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青春电影美学研究

2015-08-28上官子晗

卷宗 2015年7期
关键词:电影青春

上官子晗

摘 要:随着全球电影产业不断发展,以青春为题材的电影逐渐成为电影文化主题类型的潮流。本文将运用电影美学分析系统对日本和美国地区的青春电影的故事层面、思层面以及特征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青春电影的 “思”性观照,探讨青春电影存在本质的价值思考。

关键词:电影;青春;电影美学

“青春电影”一般是以青少年成长经历或校园生活为题材和表现对象,对象多以年轻人为主,具有鲜明的青年文化性的电影,甚至电影作品的编剧、导演、演员都是有青年人来完成。这青春电影从各个方面展示了青少年这一亚文化群体的教育、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引起社会关注。青春电影从某一定程度上触及到处在成长躁动期青少年的独特个性、叛逆心理以及梦想,进而表现校园语境中的“微观成人世界”。

1 故事层面

青春电影故事层面体现在故事情节设计上,影视作品中主题、人物和环境都必须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故事情节一定程度上为电影作品提供完整的艺术世界。青春电影故事情节设计不容小觑,往往编剧在创作剧本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故事本身跌宕起伏,又需要考虑青春电影最重要的元素—浪漫,故事表现主要以纯美爱情、朋友情谊、青春励志等。青春电影故事层面都带有地域特色,不仅反映地域风俗人情,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域特有的青少年教育成长问题的思考。

关于青春电影中纯爱青春最早是由日本传过来,《情书》、《四月物语》、《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等作品都是日本纯爱题材电影典型。影片大都采用倒叙叙事手法展开一段己经被尘封多年的爱情故事。勾起观众对于青春的丧失感,并引起观众的怀旧心理,从而得到观众的共鸣。叛逆和迷茫的青春又是日本的青春电影的一种呈现方式。每个人进入青春期后,似乎都会有一段叛逆和迷茫的时期,《坏孩子的天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燕尾蝶》等都表现了当代青少年叛逆、暴力和迷茫的一面,从而促使社会更加关注了青少年犯罪这一特殊群体。日本青春电影在表现叛逆和迷茫的青春这一题材时,采用白描的手法,将这一群体病态的生活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具有非常强的冲击力,从而引导人们加以反思。

个性与反叛类也是美国青春电影故事情节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青春期本身就是人生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极不稳定的,青少年的人格还未定型,思想判断力不成熟,家庭教育、社会化境、青少年亚文化等因素中的消极层面都有可能成为导致他们走向颓废和叛逆的诱因。《大象》的故事来源于一场真实的校园枪击案,导演用平静客观的情绪来对整个事件做一次简单描白式的展现。电影虽然没有点明他们为什么行凶,但我们能从冷静的镜头中看到他们的孤独,迷茫甚至对生活的一种麻木状态。而身边人的歧视与疏离,也许是他们放弃希望的而选择毁灭的原因。因此关注此类问题的青春电影,也相应地让人们看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另一面。

不管青春电影故事层面编排得多么跌宕起伏,故事背后所反映的仍然是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对于青春电影,部分青少年能够从中获取积极的信息,某种程度上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得到观影的愉悦感。但是也有部分青少年因为缺乏正确引导,他们往往比较容易吸收到青春电影的消极负面信息,从而引发一些不良的行为。所以,编剧在整个故事层面编排中有责任心,除用青春故事来引起社会对青少年问题的关注,重要的是正确地引导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2 思想层面

思想层面就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态度。新时代背景下,青春电影在思想层面上有了很深的拓展,青春电影所呈现的内在审美觀念也具有积极向上的影视审美意义。

(1)日本地区青春电影对青春矛盾心理的探究

在青春电影主角理念里,对所有的消解必然导致对事物不满的反叛,因而叛逆成为青春电影不可缺少的历经阶段。日本地区的青春电影大都呈现出一个“叛逆”的青春形象,但是影片在思想层面上是给予宽容和正视。说起“叛逆”都会想到冒险、暴力、违反体制等。在青春电影中,反叛往往是导演常用的电影策略,青少年用无所谓的生命态度和对性与暴力的狂热追求来反抗内心的不满和体制的束缚。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星野用他的自信与骄傲保持着自身完美,影片中的青春形象努力进行自我审视,渴望用自身的力量追求他们所认为的最大价值。青春形象的生成标志着青春内涵的成熟和成人仪式的开始。

美国青春电影对人生价值归属感的追求

孤独与迷茫是美国青春电影中惯于表达与展现的艺术主题,《舞出我人生》中主人公斯肯尼以生命的代价试图向他人证明自己有足够胆识和决心去融入特定的舞蹈圈子;不行的遭遇恰恰是过度自我与急切求群迷茫的反映,也是对一种平衡制约方式的诉求。《大学生》中汀琦以忍受会长的长期欺骗与侮辱为代价以赢得女生联谊会的认可,不过是其满足自我私欲而打出的幌子,自我的放弃并不能够成为青少年追求价值归属感的等价交换条件,保持自我的张力是寻找群体归属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开放的自我不是俗常的欲念激醒,应是内心本真的自我在开放的状态下向大千世界敞开自己。”[1]高度自觉性应成为青春个体呈现的内容,独立人格前提下通过自我意识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是自己个人的一项毕生都有待于完成的工程来关心和从事,而不是随时随地向他人和世界敞开,放弃自己的努力而指望外界的援助和同情。”。[2]

3 特征层面

特征层面是电影作品的所表现的独特风格,是可以通过对影片的欣赏与分析感受到的。

( 1) 日本青春电影在影片叙事上的沉默

日本青春电影的一个风格就是语言的简练。人物在影片中不到万不得己的情况人物是不会开口的,反而大多是以肢体语言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这种“沉默”的表现方式可以突出常常被观众忽略的细节。影片《六周奇迹》中男女主人公在影片中的对白很少。影片大部分镜头表现的都是葱郁绿色和淅沥沥的雨声,因为往往绿叶和雨水能表现出爱情的意境美。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沉默反而能精确表达出复杂人物关系和难以言喻的情感状态,而表现出此时无声胜有声艺术效果。

(2)美国青春电影的“狂欢”风格

在美国的青春电影中,利用风趣幽默的形式来凸显青春主体存在的特定价值,可谓是畅快淋漓和耐人寻味的。往往青少年更倾向于反对约束、违反体制,而社会体制也在努力的解除破坏性的力量。因此美国青春电影体现出了“狂欢”释放的风格,用一种乐观和幽默的心态,获取心理的安慰和精神上超脱。

4 结 语

青春电影,嫣然已经成为电影文化主题的一个潮流,也是导演热衷的一个题材电影。青春电影在美学上的表达,也是具有与典型的范式,在故事层面、思想层面和特征层面三个层面都有不同的内涵。在新世界背景下,青春电影和其他类型电影都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体,但是其他类型电影相比青春电影在商业诉求上和电影市场上就显得差强人意,难以处于有利地位,青春电影如若在未来能更好的发展需要抓住重点,把握好影片传达的信息与受众群体需求的有效契合点。

参考文献

[1]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唐朝晖,方达.青春电影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2.

[3]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76

猜你喜欢

电影青春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