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与合作

2015-08-16何文清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理念

何文清

摘 要 新课标的实施,对中小学数学教学影响巨大。其中在创设情景、渗透学法、关注过程中,使学生乐学、会学、要学,力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创设悬念、发展思维、开放课堂中,要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空间、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找到探索知识的来源,从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在对问题设计、思考与解决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构建、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其关键是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课题是载体,教师是参谋,发展个性是目的,拓展知识是潜能。

关键词 新课标 新理念 课堂教学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31-02

随着时下新课程的纵深推进,数学老师们紧紧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改革理念,边学边教,边教边思,不断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教学方法、风格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如何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信息,他们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他们才能乐学、好学、要学,才能主动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主动与同伴互相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和摸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寻求适合学生特点和课标要求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课堂教学新路子。

一、在创设情景、渗透学法、关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合理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有效地开发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晤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得的还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或讲一个有关本课教学内容的故事,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2.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要有目的培养学生从不会看书到会看书,从不会操作到会操作,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从不会说到会说……这一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完成。所以教师应该,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力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做到: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3.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要学。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就要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如在教《分数的意义》,认识几分之一时,先让全班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把下列物体平均分成3份,如:一根绳子、一张纸、6个苹果、9条围巾。然后找出其中的一份,再通过师生共同观察、分析、思考,得出:这些“一份”的数和量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原来物体的3份中的一份,因而都可以用三分之一来表示,从而又揭示了“单位1”的概念和分数的意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践过程,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是表示两部分物体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数,它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得来的。而这个“单位1”,大可至大千世界,小可小到“纤毫细微”,学生在做中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二、在创设悬念、发展思维、开放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作出解释、阐述。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我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我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我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学习的环境。开放课堂,苗‘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自觉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例如:教学乘法简便运算25x32=?时,便诱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而且看哪组的方法?最多学生在这样的探索环境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得出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

(1) 25×32=25x4x8

(2) 25x32=(5x2)×(5x16)

(3) 25x32=25x2x16

(4) 25x32=(5x4)×(5x8)

(5) 25x32=25x8x4

(6) 2sx32= (25x4)×(32÷4)

(7) 25×32=5x32x5

(8) 25x32=20x32+sx32

(9) 25x32=5x30+25x2

(10)2sx32=2sx40 - 25x8-----

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发言,还有的学生问我:“老师,究竟有多少种算法?”于是,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课后我又激励学生,你们想不想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如果有兴趣,放学后就可以到集贸市场去练习……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思维才能不断的发展。学生在这个探索的空间里,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创造者。

3.开放思维,找到探索知识的来源。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是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表象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来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当学生有了割补的概念以后,就给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面对平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新问题,进行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用割补方法进行问题的转化,可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矛盾出来了:有的测量“底”和“邻边”的一条边得到一个面积,有的测量底和任意一条高得到了一个面积,还有的测量底和该底的对应高又得到了一个面积。这三种情况是学生思维的实际。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会有三个答案呢?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检验,分组共同探讨,查找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只与底和对应的高有关,和相邻边无关,使学生自己急于往下探索。做拉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实验,再进一步去验证底和对应的高有关,和邻边是无关的。这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理解得更透彻,印象会更深刻。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兴趣盎然,在尝试中去发现,去探究,得出结论,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三、在设计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

1.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否有效苗‘先是看探究或合作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是否有价值。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的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不能提出过于简单问题,学生张口就答对,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惰性思维,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借数学问题的魅力引发学生探究的需要,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探究数学知识注入活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首先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就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我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7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突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作用。

2.留有思考空间,构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是分不开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苫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有效的合作交流,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或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其次,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问题解决的目标,合理敏锐捕捉合作时机,适时调控合作进程,科学评价合作效果,合理的组建小组人员的搭配,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组织好组内、组际之间的交流。学生在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内,以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课时,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我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 3/4=6/8=9/12)进行验证:“课桌上的信封里放着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据本组的需要选择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当然也可以。”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事实上,学生的验证方法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出乎意料,富有创造性的。其中有借助实物根据分数的意义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的不用实物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算出分数值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的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根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来验证相等关系的;更有的甚至既不用性质也不动笔,全凭想象根据全班48人的3/4、6/8、9/12都是36人,从而证明三个分数是相等的……即使是选用实物验证,情况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人用绳的长短来验证;也有人用圆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来验证;还有人用小棒的根数来验证。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改进教法,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伙伴还给学生,把时空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以合作交流为过程,以共同探索为目的。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开拓、会创造的高素质的人才!

(责任编辑 全玲)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理念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新理念下再启航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