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5-08-22张杨蒋赫辉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205

商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机电产品测算贸易

张杨,蒋赫辉(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205)



中韩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杨,蒋赫辉
(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205)

本文采用垂直化专业指数对新世纪以来中韩几点产品内贸易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除2012年外,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品并不显著。进一步实证了影响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对外贸易依存度、人均工资比、资本劳动比与中韩产品内贸易水平都显著正相关关系,意味着对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水平具有促进作用。而贸易规模与产品内贸易成反比,这一结果与近年来中韩机电产品;贸易的事实相一致。

产品内贸易、机电产品、垂直化专业指数

近年来,中国正在以加工贸易的方式介入到世界各国的产品内分工中,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品内贸易也快速的发展起来。中韩两国建交后经济关系密切,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贸易方式及结构亦逐渐发生改变。双边贸易额从2005年初次突破千亿(1119.28亿美元)到2013年的2742.38亿美元。其中,2013年中国对韩机电产品进口额为1218.1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66.54%;中国对韩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01.9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06%。机电产品成为中韩贸易的主导产品。而两国贸易模式也从产业间、产业内,逐渐向产品内发展,且比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两国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水品,找寻形成其形成的原因及因素对两国贸易的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产品内贸易一直是国际经济领域研究和探讨的热点。一是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研究。Hummels等(1998,2001)从国家和行业角度的VS对OECD的十个国家22年的产品内贸易和产品内分工进行测算发现,除日本外之外,OECD国家VS值在1968-1990年间稳定增长,且国家间的比值不同,大国VS值小;相同国家不同行业的VS值也呈现不同[1][2]。Deardorff (2005)在不同投入产出系数下,研究产品内贸易对产品结构、生产方式的影响[3]。卢锋(2004)研究发展中国家机电产品内贸易是中间部分产品从国外进口,在国内组装加工。成品销往国外的贸易过程[4]。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借鉴了Hummels(2001)等人的计算方法,将投入产出表和UNComtrade的贸易数据结合,对中韩不同行业的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测算[5]。黄廷(2007)依据产品内贸易条件,对中国和美国的8个典型部门的产品内贸易进行分析及描述其变化趋势[6]。高越(2004)通过加工贸易特点及进出口比重,用近似替代方法对垂直专业化进行测算和回归分析[7]。王京奇(2014)对的研究,在机电产品贸易的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计算出机电产品的垂直专业化指数来测算中日机电产品贸易水平,并分析了中日机电产品的竞争力水平[8]。刘利民(2011)使用VS方法对我国1992~2007年不同行业内产品内贸易水平测量表明,我国产品内贸易水平发展速度较快,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服务贸易处于发展前列,呈上升趋势[9]。

二是产品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的研究。Athukorala、Yamashita(2006)通过计量模型,从制度和非制度因素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垂直专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0]。夏平(2007) 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其影响因素分别是外商直接投资、产品结构、市场规模[11]。杨佳艺(2008)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中美不同产品产品内贸易,并建立计量模型找出影响中美产品内贸易水平发展的因素[12]。李红燕(2009)认为影响中日电子产品产品内贸易因素分别是产品生命周期、市场规模、劳动力差异[13]。夏明国(2009)选取了15年中国和其他2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产品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数据,并对影响我国产品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地理人口因素以及产品结构是影响我国产品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14]。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产品内贸易的总体研究上,对于区域的、细分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研究,特别是中韩的机电产品内贸易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韩机电产品面板数据,运用垂直专业化指数(VSS)测算中韩两国的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水品。然后,进一步实证分析两国产品内贸易的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一、中韩机电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中韩两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由2000年的345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354亿美元,增长近7倍。其中,出口额由112.92亿美元增加到900.70亿美元,增长约8倍;进口额由232.07亿美元增长到1453.3亿美元,约增长了6倍。而机电产品贸易又构成两国贸易的主导。2000年,中韩机电产品进出口额为137.02亿美元,占全部商品贸易总额39.77%;2014年,中韩机电产品进出口额为1830.35亿美元,占全部商品贸易总额更上升到77.76%。14年间增长了13.6倍。其中,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27.77%增长到2014年的58.23%。进口比重由2000年的31.87%到2014年的84.07%(表1)。

