚持原则不缺位,团结同级不抢位,云云。朋友问我:你善逆向思维,这答案对么?我说,也对,也不全对。

应该说,上述考题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考题,几乎是每一位进入官场的副职干部都必须面对的。

此题之核心,始终都是围绕一个“位”字,实质是对一个“权”字进行辩论的。

这里,主考官的良苦用心,考生是感受到的,意在提醒副职摆正位置,支持正职,尽职履责,发挥好班子的整体效能。

然而,也有不少“考生”产生了“误读”,他们理解为:宁愿不出头,也不要强出头,宁愿跟在后头,也不要抢了正职的镜头,宁愿疏远下头,也不能得罪上头。

我认为,在一些地方,畸变的官场百态,有一个最明显的弊端,即培养了一批阿谀奉承、明哲保身、缺乏主见、不敢担当的副手。这种负能量,近年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是越来越显露了。一位昔日之“一把手”,因贪腐锒铛入狱后,对官场潜规则进行了深刻反省:我身边有七八个副手,异口同声叫我“老大”,实际上都是配角、木偶,我说啥就是啥,哪怕指鹿为马,他们也点头称是,导致我毫无顾忌,缺少监督,竟至于发展到滥用权力,直至玩完。这虽然有推诿责任之嫌,但也并不是毫无道理,颇能发人深思。

须知,官场即是权力场。每一个官场,都是一个权力生态。正常的权力生态是:权力分配合理,人人有权有责;权力相互助力、相互制衡。如果,仅仅把“一把手”,作为权力的“大抓手”,大小权力一把抓,事无巨细说了算,其余众多的副手就只是“泥塑的菩萨”,既不张嘴也不动腿,就不能实现权力的科学配置,更不能有效有序运行权力、制衡权力。

西方哲人说,“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窃以为,正确的办法是:“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班子内一定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班子成员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尊卑之分,没有亲疏之别,各自拥有一份责任和权力,这份责任和权力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 包括“一把手”在内的班子成员,在讨论重大决策时,都只有一票,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领导班子之上的特殊权力。“一把手”只能综合各位领导成员的意见,集中正确主张,形成集体决议。

同时,副职也要善于表达政治智慧,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和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上任命一个同志当副职,并不是让副职当“附庸”“哑巴”,目的是在正职的主持下参与科学决策、干好份内工作,当好参谋、助手,形成班子合力。所以,副职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独当一面工作。副职要当好正职与群众的桥梁纽带,倾听群众意见,及时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消除干群误会,办好实事好事。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正职因权力任性而头脑发热时,不仅要敢讲真话、敢吐诤言,还要善于表达,让正职听得进、能接受。发现正职滥用权力,有贪腐迹象时,作为班子成员不要以韬光养晦自居,故作高深、装聋作哑,要敢于谏言,善于批评,让正职猛醒,悬崖勒马。相信你的实诚,会让正职感受到的,终会理解你、感激你。

我以为,这样做,不是触犯了“以下犯上”的官场禁忌和潜规则,恰恰是班子内良好政治生态的表现。

猜你喜欢

副职副手班子成员
珍惜与维护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团结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班子成员分歧的类型、成因及分级管控机制
摆设
做官不识字
企业部门副职设置与管理研究
渭滨区检察院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当好副职也需“有一手”
二把手成功的6条定律
做副手有多难
基层班子成员相处共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