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四个“结合”

2015-08-21杨小军何京玲

老区建设 2015年1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隐性教育结合

杨小军+何京玲

[提 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关键在于优化教育方法,做到四个“结合”。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做到这“四个结合”,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隐性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杨小军(1976—),男,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何京玲(1980—),女,湘潭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湖南湘潭 41110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校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探究”(湘教通[2014]247号);湖南省教育规划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XJK014CDY013);湖南省教育规划项目“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微”路径探究”(XJK015BDY009)

所谓生态文明教育,是指为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旨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大学生作为高文化素质和觉悟的群体,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和创造者。大学生环境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

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能力和品德等方面得到发展的有形的教育。生态文明显性教育是指通过开设生态文明必修课或选修课而进行的课堂教育。[1]通过课程学习,集中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生态文明基本理论,以生态文明观武装头脑,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当然,显性教育不只局限于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例如,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进行生态科普教育、生态法规教育,组织节水、节电环保等宣传;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征文、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多类型的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定期邀请校内外公益人士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学术报告,加深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与把握;通过举办话剧演出、文娱晚会、书画创作等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利用时尚、情感与艺术元素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显性教育多采用灌输的方法,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所授内容往往难以为受教育者接受,且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还有,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和冲击而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特别是网络上充斥着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对显性教育的挑战更加严峻。为了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在开展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显性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的隐性教育,通过隐性教育来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把两者结合起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隐性教育的概念源自隐性课程。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教育生活》一书中提出“隐性课程”。他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受到的影响,不只是来自正式的课堂,还能从学校生活中获得态度、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在国际课程理论研究中,“隐性课程”已经成为公认的教育术语,并且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拓展,与之对应的出现了“显性课程”,扩展而提出了“隐性教育”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通过环境氛围、人格魅力、情感沟通、人文关怀等使受教育者由非认知心理获得教育性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是在心理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其中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为非认知心理因素。隐性教育主要经由人的非认知心理发生作用,没有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参与和促进作用,显性教育就不会转化为人的自觉认识,也就不会有相应的实践活动。所以,隐性教育更有利于个体自觉地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增强价值观内化的主体性。更为重要的,隐性教育对人的影响主要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而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刻内容和精神实质主要是价值性、规范性的理论体系,因而,生态文明的传播可以通过隐性教育得到实现。具体来说,从校园整体出发,根据学校地形地势、原有建设基础进行统筹规划,坚持平面绿化美化和立体绿化美化相结合,校园绿化美化与室内绿化美化相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将大学校园打造成绿意充盈的生态示范区。完善校园人文内涵标志的设置与命名,道路、楼宇、绿化等功能区的路标指示说明,环保标语牌和宣传警示牌,制作校训、学风、教风、学院精神告示牌,使生态文明的要素和理念渗透到校园建设各个环节。此外,充分发挥大学教师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榜样力量。大学教师的生态认知、生态观念能以无形的力量影响大学生的生态行为和习惯,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相对于显性教育来说,更具有持久力和影响力。

二、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

“传统教学手段”是指以书本为中心,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一种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具有教学成本低,简单方便,便于双向沟通交流的特点和优势。[2]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国内高校开始纷纷开设各类有关生态环境的课程。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教学的必修课,在目前课程体系缺少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情况下,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目前进行生态教育的有效手段。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尤其要讲述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及其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思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结合教材内容探讨马克思生态环境问题本质的论述及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出路的思考,等等。

所谓“现代教学手段”,是指采用包括多媒体、网络、QQ群等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多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湘潭大学从开设环保概论课程以来,一直采用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思政教研室集体备课,结合大学生教学的特点,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小组讨论、撰写科研论文等形式,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互动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也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当然,现代教学手段也有不利于双向交流、不利于个性化教学等弊端,因此,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例如,课堂教学既要采取传统的黑板板书方式,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克服它们各自的缺点。当然,现代教学手段的方式和方法也要不断创新,要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通过采取校园论坛、官方微博、人人网公共主页,建立飞信群、QQ群、微信群等互动平台,第一时间为学生送达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成果,督促学生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

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理论产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环境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性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也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使生态文明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在实践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仅把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告诉大家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激发参与热情,形成参与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并最终促成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实践行动。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本质是使受教育者将自己所掌握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落实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上。正如英国环境教育顾问约翰贝尼斯所说的,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教育。这里所谓在环境中进行教育意思就是要在环境保护中学习,在环境保护中参与,在环境保护中行动,环境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环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3]

环境问题涉及社会各领域,大学生在实践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高校应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社区、工厂和大自然,甚至污染区域中实地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认识环境破坏的根源,亲自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当中。同时,高校也可引导他们在校园内对空气质量、水资源浪费情况、交通噪声危害等方面进行测定和调查,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形式提高其对生态文明的认同程度。此外,高校还应主动争取生态环保部门和教育部门的专业指导,联合建设生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为他们实地考察与参观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同时,高校应积极搭建科研基地,鼓励大学生围绕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进行科研,支持他们针对这一主题进行专门的科研立项、申报课题,最终将科研成果反馈社会,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生态文明发展进程。[4]

四、他律与自律的结合

社会的道德秩序规范是他律与自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他律与自律各有其独立性,不可混淆;另一方面,他律与自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他律是自律的制度基础。他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必须执行的规范和行为,他律为人们树立了明确的行为标准和规程,告诫人们哪些可以为,哪些不可以为。自律是他律的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自律是人们在良好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他律的实施要卓有成效,就必须把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和监督变为自觉、自我约束的过程。[5]可以说,没有自律,他律就形同虚设,他律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生态文明教育的他律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保证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来说,一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态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将生态教育和生态保护的成效作为各类评估、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二是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架构,完善领导机制及工作机制。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生态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和指导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包括制定总体的教育规划、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师的生态教育培训和进修等;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责任到人,领导、管理、协调各级机构切实落实中央的相关文件精神,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配套的各项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三是学校要将学生参加生态文明教育的状况纳入到对学生个体素质测评和评优评奖中,通过建立奖惩机制,从而有效激发广大师生自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

在他律过程中,学生是外在的、被动的接受监督和规范的对象,而在自律过程中,学生却成了自我约束、内在的、自由的主体。因此,应当在他律的前提下加强自律,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制度内化为个人的具体行动,自觉地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很多受教育者在公共场合下能够自觉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而在缺乏外界有效监督的情形下,环境行为和习惯则容易忽视。这表明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者内在自觉的促使,没有使外在监督变为内在行动。对于这样的问题,一方面需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监督和约束,强调生态文明教育的他律,另一方面也要更重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动力所产生的作用,把受教育者内在素质的提高作为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如何把外在的他律转化为自律呢,最重要的是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载体,把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把生态文明教育与爱国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素质,促进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并并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杨世宏.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2]周晓阳等.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3]李艳娜,李朝晖.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特殊意义与实践方法[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6).

[4]吴璇,杨小军.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J].老区建设,2015,(2).

[5]神彦飞.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J].工会论坛,2003,(6).

[6]虞强.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责任编辑:刘忠林]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隐性教育结合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