表1 2000~2014年中国对韩国机电产品贸易统计

从两国机电产品贸易中可知,中韩机电产品贸易长期逆差,且与贸易总逆差变化趋势一致。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中韩两国机电产品贸易逆差占比很重。以2013年为例,中国对韩国贸易差额达到919.08亿美元,而机电产品的贸易逆差为716.17亿美元,占总逆差的78%,这意味着中韩两国机电产品贸易逆差已远远超过其他商品。第二,中韩机电产品的贸易逆差在2013年前持续增长,近两年稍有回落。2000~2013年,中韩机电产品贸易逆差额从42.6亿美元增长到716.17亿美元,增长了16.8倍(图1)。

图1  机电产品逆差与总逆差趋势图

二、中韩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水平测算

(一)概念的界定及测算方法

(1)产品内贸易。

Hummels(2001) 定义了产品内贸易的三个条件:一是至少有两个生产环节在生产的每个产品;二是有两个或更多国家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参与生产;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使用进口中间投入品,并且将生产出来的产成品用于出口。其中第三个环节最为重要,Hummels认为,一国生产的产品如果只是在国内销售,那么就不算是产品内贸易,产品被用于出口了,产品内贸易才算发生。Feenstra和Hanson(1997)认为只要满足前两个条件的贸易都视为产品内贸易[15]。而本文所讲的产品内贸易采用的是Hummels等人提出的定义。

(2)机电产品

指机械产品和电气设备的总和。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四大产业的产品。而在计算产品内贸易的零部件贸易额估算参考Jane T.Haltmaier对零部件分类方法[16],以及利用SITC分类标准下机电产品的零部件分类表。

(3)产品内贸易水平的测算方法。

主要是采用国内学者计算垂直专业化水平的一般方法:先计算中间产品的进口比例,再计算出口中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比例。产品内贸易程度的测算包括VS指数和VSS指数。VS指数是测算进口中间产品投入生产并用于出口的价值;VSS指数是VS值与总出口的比。本文将采用上述方法对中国机电产品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

(二)产品内贸易垂直专业化指数模型及数据来源

(1)模型介绍。

本文将Hummels(2001)等人的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并且参考了平新乔(2005)对垂直专业化比率(VSS)计算方法[17]。在此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表以及有关数据,测算中韩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程度。假定国民经济中包含n个行业,MIi表示i行业进口的中间产品,Yi表示i行业的总产出,Xi表示i行业的总出口,由此我们得出:

其中u=(1,1,…,1),AM为进口系数矩阵,XV为我全系数矩阵。上述公式转换为:

AD为国内消耗系数矩阵,则,A=AM+AD

A代表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2)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投入产出表数据:中国统计局对投入产出表数据的统计每5年编制一次,并不是逐年编制,所以,本文采用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以及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所以为了计算VS值和VSS值,其他年份采用近似替代的方法。这几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都是42部门的,将行业提出不完全行业汇总成同一行业分类,作为机电产品的中间投入主要分类在四大类里面(表2)。

表2  国民经济行业与SITC分类号码对照表

进出口数据:为了得到连续年份的VSS数据,还需要每年中国对韩国机电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其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并按照SITC.Rev.3对贸易数据进行汇总。当处理数据时,将选取的进出口数据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重组,汇总成与投入产出表行业相同的数据。因此要对已选定行业的进出口额依照SITC.Rev.3的统计数据重新进行计算,转换方式(表2)。

(三)中韩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程度测算结果及分析

(1)测算过程及结果。对机电产品VS值的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韩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程度的VS值

计算VS与总出口的比,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中韩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程度的VSS值

(2)测算结果分析。由表4可知:整体上来看,中国对韩机电出口中产品内贸易程度不断降低,从2000年的18.49%下降到2014年的6.72%。14年里,中国机电行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平均值达到了14.56%,说明中国在参与产品内贸易程度上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由图2可以看出,除在2012年VSS值出现一个突变点外,2000~2014其余年份中韩机电产品的VSS值基本上保持平稳发展趋势。而造成2012年突变点产生的原因是因为,2012年中韩的双边贸易出口额相比于去年仍平稳上涨,但是在中韩机电产品的额上,却发生大幅度下降,由2011年的401.67亿美元下降到166.50亿美元,贸易额直接下降了235.17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的大幅下降也导致了机电产品出口VSS值大幅度提升,而在2013年又机电产品的贸易额又上涨到501.99亿美元,所以机电产品VSS值又回落回数轴下端。

三、中韩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图2  中韩机电产品VSS趋势图

通过垂直化专业指数分析可知,近年来中韩机电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其产品内贸易保持在一定水平,但却是逐年降低的。这一变化趋势必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许多研究者已有的对于产品内贸易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经验分析可知,其影响因素始终受到需求因素、规模经济、要素禀赋条件、贸易规模及市场开放程度的影响。本文以垂直专业化指数法测算的中韩机电产品的产品内贸易水平的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

(一)影响中韩机电产品内贸易的因素

(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除技术以及要素禀赋差异外的决定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两个国家的市场规模越大,企业就可以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可以促进两国产品内贸易的水平。规模经济越大,产品内贸易水平越高。本文用两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算术平均值来描述。

(2)人均工资比。相对工资比例表示技术差异和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中国相对工资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购买能力也就相对提高,就会对同种商品需求和生产的提高,从而促进了产品内贸易的扩大。用两国人均工资比来表示。

(3)资本劳动比。资本劳动比代表了要素禀赋差异。Jones(2001)认为H-O模型中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产品内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Zeddies(2007)也认为资本劳动比的差异有利于生产分离,即差异化导致分工的深化,促进产品内贸易水平的发展。但是Yeats(2001)却有不同结论,认为要素禀赋差异过大,会对产品内贸易起到反作用。

(4)贸易规模。贸易规模就是指对外贸易的进出口规模,即国内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会使得出口增长。而出口贸易额越大,单一产品的出口集中度越低。同时,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将带来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引导和提供技术创新方向与条件,从而会改变原有的产品内贸易的格局,特别是机电产品。另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使产成品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多,而产品内部零部件的贸易增长小于产业内贸易,这将导致产品内贸易水平的下降。因此,贸易的规模会对产品内贸易产生相反的影响,即规模越大,产品内贸易占比反而相对减少。

(5)市场开放程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贸易额与GDP之比,表示某一区位可转移生产要素流动所受到的限制。反映了外国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各种生产资料在本国范围内被允许进行的交换活动的开放程度。市场开放度与贸易成本呈反比,越是开放度高的国家,商品生产的不同产业链环节越容易转移,从而推动产品内贸易的扩展。

(二)中韩几点产品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

1.模型与样本数据

(1)模型的设定。根据以上影响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发展的因素,并结合国内外研究建立回归模型:

其中,VSS代表产品内贸易程度,是模型的被解释变量;SCA代表衡量规模经济程度;YCD代表市场开放度水平;TRADE代表贸易规模;RWG代表人均工资比。RKL代表资本劳动比。

(2)样本数据说明。采用2000~2013年共13年的数据。其中,被解释变量VSS是根据投入产出表数据以及联合国数据库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出。解释变量有SCA、YCD、TRADE、RWG以及RKL。SCA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WDI),YCD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和世界银行数据库(WDI),TRADE数据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RWG来自中国数据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韩国数据来自韩国统计局。

2.模型回归及检验

表5 OLS模型结果

(1)模型回归。考虑到时间序列中存在异方差现象,对变量取对数,分别记为LNVSS、LNTRADE、LNSCA、LNYCD、LNRWG、LNRKL。利用Eviews7.2通过OLS对2000~2013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来看,SCA的P值(0.2326)过大,未能通过检验。因而剔除SCA后OLS再次回归结果(表5):

根据回归结果,得到以下模型:

从模型拟合程度的结果可知,F统计量为3.4854,小于给定5%的水平下的临界值。

(2)单位根检验——ADF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使用单位根方法检验变量LNVSS、LNYCD、LNTRADE、LNRWG、LNRKL的平稳性,本文应用利用Eviews7.2做单位根ADF检验,ADF检验的选项取包含截距项、趋势项以及滞后阶数(表6)。

表6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3)协整分析。从表6表明,LNVSS、LNYCD、LNTRADE、LNRWG、LNRKL各变量时间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都不平稳,但是它们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所以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对回归模型残差序列E做ADF单位根检验(表7)。

表7  残差序列ADF检验结果

残差序列E的ADF值为-6.027621,可以认为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证明该模型揭示了变量LNVSS和LNYCD、LNTRADE、LNRWG、LNRKL之间的关系。

3.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计量实证可知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规模、资本劳动比以及人均工资比是影响中韩机电产品的产品内贸易水平的主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根据模型回归结果可看出,对外贸易依存度(YCD)、人均工资比(RWG)、资本劳动比(RKL)与中韩产品内贸易水平都呈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YCD、RWG、RKL对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即YCD、RWG、RKL每增加1%,产品内贸易程度水平分别上升 10.881%、7.4754%、7.0714%。其中YCD是影响产品内贸易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2) TRADE对产品内贸易水平具有负相关性,即随着贸易规模的上升,使得产品内贸易水平下降,TRADE每增加1%,会使中韩机电产品产品内贸易水平下降6.7948%。正因为近年来中韩机电产品贸易量逐年增加带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的逐渐下降之一趋势是相符的。

而要提高中韩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首先,加深对外开放程度和减少要素流动成本,提高两国直接投资水平。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产品内贸易的发展。同时还加快了技术外溢效应,不断实现产业内生产技术的攀升。其次,深化两国机电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分工水平。产业链的延伸有利于分工的细化和加深参与程度,必然导致产品内贸易的深化和发展。此外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还能增加机电产品加工、生产的附加值水平。最后,可以通过提高中间产品国内采购率,促进产品内贸易发展和提高机电产品的竞争优势。我国在中韩机电产品贸易中进口的零部件明显大于出口,所以有必要提高我国中间产品的国内采购率。在产品内贸易中,韩国多数使用本国企业生产或者是从国际市场上采购的中间产品,而中国致使从事机电产品的组装接工。提高了中国机电中间产品采购率,这样就可以从原材料、中间产品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附加值。且提高我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带动机电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机电产品和产业的竞争优势。

[1]Hummels,D.,Dana,etal.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trade[J].Economy Policy Review,1998(6): 79-99.

[2]Hummels,D.,RapoPort,D.and Yi,KerMu.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e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75-96.

[3]Deardorff Alan V.A Trade Theorist’s Take on Skilled-labor Outsourcing[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5,14(3):259-271.

[4] 卢锋.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季刊,2004(4):56-81.

[5]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与中美贸易关系.CCER Working Paper,2005(5):1-36.

[6] 黄廷.中美制造业的产品内贸易条件分析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68):65-68.

[7] 高越.垂直专业化分工:分工基础、分工利益与中国的实践[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4.

[8] 王京奇.中日机电产业的产品内贸易研究 [D].浙江:浙江大学,2014.

[9] 刘利民.产品内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10]Athukorala,P.C.,Nobuaki Yamashita.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integration:East Asia in a global context.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6(17): 223-256.

[11]夏平.中国中间产品贸易分析——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12]杨佳艺.中美产品内贸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13]李红燕.中日产品内贸易研究——以电气及电子类产品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4]夏明国.我国产品内贸易决定因素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11):36-37.

[15]Feenstra,R.C.,Hanson,G.H.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and Impact of Trade and Technology on Wages:Estimates forU.S.,1972-1990.NBER Working Paper No.6052,1997:1-51.

[16] Shaghil Ahmed,Jane T.Haltmaire.China’s Role Engine and Conduit of Growth.the Trade Conference,Washington,2007.

[17]平新乔.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中美贸易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2005(5):12-14.

(责任编辑:罗蕾)

Research on the Intra-product Trad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etween China and ROK

Zhang Yang,Jiang He-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Hunan 410205)

In this paper,the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dex within the China-ROK trade points is calculated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addition to 2012,the VSS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is not significant between China and ROK,and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impact on China-ROK's intra-industry trade are attributed to the foreign trade dependency ratio,per capita-wage ratio and capital-labor ratio,which are all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mean that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level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in the trade has a promotion effect.The scale of trade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fact that 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act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trade in recent years.

intra-product trade;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share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F752.731.26;F764

A

1008-2107(2015)06-0070-07

2015-09-15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金砖四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2011GXQ4D068),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院士工作站运行管理模式、绩效评价研究”(2014RS4086)。

张杨(1977—),男,湖南醴陵人,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蒋赫辉(1993—),女,辽宁盘锦人,湖南商学院国贸1102班学生。

猜你喜欢

机电产品测算贸易
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输电线路附着物测算系统测算功能模块的研究
贸易统计
(T)-可测算子迹的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